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魏忠阁
作者:1922—2002.03

  □石贤圣/文
  2020年8月25日上午,我和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石坚来到芳草如茵、绿树婆娑的陵城区第一中学文苑小区,拜访原陵县物资局办公室主任、《三洄河村志》主编魏立金,采访关于原陵县四区(滋镇)村级党组织筹建者李晓瑞,三洄河村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原三洄河乡中心党支部书记魏立勋(王士英),全国劳动模范魏永贞,三洄河村党支部原书记魏忠阁等的先进事迹。魏立金擅长写作,曾任部队连营文书、团政治处代理书记(秘书),陵县滋镇公社办公室秘书,陵县县志办公室编辑,陵县县委宣传部干事,陵县物资局秘书科长、办公室主任等,都是与文字打交道的职务;近几年,编纂了《三洄河村志》,人称“三洄河的活字典”。他虽年近七旬,但除了因咽喉手术声音有点沙哑外,精神十足,有问必答,使我们受益匪浅。这次还有一个意外收获,他是享有冀鲁边区“小莫斯科”美誉的三洄河村任职39年党支部书记的魏忠阁之子,通过交谈使我们对魏忠阁又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三洄河位于滋镇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相传,唐代中期,流经此地的古商河冲开3个大溃口,形成了3条河流,遂取名“三溃河”。后因三河河水均汇入莲花湖,便更名“三汇河”,久之,叫成“三迴河”,抗战初期将“迴”写为“洄”,成为“三洄河”,沿称至今,当地人也习惯简称为“洄河”。
  1939年夏,年仅21岁的中共党员李晓瑞以打磨石匠的身份为掩护来到三洄河,宣传抗日思想,发展党的组织。同年10月,成立了三洄河中共地下党支部。这时,该村已成为陵县抗日斗争的中心村、发源地。后来,曾在苏联留过学的抗日干部邹玉峰,开会时常给大家讲苏联的革命形势,并联系本地实际打比方说:“……三洄河就是咱们边区的小莫斯科。 ”从此,三洄河的“小莫斯科”美名闻名遐迩。
  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三多”村,即党员多、参加抗日队伍的人数多、模范事迹多。一组数字看似枯燥,但非常有说服力:从1939年5月三洄河第一个党员魏立勋(王士英)开始,先后秘密发展党员64人(其中女党员8人),有9个党小组,且党员质量非常高,无一人叛党退党。广大村民积极参军参战,1939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三洄河共参加八路军队伍81人;解放战争期间,1947年“大参军”,该村一次性入伍高达87人,号称“三洄河全村参军一个连”,在全县传为佳话。从1939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全村共有178人参加革命队伍;另外,参加地方革命斗争的脱产干部还有20余人。总人数占全村总人口700人的近三分之一。该村群众普遍政治觉悟高,从未发生过一起告密事件,且激情饱满,纷纷投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 1939年至新中国成立的10年时间里,除“平民英雄”魏玉杭外,还有魏增祥、魏玉凯、葛庆元等11名优秀儿女血染沙场,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正是受诸多红色基因的影响,年轻的魏忠阁人生之路发生了变化;三洄河也因他而发生巨大变化。
  魏忠阁1922年出生在三洄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幼时因家境贫穷仅读过两年私塾,因父早年出走,母子相依为命,年仅16岁就在本村打短工,18岁扛长活。扛活期间,他参加了本村的抗日组织活动,破坏敌人公路,挖抗日交通沟,挖地道。 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进一步激发了抗日积极性,成为抗日积极分子。 1945年春,为坚决抗击日寇,报名参加了八路军。 1946年在山海关战斗中身负重伤,后复员养伤,被评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 1947年7月伤愈后,担任三洄河村党支部书记。
  魏忠阁在担任党支部书记后,积极组织领导全村群众开展支援解放战争活动,组织支前担架队,组织妇女做军鞋军袜军衣,动员青壮年积极报名参军上前线。 1946年7月,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1946年9月15日,匡五县(陵县)响应二地委、二军分区“好干部、好儿男、好同志踊跃到主力,上前线保国家,不到革命成功不回头”的号召,根据不限时间、不限次数分配兵员任务的精神,采取区队升级的办法,集中轮流训练,随时准备开赴前线,县大队升级到主力,区队升级到县大队,并制定了给主力送兵源,必须送经过专门训练、上了战场就能打胜仗的成熟兵的征兵制度。 1947年6月,上级分配匡五县400人的兵源任务,结果送去500人,超额完成了任务。 1947年9月,在魏忠阁的大力鼓动下,三洄河广大青壮年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上前线。一次报名参军的有魏玉刚、魏有河、魏占山、魏乃河、魏占阁、魏兆吉、许志厚、魏廷阁、魏立俊、魏本寿、魏本连等87人。此次报名参军的魏玉刚,胸中燃烧着复仇的怒火,他恨不得一下子飞向战场、杀尽豺狼。可是母亲3个儿子就剩下这么一个了,他一走,家里就只剩下母亲和妹妹了。魏玉刚安慰母亲说:“娘,咱不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话,还会给人家扛活打短工,还会过苦日子。 ”儿子的话不多,可是句句说在母亲的心坎上,她不禁回忆起那刚刚结束的苦日子。老人家含着热泪对他说:“孩子你说得对啊,你就放心去吧,为了咱穷人不再过那苦日子,消灭不了国民党反动派就别回来! ”
