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郑启俊
作者:陵县
  □石贤圣/文
  烽火年代,他不怕牺牲南征北战;和平岁月,他恪尽职守救死扶伤。从卫生员,到主治医生,到院长、书记,再到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变化的是职务和工作环境,不变的是一颗火热的初心。他,就是全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荣誉获得者郑启俊。
  2020年10月27日上午,我慕名前往陵城区加州锦城小区,拜访郑启俊及其家人。虽然由于身体原因,年届九旬的郑启俊不能长时间接受采访,但他对许多重大事件仍记得很清楚。问及郑启俊自硝烟弥漫的战场凯旋后,远离家乡激情创业的事迹,一直与他不离不弃的妻子李文英娓娓道来、感慨万千。问及郑启俊获得的荣誉,其子动情地说:“父亲把荣誉看得很淡,从不‘显摆’这些东西。 ”他翻箱倒柜,还真找出不少证书、奖章。我一一仔细欣赏,仿佛看到了郑启俊一行行闪光的足迹。
  郑启俊的母亲是妇救会会长,当年为了起模范带头作用,她硬是把年仅16岁的独子送往部队。和郑启俊一同参军的共12人,刚到部队他们就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第一仗是在高密,敌人死伤很大,而我方新兵也损失了20多人。不久,郑启俊被编入三野主力21军61师12团3营9连。连长问每个人的学历,说团首长要选拔文书,当得知郑启俊的学历是“高小”时,连长竖起大拇指:“你小子还是咱这儿的最高学历呢,就你了! ”虽然在团部远比在前线打仗轻松安全得多,可郑启俊受母亲影响,一门心思杀敌立功,说什么也没去。又过了段时间,连队缺少卫生员,也因为他是“最高学历”,接受新知识快,组织上让他当战地卫生员,不用离开前线,郑启俊这才欣然从命。
  战地卫生员的任务,就是以最快速度将受伤的战友抢救回来,对轻伤员包扎止血,对重伤员进行临时简单处理,确保没有生命危险,再由专人送往后方医院治疗。由于时刻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经常站着或弯腰抬伤员,没有任何掩护,卫生员要比普通战士危险得多。“战场上只讲勇猛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 ”这是刚入伍时,一位老首长给郑启俊说的话,他始终牢记在心。不打仗时,他一方面努力学习医务知识,一方面向老战士请教,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比如要抢救伤员,最快最安全的方式不是爬,而是滚;往回抬伤员,不能走直线,等等。淮海战役最激烈时,受伤的战友被接二连三地抬下来,卫生员也先后牺牲了3个。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抢救任务更加繁重,绷带不够用了,就把较单薄的衣服撕成条;医疗用品不足了,就从烈士和敌人的尸体上收集急救包……最危险的一次,郑启俊背着一个重伤员,还搀扶着一个轻伤员,感觉子弹就在耳边呼啸穿过,稍不留神就会被击中。在渡江战役中,郑启俊曾因冲锋在前而“躲过”炮弹轰炸和因渡船偏移登陆点躲过了敌人雷区而两次死里逃生。他常对战友说:“咱都捡了两条命了,还怕啥? ”
  和平的阳光还没享受多久,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又面临新的挑战——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全国人民群情激奋,纷纷声讨美帝暴行。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1951年春,在宁波的郑启俊积极响应号召,随所在部队21军61师183团2营开赴朝鲜前线。他延续机智勇敢的一贯做法,在一次次战斗中,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提供保障……
  由于在历次战斗中的优秀表现,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1953年5月,郑启俊随部队来到济南。后来,按照统一安排,到德州四干校学习。 1954年5月,服从组织分配,转业到德县(1952年6月,陵县、德县合并为德县;1958年12月,并入平原县;1961年7月,恢复德县;同年10月,复称陵县)工作,开启了激情创业的新征程。县政府非常重视,特意组织了50余名干部职工到汽车站(现陵城区农发行附近)迎接郑启俊等10余人。而当时在德县卫生院(后更名陵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股(妇幼保健站前身)工作的李文英也在欢迎人群中,由于后来又在同一单位工作,共同的理想追求使两人喜结连理。
  那时还出了个小插曲。郑启俊他们一下车,张凤圣院长就安排人将“自己人”郑启俊的行李接过来。可没想到回到卫生院一看人没跟着来。原来,正缺生理卫生课教师的一中(现棂星门内)校长王少福把郑启俊给“抢”走了。人生地不熟的郑启俊被迎接方的热情劲弄晕了,阴差阳错地在一中给两个班级的学生上了一年的生理卫生课,还帮着建起了卫生室。倒也没改行,一是没离开“卫生”两字,二是文教卫生是一家嘛!
