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吕洪泉
作者:1961年10月,复称陵县

  □石贤圣/文
  2021年2月3日,农历腊月廿二,立春,最高气温10℃。晴空暖阳,传递着春的气息。 1月1日起施行的市、区“禁燃令”令行禁止,鞭炮声销声匿迹。小区里挂起了一盏盏红灯,居民提着大包小包年货高兴而归……年味越来越浓了。
  这天上午9点,我与原陵县水利局党委委员纪检书记、陵城区水务局主任科员肖世润,按照他前一天与老领导、老同事吕洪泉的约定,来到城区西南角和谐庄园,拜访这位“陵县水利系统活地图”。
  室内供暖特别给力——26℃!尽管我们脱了外套,但“热”的感觉依然很强,只得把阳台的窗户拉开缝隙。
  吕洪泉脸色红润、双眼异彩、性格开朗、思维敏捷、嗓门洪亮,使人难以将他和85岁高龄联系起来。稍有遗憾的是,因几十年如一日奔波于水利一线,潮湿、寒冷环境所致,其腿关节患上了“职业病”,行动起来稍有不便。
  “吕局长,请问您大名是哪两个字? ”我向他核实名字,以免写稿时弄错。“洪水的‘洪’,白水‘泉’。 ”他答。“这名字适合干水利啊,滔滔不绝的清澈河水灌溉沃野,哪能不丰收呢! ”我接上话茬。大家都笑了。
  我问及吕洪泉的晚年生活,他介绍说主要有两大爱好,一是看电视,关心国际国内形势;二是每天下午骑着电动三轮车行程3.5公里,到城区中心东方朔公园附近和几位“老伙计”聊天,聊新时代新变化,聊特朗普、蓬佩奥反复无常没有好下场……“真是不比不知道啊,你光看这一年的疫情吧,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太明显了。咱有嘛理由说不好呢? ”说到这里,吕洪泉的嗓门又高了不少。
  话题回到水利,吕洪泉说,他一辈子就是和水打交道的命。
  当年吕洪泉干的第一个大活、漂亮活便是修建宋家公社张习桥村附近的马颊河大桥。这是南北交通要道,多地物资运输及当地人走亲访友、赶集上店的必经之路。几年前原桥被冲毁,只得靠船摆渡,不仅不方便,且时有危险事故发生,张习桥片一位近40岁的干部家属走亲戚时不幸落水溺亡。
  1962年3月,上级决定修建马颊河大桥。吕洪泉作为当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中专生,被安排承担这一任务,且集设计、财务、购料、施工、监督等于一身。他风华正茂激情满怀,但毕竟步入社会不久经验不足,所以各个环节丝毫不敢懈怠。他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当地实际,精心设计了10孔木排架桥,当时县、社都很重视,副县长张永兴自县建筑公司抽调木工、瓦工共8人;公社书记刘学发、副社长杨玉香调集民工50余人,并经常察看进展情况。后遇汛期无法施工,只得暂停3个月。秋后继续施工,10月底竣工。当地干部群众纷纷前来观景祝贺,吕洪泉深感欣慰。
  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山东省黄河以北地区划归海河流域。陵县按照省、地统一部署,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投入大规模海河治理施工。
  1981年前,吕洪泉主要负责治河技术指导工作。之后,任水利局副局长兼县治河团部副团长、团长,主要负责领任务、分工、督查、验收等工作。由于领导支持,自己又注重业务学习,所以他底气足、信心强,河流清淤后的样子施工前就已印在脑子里;他办事严谨不徇私情,从未到营部(各公社治河领导工作地)吃过一顿饭,对上级布置的任务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他善于根据各公社治河队伍以及工地实际情况强弱搭配合理分工;他还针对淤泥地块,发明了反常规靠边切块施工的独特方法,避免人车沦陷淤泥而影响进度。
  1965年初冬,按照上级部署,陵县负责10公里长的徒骇河济阳垛石段清淤任务。民工到之前,要丈量河底、计算土方量,以便合理分工。吕洪泉受命组成6人团队,任师傅赶着马车拉着被褥、餐具,其他人骑着自行车跟着,提前4天向60公里外的目的地出发了。当时,水深30厘米左右,天气降温,清晨已有冰碴。光着脚挽起裤腿下水测量,腿上常被擦红擦破。白天大家一起测量,晚上吕洪泉和周文玉用算盘核算。老加班泡子灯“罢工”——烤爆了!好在有备用品,换上继续干。就这样,确保了24个公社1.6万民工到达前的早晨8点一次性分工到位,这才吃了顿安心饭。
