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军/文
在陵城区康熙志·人物志·乡贤一目中有对蔺刚中如是记载:“蔺刚中字坦生,崇祯辛未进士,累官山西督粮道。值流寇李自成攻陷太原府,抗节不屈死之。 ”区区三十六字,过于简略,并不为后人了解。笔者遍查史料,尽力还原这位大义凛然的乡贤,以飨读者。
家贫苦读,恩师照拂
蔺刚中字坦生,男,汉族,著名明朝末期大臣。其生年不详,卒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现德州市陵城区蔺庄村人。史载蔺姓出自姬姓,其始祖韩康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韩厥(即韩献子)的玄孙,因韩康在赵国为官,得到蔺地(今山西柳林县北)作为封邑,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为姓。蔺庄村始迁祖于元至正十年(1351)来此定居,以姓氏命村名蔺家庄,后沿称蔺庄村。
蔺刚中出身于普通农家,家世清贫。但小时候的蔺刚中“性极颖利”,且怀有远大的抱负,“誓为天下苍生”。其父母深知“学而优则仕”、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又见他有如此天份,便拼尽全力将其送进县城东关村私塾念书。蔺刚中在学业上很是上进:每日他总是最早到私塾,最晚离开,回家帮父母忙完农事后,便去读书温课,直至深夜,而且天天如此,寒暑不辍;他也非常刻苦:其塾师发觉他每天竟比离校近的学生还要早到,感到蹊跷。于是这天放学后,老师就偷偷跟在他后边想看个究竟,竟然发现他在河边,就着喝水吃“菜糠糊”。从此以后,老师就留他在学校里一起吃饭。冬天如果放学晚了天黑,就送他灯笼让其照路回家。青黄不接时节,家里窘迫拿不出学资时,老师还减免他的费用,对其十分爱护。
经过其多年不懈努力终于在崇祯四年(1631)考中辛未科三甲第272名进士。这不仅改变了蔺刚中的人生命运,而且对当时的陵县也是意义重大。陵县明朝之前一直是德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在经历了著名的明初的“德陵互易”(德州与陵县的名称互换)事件后,其地位下降,减缓发展的步伐。至明朝末期,陵县民生凋敝、“城垣废弛”。文教方面的情况则更加糟糕:“儒学圯坏”,教育设施也非常落后。这就导致了有明一代陵县,“素号疲邑科名”,考取的进士“落落如晨星”。蔺刚中的高中科举给陵县的读书人起到了极大的榜样示范作用。为表旌此事,时任陵县县令翟栋特地在其故里村庄树立了“天衢”石牌坊。
上疏抚民,惜民情切
蔺刚中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太常博士官职,职责是参议朝政礼仪典章,实为皇帝的咨询顾问。两年后外放南京,任兵部给事中。南京是明王朝留都。明末充斥着宫廷政变、太监干政、朋党之争、吏治败坏等,使得大明王朝的统治已形同朽木。崇祯帝朱由检生不逢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阻止江山颓败的步伐。在北方大顺军和后金军双向夹击下,明军节节败退。有大臣谏言将留都军队悉数调往战区,以应对农民起义军。如此这样南京便形同虚设,极易被其他农民起义军攻占。蔺刚中深知其后果严重,随即上疏“保护留都六事“,直击其中利害,最终崇祯帝裁定命其他地方军队驰援北方。随后他还上疏“陈述水道运粮是纠正弊端的关键”等事。
当时山东正闹饥荒瘟疫,朝廷不加体恤反而继续加派兵役、杂税,农民们不堪其苦,“每岁破民四五十家,民多逃亡”。在德州,每年除了银差、力差外,又有“养马驿站差役,皆出自民户”,广大人民“日无宁宇”。明廷为了对付后金的战争,还要屡加辽饷。家乡如此境况让蔺刚中心急如焚,在充分调查后,他上书朝廷,分析农民“为盗”的原因,“请求清查户口、并里甲,以解决民死丁存、田荒赋存的积弊。 ”此事足见蔺刚中爱民、惜民之情切,为朝廷鞠躬尽瘁。
坚守大义,公忠体国
由于在任内政绩优良,口碑无数,蔺刚中被擢升为山西布政司参政副使督粮道。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登基称帝,之后便率大军东征北京,一路上势如破竹,明军几乎没有抵抗力,很多城市望风而降。仅仅过了一个月,二月初六,李自成的大顺军就已经攻打到了太原城下。此时在城内负责防守的是山西巡抚蔡懋德,他虽然自知不是对手,但是仍旧坚守抗敌。他先派部将牛勇、朱孔训、王永魁领兵出城,最后全部战死。
在坚守数天后,蔡懋德一方面准备起草遗书,表明死守决心;另一方面令驻太原城朝廷官员分部坚守各城门各处。当时布政使赵建极,监司毛文炳、副使蔺刚中、督办毕拱辰,太原知府孙康周,署阳曲县事长史范志泰等官员都发誓要与太原城共存亡。蔡懋德准备调三千阳和兵(新招部队)协助防守东门,蔺刚中怀疑他们是农民军内应。果不其然,其首领张维已经悄悄投降李自成。张维带领手下将太原城囤积的粮草、火药、火器等全部点着,趁乱打开东城门,迎接农民军。城破之时,蔡懋德仍坚守不降,发动巷战,并豪言道:“我当死封疆,诸君自去。 "其大义精神感染了其他官员,大家表示追随蔡懋德,拒不投降。蔺刚中便是其中之一,他率本部力战,且战且退,退至官邸,战到他一人,最后被农民军擒俘。此时蔡懋德已自缢,“建极危坐公堂,贼拥之见自成,不屈,将斩之。”“文炳被杀,妻赵、妾李亦投井死,子兆梦甫数岁,贼掠去。”主要官员多已殉国。由于蔺刚中的朝廷高官身份,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本想对其诱降。但蔺刚中坚决不降,后刘宗敏又将他家眷全部杀害仅留下他的六岁幼女以此要挟。令人惊叹的是蔺刚中依然不从,并怒目大呼道:“我呼大明皇帝,宁呼贼耶! ”最终刘宗敏只得将其枭首示众。据《明史》载:“其首即堕,复跃起丈余,贼皆辟易。贼适得新刀,拱辰睨之。问:何睨!曰:“欲得此斫头耳。遂取斩之。 ”(头落地后又弹起丈余,百姓都以为是“忠气”所致)
蔺刚中死后,由其门人辗转将尸体找到,为其经营丧事。据说由于他的头颅遗失,官府便给他换了个金头,灵柩由山西运回山东老家,路上金头被盗,又给他换了个银头,结果又被盗,最后只得换成锡头。他女儿哭诉道,金头银头也不如爹爹的肉头。尸身运回老家后, 家无三亩之宅,族人也十分清贫,官府出面为他立碑,修了碑楼。这位坚守节操、气势决然的乡贤,其精神令我辈永记,殷殷在怀,不能或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