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俞淑英
作者:现陵城区第一中学

  □石贤圣/文
  2020年11月20日下午,连续两天的绵绵冬雨天气结束,天空格外晴朗,久违的阳光洒在身上,使人倍感温暖。我和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科员朱超龙等,驱车来到陵城区政府驻地西北30余公里处的德州双馨苑小区,拜访俞淑英。
  宽敞的客厅内,俞淑英正全神贯注地伏案练习硬笔书法,其上衣朵朵紫红牡丹与墙壁上的大幅国画《国色天香》竞相争艳;平安树、发财树亭亭玉立、郁郁葱葱;大型鱼缸内,缸水清澈,各色鱼儿悠然自得,好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见我们到来,俞淑英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并高兴地到里屋拿出另两本“作业本”让我们欣赏。这是一种A4纸大小的硬笔书法练习本。我悉心地一页页翻阅,但见书写工整、字迹隽秀,内容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毛主席诗词,诸如《沁园春?长沙》《七律?到韶山》《七律二首?送瘟神》等等;二是富含哲理和正能量的词句,诸如“老年时间贵,千万别浪费。童心要保持,按时吃和睡。安全做保障,健康第一位”等等。
  俞淑英之子、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基建处副处长贾勇介绍,母亲除了听力有所下降,没有其他毛病,生活规律、乐观向上,平时主要有三大爱好——在电视上看球赛;练习硬笔书法;熟练操作智能手机,在若干师生微信群里和学生们(不少已七旬有余)互动。我不由惊叹:这哪像85岁老人,分明是58岁甚至更年轻者的体质和心态啊!
  俞淑英虽然听力下降,但只要稍大一点声,交流起来还是很顺畅的,尤其令人敬佩的是她的记忆力之强,40多年前的学生姓名、长相、性格、特长等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俞淑英自幼积极要求进步,早在1949年冬天,年仅14岁的她,即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1982年12月26日(俞淑英特别强调,这天是毛主席诞辰89周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9月,怀揣毕业证的俞淑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待选支援的“北三区”——德州、聊城、惠民(现滨州)中选择了德州,后被分配到德县第一中学。她这一来就再也没动地方。
  当年23岁的俞淑英,报到之初老习惯把自己当学生,到教导处领取教材等习惯性地给老师鞠躬。当时,她担任高一两个班的数学课,最大的学生仅比她小3岁,和兄弟姊妹差不多。当时交通条件落后,放假时回一趟老家真不容易,有时一路颠簸坐火车回到德州赶不上公共汽车,要步行30公里走回学校。她生性泼辣,适应性强,且毕业前曾在革命老区沂源县举办过为期近半年的业务学校(夜校),在帮助当地老百姓读书识字、促进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可谓经风雨见世面了,所以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和领导、同事、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后来,她还幸福地找到了知己,与同在一校的体育教师贾福太喜结连理。
  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也是初中升高中凭考试成绩入学分班的第一年。教育的春天来了!当年学校招收的高一学生共6个班300余人,按考试成绩,比较靠前的分在1班、2班,名为“重点班”,其余4个班为“非重点班”或“普通班”。 43岁的俞淑英担任了高一?4班的班主任并兼任该班及另一个班的数学课。
  虽然俞淑英的班不是重点班,但她一点也不含糊,第一个班会首先强调怎么做人(在家尊老爱幼,在校尊师重教、团结同学等等),再说怎么学习(珍惜大好时光、科学学习、勤奋学习等等),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她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对不良现象绝不姑息迁就,但又爱生如子、体贴关爱。因此,学生们对她敬畏但不是惧怕。她家务做得很少,几乎全放给了“相对轻松”的丈夫,也很少休礼拜天,除非学校组织师生观看电影,她从没到电影院看过电影。每到星期六、星期天或中秋节等,她家是最热闹的时候,每到此时,她都会把因路途远或其他原因回不了家的学生请到家里,包水饺、擀面条改善伙食。
  4班的学生来自农村者居多,家庭条件和学习基础都较差,但这个班在俞淑英带动下,心很齐,凝聚力强,尤其表现在文体活动上,每次运动会成绩均在前三名。
