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百年百位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录
双标兵

  □石贤圣/文
  2021年3月10日,惊蛰已过,春寒退去,陵城大地生机盎然。这天上午,我和徽王庄镇文化站站长、党建办副主任马小妹及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科员朱超龙,来到位于陵城区政府驻地西北17公里处的西角寨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曲金杰引领下,入户拜访郑书香及其儿子王丰森。“谢谢领导们老挂记着我。我现在老了,做不了贡献了! ”我们问候老人后郑书香发自肺腑的话,令人顿生感动和敬佩。“这是1978年,王振华参加先进生产单位表彰会时的合影;这是1984年1月,我和徽王庄公社的代表参加全县妇女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时的合影……”采访是从请老人讲述老照片上的故事开始的。大家瞬间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王振华带领干部群众掀起了兴修水利热潮。利用早春及冬季农闲季节,组织青年突击队,连续奋战3年,在村北、村西开挖占地6亩的水库各一座;村南从马颊河引水筑渠2600余米,村东从避雪店河向北引水筑渠1100米,村西从避雪店河向北引水筑渠1100米;在村东、村西沿避雪店河修建扬水站各一座,在村西北洼修建扬水站一座,每座扬水站安装140柴油机和4进3出水泵各一台。另外,按照间距基本相等的原则,打土水井(砖砌)30眼。以上措施,实现了900余亩耕地灌溉全覆盖。
  巾帼不让须眉。男青年突击队冲锋陷阵的同时,郑书香也组织了一支女青年突击队,挖水库时采取了“二级倒土(泥)”的方式,随着深度的增加,男青年在深处挖土向上扔,女青年再将其扔到更高处,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关于打井,当地有不让妇女参与的旧习,说是妇女“不干净”,一旦参与则打的井不出水或者水浑。可“郑书香们”偏偏不听邪。打井工地热火朝天,一位“老把式”在井口掌控滑车,4个男青壮劳力在井下作业,几位女青年负责拉滑车。大家配合默契,一簸箩斗一簸箩斗的土(泥)乖乖地从井下升到地面。打出的井不仅水量大而且甘甜可口。
  随着灌溉面积的全覆盖,加之巧施肥、施足肥,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小麦单产达700余斤,除留足口粮外,积极缴纳爱国粮。1976年麦收,西角寨村所缴公粮占到全公社夏粮征购的三分之一,该村被评为徽王庄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红旗单位。当年,送公粮的马车排成长队,蜿蜒驶出村庄,车把式们驾着马车、扬着长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叭叭地响哎,哎咳依呀,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哎哎咳哟……”的歌声随风飘荡、飘向四方。
  那几年,每到麦收,公社里的干部、教师50余人连续10余天吃住在西角寨村,帮助收割、运输、轧场。王振华和西角寨人乐得合不拢嘴,热情招待前来帮忙者。在大队部盘起锅灶,安排做饭手艺较强的王丰州、王俊山做饭。初中刚毕业的曲金杰则晃晃荡荡地帮着挑水。
  1970年3月,针对西角寨村街道狭窄不平不直、不便出行且有碍村容村貌的问题,王振华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商议后,按照“逐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推行村庄规划,设计主街道呈“丰”字形(3条东西街,一条南北街),南北街宽15米,东西街一条15米宽、另两条10米宽,胡同宽3.5米,宅基东西长15.5米、南北长15米。实施过程中,前、后两条街“手术”最大,基本上各拆除一排房。村里对涉及拆除房屋的村民采取调剂宅基地、补助工分等方式予以妥善解决。几年工夫,西角寨村面貌大变。
  1970年8月,西角寨村在村北建起了镀锌厂,苗书荣任厂长,阮海龙任技术员,王书弟任业务员。镀锌厂以来料加工为主,产品有镀锌打火机外壳、衣柜拉手等,销往河北沧州。
