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黄云州
作者:陵城区
  □石贤圣/文
  2021年2月25日上午,我和陵城区边临镇党建办主任张静雯、区委党史研究中心科员李海龙,前往区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4公里处的西于架村拜访黄云州。
  一进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便展现在眼前——民居白墙红瓦,大门两侧大红春联延续着春节的欢乐气氛;街道宽阔整洁,两侧冬青绿装依旧,法桐挺立新绿待发;村西首路南的党群服务中心,红、黄面砖铺就的广场格外喜庆,“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好富强乡村”等标语栏矗立东西两侧,南端池塘池水清澈,木栏古朴,岸边杨柳高耸,喜鹊叽喳叫个不停;室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图书阅览室、会议室等一应俱全……
  高高飘扬的国旗下,黄云州和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于和平,村委会委员、原村委会主任于连峰,原党支部书记于希雨、于西录,原村委会主任黄云明,村民于新华等,沐浴春风,凭栏而立,热烈商讨下一步的改貌工作。
  我与大家在会议室围桌就座,高兴地谈论起黄云州的工作及村里近几年的巨变。“云州书记有头脑、有办法、有干劲,这些年村里一年上一个大台阶,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俺村是拥有9个姓氏860口人的大村,但姓杂心不杂,村风正,民风纯,再有这些老村干打下的好底子,我的工作可以说得心应手! ”
  发展经济是做好村级工作的关键。 2006年9月,边临镇倡导发展以旋木片为主要内容的木业加工项目。闻听消息,黄云州马上找到邻村东于架的连襟于德州,两人一拍即合,自筹资金15万元、银行贷款10万元,在东于架村东租下5亩场院,盖起两间办公室,购买设备,调试安装,仅一个月就开工了,在两村招工12人,当年盈利3万元。 2007年,进一步扩大规模,用工20人,每人月工资1200~1500元,企业年收入10万元。黄云州成了全村、全镇发展木业加工第一人。
  2008年8月,黄云州高票当选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有了新用武之地,便产生了做大做强木业加工、带动干群强村富民的新思路。他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报名,打消群众顾虑,不久就有于新海、于金岭、于长荣、于福新、于福广、于连峰、于立治共7户办起了木业加工厂;2009年,再增9户;2010又增7户。至此,全村共有23家木业加工厂。在他们的带动下,全镇木业加工厂发展到400余家,成为全省木业加工第一镇;而西于架村为木业加工第一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连续3年受到表彰。
  针对制约木业加工发展的电不够用、没有场地、资金缺乏等问题,黄云州多次召开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会,规划了村北、村西两个小区,按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66亩,为各木业加工户安排场地;采取镇上支持一部分、村集体筹一部分、加工户交一部分(每户根据距离远近,象征性地交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费用)的方式,对变压器进行增容,架设1000米专用线路;由村两委担保,协调信用社为每户办理了10万元贷款,破解了资金难题。目前,全村木业加工户发展到30家,为400余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2010年下半年,为降低成本,解决内运树木、外送皮子问题,黄云州发挥部分中青年有驾驶技术的优势,组织他们到天津打工,了解运输行业运作情况,之后协调银行为每户办理10万元贷款,购置了7部重型汽车,组建运输队,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还迅速扩张,形成了以天津为中心、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西到拉萨、东到青岛的运输业务网。目前,全村共有大型运输车辆46辆,每辆年收入8万~10万元。其中37岁的于清州拥有7辆大车,聘用司机7人,每人年收入10万元以上,自家收入40余万元。
  2014年,黄云州抢抓全市项目建设及镇德尔利工业园开工大好机遇,创办了宏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吸收本村70余人,聘两委干部为管理人员,村级事务、企业工作统筹安排,样样工作名列全镇前茅,村干部收入增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全村富才是真正富——这是黄云州始终坚持的理念。 2017年9月15日,他认真吃透上级精神,由党支部领办创办汇德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及“保底租金+二次分红”模式,发挥党支部引领带动作用,以合作社为依托,助推农民增收。 93户签订了《土地入股协议》,将304亩土地入股。第一年种植周期末,通过核算,合作社实现盈余33.44万元,每亩折合1100元。首先按照700元/亩标准兑现保底租金;其次,按照4:3:3比例二次分红,即40%作为合作社公积金,每亩160元;30%上交村集体,每亩120元;30%按入股亩数二次分红,每亩120元。
  2018年秋,通过一年的示范带动,其余146亩地全部入社,经营面积达450亩,实现了全村统一集约经营,聘请3名村干部和3名威信高、经验丰富的种地能手为经理、副经理,负责土地的管理经营。