  清淤场景是特殊年代的壮丽风景,用成语来说就是“战天斗地”。县治河团部里办公室、政治部、卫生科、广播站、工程科、后勤科一应俱全。工地上红旗猎猎,语录柱上“排除万难”“人定胜天”等毛主席语录异常醒目,大喇叭里不断播出上级指示、工程进度等。为了赶进度,早晨3点多上工,晚上10点才收工,一天5顿饭。由团(县)到营(公社)到连(片)到班(村),层层分解任务,按天完成。施工后期,从发车到坡顶10米多远,4人一组,一人装车推车,一人挂钩跟车,两人拉滑车,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三大(上大锨、推大车、迈大步)”是当时大干快上的生动写照,小推车上装满小山似的泥土,车把常常被压弯。民工干活多、强度大、吃饭多,盲肠炎发病率较高,卫生科人员常常忙个不停。
  1964年至1992年的29年间,吕洪泉直接参与了运河二期,减河一期,黄河大堤退建二期,徒骇河疏浚三期,马颊河老河疏浚、新河开挖,德惠河老河疏浚、新河开挖等水利工程;每次动用民工少则1万余人,多则3万余人;施工长度少则5公里,多则35公里。
  “陵县的治河团部连续多年在全地区是免检单位、先进单位。毫不夸张地说,吕局长功不可没! ”肖世润插话说。
  水利测量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鹰眼(看得准),兔子腿(走得快),骆驼肚子(耐饥饿),蛤蟆嘴(张大嘴吃得快)”是对当时测量者的形象比喻。1971年冬天,局领导安排吕洪泉带领10人团队,负责城西10余公里处马颊河土桥段测量任务。在冰上按纵向50米一个断面、横向1米一个点的要求,用下端带金属尖的花杆逐一砸冰插入测量水深。他们早晨5点顶着满天繁星骑自行车出发,到达目的地附近村庄放好自行车,再步行扛着工具走向冰面。“咚!咚!咚”的砸击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寒风中觅食的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旭日冉冉升起,冰面上洒上一片金光,顿生暖意。大家忙忙碌碌,嘴里、额头不断冒着热气。中午,单位伙房师傅宋新贵骑自行车来送饭——馒头、咸菜外加两暖瓶开水。岸上不好骑,他便在冰面上骑过来,一次不慎滑倒,两个暖瓶“跑”出去老远,瓶破水无。大家忙跑过去扶他,一阵笑声飘向远方,疲劳顿消。无奈,他只得到附近村里“讨水”。直到天黑,大家才收拾工具回返。奋战6天,任务圆满完成。
  吕洪泉的另一得意之作是指导边临镇公社搞“万亩方”。陵县县委、县革委于1974年至1975年抓了“边临镇万亩方”试点,由县革委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高秀良负责。该工程以阎庄为中心,南起马颊河北岸,北到王陈村,西界魏集沟,东至边临镇,包括13个大队、35个生产队,共9平方公里。规划为:田—沟—渠—路—田的组合式。布置干沟1条、支沟3条、斗沟11条、农沟41条,划长方形田块46个,耕地8770亩。每百亩左右1眼浅层机井。
  1975年春起,吕洪泉吃住在阎庄村,与公社党委密切配合,整天奔波于工地上,严格掌握施工质量。两年完成土方75万立方米,栽植八里庄杨树24万棵,建成桥、涵、闸160座,扬水站渠首4处,砖砌体2000立方米,打浅层机井45眼、深层机井1眼,配套排灌机械65台、1020马力,达到“沟成网、地成方,沟渠路旁树成行,排、灌、路、林四结合”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万亩方”。该方建成后,在全县推广,并被德州地区定为农田建设典型,在平原、德州市(现德城区)、陵县、夏津、武城5县(市)参加的马西会战区推广。
  1977年7月上旬到8月上旬,灌溉后适逢暴雨中心,35天降雨600余毫米,计入灌溉水量约750毫米,属特大涝灾,而方内在沟成网的基础上,又挖了一些浅而密的垅沟,既无沥涝,又无泥涝,当季玉米产量亩均250公斤以上。至1978年,全县建成方田74万亩。

  相关链接


  吕洪泉,男,汉族,1935年10月22日出生,山东省平原县王庙镇捉虎屯村人。高级工程师。198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8月泰安水利学校农田水利专业毕业后,到平原县水利局工作,助理技术员。 1961年7月,平原、德县分开后,到德县(1961年10月,复称陵县)水利局工作,历任县水利局工程员、农田水利队副队长、农水科副科长、副局长,水利局副局长兼陵县治河团部副团长、团长(正科级)。曾任德州地区水利学会会员,陵县水利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曾两次参加全省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生产)者代表大会,所在治河团部获全省先进施工单位称号;本人曾荣获国家水电部献身水利事业二十七年荣誉证书及德州德惠河疏浚先进工作者称号。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吕洪泉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