  新中国成立后,魏忠阁组织领导全村群众积极开展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等各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活动。
  魏忠阁在工作中善于靠带头作用影响干部群众。他当年办了一件“大义灭亲”的“傻事”,人们至今念念不忘。那是1971年,滋镇公社领导念及魏忠阁出身贫苦“根正苗红”、又是伤残军人且担任党支部书记20余年,为公社、村作了许多贡献,便将全社唯一一个保送上大学的名额给了他一直表现优秀的姑娘魏俊荣。但魏忠阁偏偏“不领情”,他首先向公社领导说明想法,又回家做儿媳(当时魏立金在部队)和女儿的工作。儿媳着急地说:“爹,你怎么这么傻啊?这可是上头指名给俺妹妹的名额啊,又不是咱偷来抢来的,这牵扯到她一辈子的事啊! ”女儿在一旁直抹眼泪不敢说话。魏忠阁一下子提高了嗓门:“这么多群众看着咱呢,咱可不能有点好事就往自家揽……”商议此事时,党支部成员和大队干部拧不过魏忠阁,经集体讨论,将名额给了村民魏有福高中毕业、表现优秀的女儿魏兰芬。她高高兴兴地去了淄博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陵县卫生学校工作。而魏俊荣一直在家务农,后来嫁到王洪开村。
  1979年计划生育刚开始,由于“多子多福”等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工作难度大、进展慢。在这关键时刻,魏忠阁“命令”在滋镇公社党委办公室工作的儿子魏立金,第一个做通孕期6个月的妻子的思想工作,引产后做了绝育手术。群众受到很大震动,纷纷“效仿”,全村计生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村里主街道开通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现在三洄河20米宽的东西主街道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通的。1979年秋,村里根据公社要求,从村庄美观、方便出行等诸方面综合考虑,经班子成员和群众代表反复商讨,决定在村西半部民房稀少、空地较多而东半部分民房集中的位置开通一条主街道,这样要将东半部分的民房“一刀两断”,涉及几十座民房,要拆迁祖传多辈的老屋且没有补贴,工作着实难做。于是,魏忠阁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党支部成员和大队干部带头,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带头!他毅然带头在村北填平深湾,拆旧屋建新房。 1982年春,其子魏立金按照村里的统一安排,在村南填平深沟,拆旧屋盖新房。这无疑给其他户树立了榜样,大家纷纷拆迁移居。 1984年,一条东西长近千米的东西大街全面贯通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洄河村工副业发展快,集体经济迅猛增长到几十万元。全村大小4部拖拉机,东风汽车等农耕与农运工具齐全,投资安了高压电,建设了新校园……
  1985年,63岁的魏忠阁因年龄原因退休。此时,集体经济丰厚了,生产设施齐全了,全村民众受益了,可是魏忠阁的家境却一直低于一般群众。

  相关链接


  魏忠阁(1922—2002.03),男,汉族,陵城区滋镇三洄河村人。幼时因家境贫穷仅读过两年私塾,因父早年出走,母子相依为命,年仅16岁就在本村打短工,18岁扛长活。扛活期间,参加了抗日武装组织。 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春,为抗击日寇报名参加了八路军。 1946年在山海关战斗中身负重伤,复员养伤,被评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 1947年7月伤愈后,担任三洄河村党支部书记,积极组织领导全村群众开展支援解放战争活动,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组织领导全村积极开展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等各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活动。他担任党支部书记39年间,公字当头,先人后己,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博得干部群众的好评和拥护。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魏忠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