  在此基础上,将德州东外环西侧的100亩地规划为高效农业种植区,成立楚轩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建设集高科技育苗、休闲观光、采摘、旅游、绿色种植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资1000万元,建设2个玻璃恒温育苗大棚、5000平方米科普展示区、5000平方米生态采摘区、1万平方米绿色蔬菜种植区、1000平方米加工车间及库房。年育苗能力500万株,生产精品绿色蔬菜540吨,安置就业50余人,园区年收入300万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曾来此考察,给予高度评价。
  此外,将德州东外环东侧、村北的104亩地规划为大田蔬菜区。 2018年种植洋葱50亩、西瓜24亩、钢葱30亩,亩均年收入4500元,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向现代种植的转变。“全心全意服务村民,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黄云州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组织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成立抢险小分队、三农服务队,为群众排涝抗旱,良种化肥采购,收割机、运输车辆协调以及农产品收购提供义务服务。与济南、德州等多家苗木公司合作进行订单种植,流转土地500亩,村集体每亩增收100元,村民每亩增收400余元。二是针对不靠河渠,浇地用井水,村西土地盐碱化严重、亩产仅六七百斤的问题,筹资40余万元,开挖灌溉渠500余米,架设800米专用线路,兴建3座生产桥,使村西600亩土地用上黄河水,土质逐步改良,增产增收。
  在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的同时,打造美丽乡村是黄云州矢志不渝的追求。 2014年以来,他抢抓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机遇,狠抓村容村貌建设。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整修一纵三横街道,建设文化墙3000余平方米,粉刷墙面1.8万平方米,乡村文明标语统一上墙;安装路灯54盏,种植苗木2200余棵,修建50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的文体广场一处,设置垃圾桶25个,新建公厕一处、垃圾池2处,购置垃圾清理车2辆,配备保洁员2人;带领干部群众疏挖沟渠1000米,整修排水沟3000米,硬化公路7.5公里,村民门前硬化1500平方米;解决了4个组、7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2016年3月,西于架村被列为全镇旱厕改造试点村。黄云州采取党员带头、统一标准、统一施工、适当补助的方式,全村117户中符合改造标准的户完成任务,改造率93%,仅用2个月完成了3年计划,实现了“快、好”的目标,全区、全市现场会先后在此召开。
  几年来,西于架村每年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均在10万元以上,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其中上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00万元,其余均为自筹。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让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2015年以来,黄云州对全村仅有的1位71岁孤寡老人于自喜给予特别关照,筹资为其翻盖了两间新砖瓦房。老人除享受上级低保和修公路占地的每年2200元补偿外,村里每年给予1200元补助。逢年过节,黄云州亲自携带生活物品上门慰问。老人无忧无虑,安享晚年。每年8月,村里高考录取生都会领到两委赠送的行李箱、书包等生活学习用品,肩负全村父老乡亲殷切希望,兴高采烈地踏入大学校园,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相关链接
  黄云州,男,汉族,1968年4月出生,陵城区边临镇西于架村人。200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文凭,陵城区农业农村局特聘技术员,农艺师。 2008年8月,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经10余年努力,带领全村初步形成了加工、运输、种植、旅游、建筑等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安排全村及周边村庄就业400余人,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抢抓上级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机遇,加大投入、真抓实干,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德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陵县(陵城区)第十七、十八届人大代表。曾荣获德州市红旗党组织书记、第四届乡村之星、担当作为好干部,陵城区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十佳新型职业农民、陵城英才等称号及陵城区振兴杯第二届创业创新三等奖。所在村系省级文明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省级样板村、市级文明村。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黄云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