  1974年秋,西角寨村在村北修建养猪场,有猪舍12间,生猪存栏量60余头。齐振国任饲养员。生猪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煞是喜人。
  1976年3月,西角寨村成立了木工组,王立庆任组长,王长禄任会计。能工巧匠有了用武之地,也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
  1976年春,西角寨村在村北种植果园80亩,其中苹果树45亩、梨树30亩、桃树和李子树8亩。王学文、王丰贵担任果树管理员。销售收入归村集体,年终分到小队,再给农户分配。同时,还采摘少部分分给全村人品尝。
  1973年春,西角寨村将村西南角仅有6间房的小学迁至村东北角,新建校舍12间,有1~5年级。同时,还在校园南部建起了3间幼儿园。当年秋天,为庆祝新学校落成,聘请陵县评剧团前来演出,还连续赶会10来天。这样的庆祝活动连续搞了3年。除了陵县评剧团外,衡水河北梆子剧团也来助兴。
  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体力量不断壮大。拥有耕牛54头、马11匹、大胶皮车4辆、小拉车3辆,有汽车1辆、泰山24马力拖拉机1台、12马力拖拉机4台。
  除了倾心抓好全村农业生产,王振华、郑书香夫妇还有满满的爱心。1960年10月,夫妇俩收养了于庄村仅有1岁多、父亲病故、兄弟姊妹多、家庭困难的小男孩。孩子来家后,取名王丰德。从学走路学说话到穿衣吃饭,再到后来上学,夫妇俩一天天看着孩子长大,直至成人、参军、成家立业。
  王振华是个致力于“消灭光棍”的好书记,谁家孩子到了婚龄说不上媳妇,他都会随时关注,全力帮助解决。家庭有特殊情况的王丰军、阮海龙、王俊杲等都是这方面的受益者。到了关键时候,王振华都会直接参与,亲自领着男方到女方家中见面,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要求之诚意,他甚至拿着公章声称盖章承诺。当然,这种状况随着西角寨村的巨大变化而消失了,外村姑娘都愿意嫁到这里来。
  郑书香是个风风火火、利索能干的女性,西角寨村的妇女工作有口皆碑。她工作善于讲究方法,就拿锄草来说,白天分下活去,不光带头干,还随时检查。晚上记工分时,对干活麻利、锄草彻底者,予以表扬并加计1分;对慢慢腾腾、锄草不彻底者,则予以提醒,减记1分。她还常开大会,表扬先进典型,倡树邻里团结、婆媳和睦、敬老爱幼新风。
  西角寨村的巨大变化,吸引了各级领导前来考察指导,也吸引了城市里的知识青年前来锻炼。 1974年至1978年,徳州地区交通局、航运局的知识青年,分3批陆续来该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第一批16人,第二批17人,第三批8人。大队部成为“知青大院”。知青们以果园为基地,锄草,打药,修剪果树。收工之后,知青们还定期与村里的团员青年举行联欢活动,吹拉弹唱,各展才艺。 1976年,下乡知青与该村青壮年共60余人参加水利工程建设,开挖“双庆沟”。知青王玲燕任小学教师;齐振国任猪场饲养管理员;李新兰帮助五保户苗丰林担水、洗衣、做饭,深受村民好评。1978年,知青陆续返城,李新兰被选拔到县工作队,后调至省直机关工作,曾任山东省残联秘书长;刘树立曾任德州市质监局稽查大队长;毕旭光于1977年考入济宁医学院,后到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德州市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
  2020年春天,知青李敏闻听《陵城记忆徽王庄镇卷》正在编撰,欣然于5月9日撰写《知青岁月》,为该书尤其是西角寨村篇章增色不少。
  1976年10月28日,德州航运系统职工子弟100多名学生聚集在航运礼堂,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工宣队作了鼓舞人心的演讲。会后,每个下乡知青都领到一个柳条箱和一部分生活用品。带上自己简单的行李,登上了事先安排好的解放牌汽车,驶向那广阔的农村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车上锣鼓喧天,亲人们热烈送行。同学们都显得满腔热血,一起背诵起毛主席语录。我们向往农村金黄色的麦田和旷野里的鸟语花香,憧憬着与贫下中农一起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