  一年后,郑启俊回到了卫生院。当时卫生院就30来人、3排平房、15张病床,手术室刚建立不久,没有电,晚上用煤油灯照明,消毒靠烧开水。设施简陋,看病主要靠经验。尽管这样,靠着医护人员执着的敬业精神,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信赖。郑启俊这位战地医生可谓手到病除,广受欢迎。
  1961年秋,郑启俊夫妇随30人的医疗队赴义渡口(当时属东堂公社,1964年置义渡口公社)支援灾区医疗卫生工作,在三中校园里借用4排房子建起临时医院,主要负责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群众治疗干瘦水肿病。一年后,灾情减缓,县里决定撤回医疗队。没想到不少群众代表跑到县委“上访”,强烈要求郑启俊等留下。这样,郑启俊夫妇等近10人随门诊留下。后来建设了义渡口分院(地段医院),郑启俊任主治医生。因当时处于特殊时期,医务人员紧缺,郑启俊还承担了外科、妇产科等大手术任务。
  1972年春,郑启俊被上级调往宋家公社建设分院(地段医院),后任院长。当时的宋家卫生院就一排平房。郑启俊克服种种困难,在对面(路北)建起了5排50余间崭新的砖瓦房,门诊、病房一应俱全,在当时全县所有公社是最好的。因人员不足,有时他还担负起采购药品的工作。去县城采购,就开着全县卫生院唯一的正三轮摩托车去。一次不小心开到沟里,他顾不得看腿上的伤情,先急着“抢救”药品,好在都是“轻伤”,不影响使用,他长舒了一口气。去近处的义渡口卫生院,怕费油,他就和老农民一样,赶着小驴车上了路。路上熟人打招呼:“院长,你那三轮呢? ”他也不觉得没面子:“唉,别提了,趴窝了!”宋家卫生院还承担着本地及糜镇、张习桥、黄集等公社的计划生育手术任务;并作为陵县卫校的学生实习点,常年保持20余位学生在此实习,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1976年7月下旬,郑启俊带领救死扶伤领导小组,组成救援队,在县招待所抢救自唐山大地震现场转移来的伤员,彼此建立了深厚感情,多年后还保持联系。春节前完成任务归队。
  1980年5月6日,上级一纸调令将郑启俊调回陵县人民医院,负责院区扩建工作。原址向西扩41亩,两院连在了一起,建起了3层门诊楼;后主持全院工作,任院长、书记。医院条件不断改善、队伍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郑启俊对家人要求严格,不晒优越感,不做亏心事,妻、子在医疗卫生系统兢兢业业,争作贡献。
  1993年2月离休后,郑启俊任陵县人民医院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他定期举办学习、文体活动,大家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及时建言献策,促进医院发展。
  2011年6月14日,中共建党90周年之际,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来到陵县,慰问80岁老党员郑启俊,与他忆传统、拉家常、问冷暖。看到郑启俊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姜异康很高兴。他说:“老党员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你们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你离休后依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开展文体活动和理论学习,积极发挥老党员的模范作用,我们要向你学习。 ”郑启俊非常感动,表示要发挥余热、再作新贡献。
相关链接
郑启俊,男,汉族,1931年8月出生,山东省平度市人。 1947年3月参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任连队卫生员、助理军医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1953年5月随军队回济南,后到德州四干校学习。1954年5月,转业到德县(陵县),先后在德县一中、卫生院工作。 1961年秋,随队赴义渡口支援灾区医疗卫生工作,1年后随门诊留下,建设义渡口分院,任主治医生。 1972年春,赴宋家公社建设分院,后任院长。 1980年5月,回陵县人民医院,扩大院区,建设门诊楼,主持全院工作,后任院长、书记等职。1993年2月离休后,任陵县人民医院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陵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曾荣获全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全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创建文明医院活动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多项称号。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郑启俊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