  但总有极个别调皮的学生存在,成为不和谐的音符。临近毕业,俞淑英没像其他老师那样,天天盯着个别学生别出事,因为她心里有底,这个班里不会有太出格的学生。她给全班学生写了一封信,叫班长抄在黑板上,大体意思是:同学们,两年的高中生活(当时高中两年制)就要结束了,但我们的缘分将延续下去,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记得我们曾经在一起奋斗的日子和结下的深厚友谊;无论你是从外地返乡,还是从农村进城赶集,都欢迎到我家站一站,谈谈心、叙叙旧……全班同学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将她的信一笔一画抄到作业本上。平时比较调皮的曹某顺悄悄量好尺寸,到玻璃店买来一块玻璃安在几天前破损玻璃的窗户上,并主动向俞淑英承认了错误,“此案不攻自破”。俞淑英看到学生的进步发自内心地笑了。
  当时,学校实行班级动态调整,即根据考试成绩“优胜劣汰”,非重点班成绩进步明显者可调至重点班,反之亦然;但俞淑英这个班级本可调至重点班的5位学生,均恋于她的魅力没有“走人”,且毕业时都考上了大中专学校。
  陵城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天华当年就是这个班的学生。 2020年11月24日上午,他在接受我的采访时,深情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俞老师正值盛年,原则性强,工作底气足,敢说敢做敢当;对教学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她的教案一本一本,内容丰富、工工整整、因材施教、不厌其烦;对学生既铁面无私又柔情似水,既有精神鼓励又有物质帮助……不仅我们班,其他班的同学都很敬佩她。 ”
  1983年,俞淑英为自己的教育生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年高考,她任班主任的1980级1班(当时高中改为3年制)创下了全地区单班升学率第一的辉煌成绩,50人的班级考取大中专院校40余人;张少卫以540分的成绩敲开了清华大学的大门;陈世刚以539分的成绩被北京工业大学录取;原本爱打闹、曾被外班同学追打“慌不择路”到校长办公室“避难”的邱军章,在俞淑英的“敲打”下“改邪归正”,考取了南昌陆军学院。也是这一年,陵县第一中学在全地区创造了高考6个第一的佳绩。还是这一年,俞淑英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
  俞淑英关心学生不仅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还一直延续到后来、再后来。 1980级1班的马连军,他出生半年前父亲不幸在外地因公去世了,祖父因受打击精神失常,整个家庭靠祖母、母亲勉强支撑。俞淑英了解情况后,对其予以特殊关照,星期天将其叫到家里吃饭是常有的事;冬天来临,想法让其及时穿上棉衣棉裤。几年后,俞淑英又牵挂起马连军的终身大事,经她牵线,使在德州师专(现德州学院)毕业后到陵县职业中专任教的马连军,与原高中同班同学、德州纺织工业学校毕业后在某大企业工作的窦桂芬结为百年之好。马连军夫妇至今常去看望俞淑英,见面不称老师而是亲切地称“妈”。
  俞淑英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但从不贪图学生回报。 2015年,她80岁生日时,请来一桌近亲和5桌工作单位或住处较近常有来往的学生共进午餐。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提前嘱咐子女一律不提“祝寿”,而是简单地聚餐。但细心的学生还是猜到了,私下里每人凑了500元钱,共计近3万元钱,强塞给贾勇,并叮嘱他们走后再交给母亲。贾勇早就料到要吃“夹生气”,果然,俞淑英严厉呵斥。第二天,她打电话叫来距离住处最近的学生于振兰、刘敏,叫她们带个好头,如数领回“份子钱”。两人见俞淑英严肃的表情,只好“乖乖就范”。其余款项,俞淑英则每人一个信封,除了退款以外,还有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分组委托有关学生代表分别逐一退还。
  俞淑英对待子女特别严格,儿子贾勇、女儿贾红先后在她的班级就读。她对其约法三章,在班级不担任任何班干部、不搞任何特殊。贾勇曾经历了母亲去德州开会时副班长孟某岭故意“挑衅(考验)”其忍耐度打头一拳而强忍泪水不还手的“耻辱”,最后以孟某岭道歉解释而化解。兄妹俩先后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经济学院,现在分别是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副处级干部和山东交通银行的中层骨干。

  相关链接


  俞淑英,女,汉族,1935年12月出生,泰安市泰山区岱庙街道人。 1982年12月2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9月至1958年8月,在山东师范学院数学系专修科学习。1958年9月,到德县第一中学(现陵城区第一中学)任教。她执教30余年并多年担任班主任,爱生如子,教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领导同事好评,所带班级曾荣获全德州地区高考升学率第一的优异成绩。1983年,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俞淑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