  当汽车把我们拉到徽王庄公社,车开始分路,有的去了王解村,有的去了孙良全村,我们车上的17名知青分到了西角寨村。听说西角寨是陵县的先进示范村,我们心里非常自豪和兴奋。下午到的西角寨,大队支部特意接待了我们。当时知青房还没有修建完,临时把我们安排到老百姓家里。记得当时是晚上入住的,村里村外一片漆黑,只有屋里煤油灯还有一点儿光亮。贫下中农见到我们问寒问暖,给我们打气鼓劲。床变为炕,条件有些简陋,不知是由于兴奋还是因为条件简陋,几乎一夜没有睡好。
  第二天,村支部召开了一个欢迎会。记得当时,村委会(大队部)条件也很一般,桌上摆放一部手摇黑色电话,墙上挂着毛主席像,侧面贴满了毛主席语录。会议开始,王振华书记讲话,简单介绍了西角寨大队一些情况。村不算大,有500多口人、几百亩地,还有几十亩果园。会上宣布,从这天起,知青队由苗淑荣队长带领。从此我们走在了建设广阔农村的行列中。
  我们有的被分到果园,有的被分到队里。每天早上起床,先下地和农民一起干活,然后回去吃早饭,饭后接着去田地里干活,晚上回来,吃过晚饭集体学习。地里的活不会干,向农民伯伯学着干。不久知青院盖好了房子,我们一起回到知青院住,开始了我们的集体生活。由于在家不会做饭,只能请教农民大嫂,王书学家的嫂子教我们蒸馒头,后来我们慢慢地就学会做饭了。我们离大队部不远,王长禄大哥跟我们走得很近,因为年龄差不多,易于沟通。大家有事经常请教长禄大哥,得到的帮助与温暖,至今难忘。
  当时我们吃一年的供应量,每到赶集,韩队长就派我去购粮购物。由于我们都不惜力气干活,吃得多,粮食总不够吃。我们就去大队借粮,大队上对我们真是没得说。想到这里还非常感谢王振华书记对我们知青的关心和帮助。一年的时间,我们不仅一些农活都能干,果树嫁接技术也掌握了一些,还喂了两头猪。在西角寨,我们共同度过了一年的时光,支书、贫下中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保持着联系。我们把这里称为“第二个故乡”。后来,17名知青多数返城,还有的考上大学,也有做海员的,少部分人员留在陵县工作,结果都是不错的。一年多的劳动,锻炼了我们的肌肤,健壮了我们的体魄,也磨炼了我们的意志。我们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温暖也有苦涩,有欢乐也有泪水。40多年过去了,留给我们最多的还是收获和欢乐,这段经历成了我们一生的财富。
  时至今日,当年的知青还眷恋着西角寨村。去年秋天,毕旭光等7人趁假期来到村里,与当年常在一起的文艺爱好者王长禄等欢聚,到曲金杰的葡萄园里采摘葡萄,分享丰收喜悦……


  相关链接


  在陵城区徽王庄镇西角寨村,20世纪50至80年代曾有这样一对夫妻,一位是党支部书记,另一位是妇女主任。他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西角寨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深受上级好评和群众爱戴。他们是:
  王振华(1931.05—2019.04),男,汉族。 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参加革命,跟随中共八区地下党员王秀斌工作,先后给王希清、刘心严、宋春南、张风同4位区长当通信员。 1945年正式穿军装,跟营长白一民、孙连荣工作。 1946年到军分区十一团任卫生员、药剂员。曾参加解放德州和桑梓店战斗。 1955年退役回村,先后任模范班班长、民兵队长,合作社小社社长、大社社长,徽王庄片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乡工业书记兼村党支部书记。1987年病退。陵县第九届人大代表。曾参加山东省学习毛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多次参加德州地区、陵县先进表彰大会。曾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郑书香,女,汉族,1935年12月出生,原籍陵城区徽王庄镇郑家。 195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任西角寨村妇女主任。曾任三届陵县妇联委员,曾荣获全县三八红旗手称号。曾参加山东省农业生产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德州地区、陵县农业生产先进模范。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双标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