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来记者了?专门来看记账本?那些账本咋就成了香饽饽? ”“这你就不懂了吧,咱一步步过上的好日子,这账本里都记着呢。小账本能反映一家一户,也能反映咱全中国。 ”“嘿,早知道当年我也当记账户了! ”
3月7日,陵城区于集乡大于集村,记者走进村委会,几位在此等候的村民正谈论着。村里的农村固定观察点,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有关工作要求,于1986年建立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观察点,为全市唯一。
从全村农户中抽取40户作为记账户,40个记账户36年如一日,坚持写下千余本“手账”,记录收支情况,留存进步足迹。账虽琐碎,却是“三农”发展的缩影,是乡土中国迈向现代中国的原真“手稿”。
一条向上的曲线农业生产节节攀升
大于集村村委会办公室内,村民于振瑞一趟趟地搬出了“宝贝”——一摞摞的记账本。
大于集村是德州典型的农村,陵城区于集乡政府驻地,距城区5公里,全村现有332户,1295人,耕地面积1735亩。
当年29岁的于振瑞,成为记账户。
于振瑞介绍,记账本统一发放,主要记录现金及实物收入情况、食物消费情况、生活性(非食物)现金及实物支出、农业生产资料及服务支出、非农业家庭经营支出、农业家庭经营自家投工情况、农业家庭经营雇工情况等方面。所记录的生产、生活收入支出等,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情况、指导农村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
翻开记账本,时间的大门打开——
粮食价格越来越高。于振瑞在1987年的账本中记着,6月20日,麦季收小麦,单价0.23元每斤,1100斤,金额253元;
另一位记账户于汝奎在1999年的账本中记着:1月19日,卖麦128斤,87元,单价0.68元每斤;
在2021年11月27日,于振瑞记录着:玉米价格1.3元每斤。
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于振瑞记录着:1983年土地承包之后,买了牛。 1987年买了拖拉机。 1990年,买了简易小麦收割机。1998年买了农用三轮车、播种机。2013年买了联合收割机。
耕种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到如今,不种地也能有土地收入了:于振瑞在2021年11月27日记录着:于光恩交来土地流转费3500元。
……
细数这些年农业的变化,于振瑞的思绪回到当年。“(上世纪)80年代,不论是种玉米还是种小麦,一亩地能收七八百斤,就了不得了。 ”于振瑞说,后来,兴修了水利,用上了化肥,还得到技术服务,到现在,无论玉米还是小麦,产量越来越高,亩产都能到1300多斤,距离“吨半粮”不远了。
大于集村党支部书记于振华接过话来:“机械化设备也越来越高,一开始耕牛、小推车,后来拖拉机,再变成机械化,现在打药都用上无人机了。 ”
收益越来越高。“原来一亩地能产六七百斤,还得交公粮,后来种地收益越来越高,取消农业税,种粮有补贴,土地能流转,现在不种地也有稳定收入了。 ”同是记账户的张德香说。
种地越来越轻松、收获越来越大的背后,是越来越好的“三农”政策。
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此后,记账本里多了补贴款。
2006年1月1日,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废止了,记账本里也看不到提留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改革措施,“三农”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土地流转进入千家万户。 2015年,大于集村的土地开始流转,目前村里耕地已经流转了600多亩。流转价格不一,有成方连片的1000元一亩的,也有500元一亩的,也有300元一亩的。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给全国农民朋友送上一波红利,又让村民们吃上了“定心丸”:“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保障化肥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
如今,大于集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该村是我市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于振瑞感慨道,党的二十大今年下半年召开,俺们也渴盼着,更多惠农政策出台,让俺们的日子更红火。
一组厚实的档案“数说”农民小康路
“记账现在看起来简单,当时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 ”于振瑞作为村级总调查员,牵头全村的观察点工作,没少费功夫。
期间还闹过不少笑话。紫菜,一开始不知道,没吃过。把全是紫色的菜都记在一起,扁豆是紫的,茄子是紫色的,还得给剔出来。
还有,由于不清楚克与千克的区别,记账本上还出现过一天吃10千克菜的记录。
通过系统培训,这40户的记账工作逐渐得心应手。
一本本记账本翻过,原来农民吃不着、见不着的副食品多了,海鲜也出现在记账本里。“农村改变太大了,农民消费也升级,和城市差不多。现在睁开眼就开始消费了,做饭不用电就用气,都得花钱。也懂得营养搭配了,也知道吃鸡蛋了,不光喝粘粥了,也舍得喝豆浆喝牛奶了,也吃油条和水果了。 ”于振瑞笑着说。“归根结底,共产党领导下,咱日子越过越好,手里有钱了,没钱你吃啥鸡蛋喝啥牛奶! ”于振华“跟党走幸福长”的自信不仅体现在他的话语里,也写在他的心坎里。
一本本账本,见证了老百姓的日子蒸蒸日上。
汽车走入农户家。 2017年,张德香的账本里记录着:花3.5万元买了辆二手荣威轿车。此后她的记账本里,加油的信息多了。
农民也注重旅游了。于振瑞的账本里,记录着2021年6月26日,到南阳旅游的消费:3人门票300元,船票3人共15元等。
生活方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999年于汝奎0.5元买一包火柴,于光升在1999年23元买一罐液化气,2001年于维增13元买100个煤球,再到于振瑞2021年一次性交530元的燃气费。
进入信息时代,农民消费也更注重品质了。 2021年5月20日,于振瑞修网线花费5元。2020年11月23日,他买了2支韩国进口牙膏,共96元。 2020年6月20日,父亲节请老爸吃饭他花了141元。
老人能领高龄补贴了,住院也能报销了……
变化的背后,源于好政策的接续出台——
上世纪80年代,随着逐步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及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一耕地经营逐步拓展到从事多种生产经营。于是,农户的记账本里出现了“卖鸽子、卖猪、卖鸡蛋”的收入等,农民手里开始有了“活钱儿”。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农民的账本里第一次出现外出务工收入。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地提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老人逐步领取养老金。现在大于集村9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160元。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报销比例的不断提高,参保医院的范围不断扩大,报销手续的不断简化,农民看病住院不再是难题。现在,大于集村的农民参合率达92%。
一部“三农”变迁史乡村振兴在路上
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村里构建起“村级总调查员、辅助调查员、记账户”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建点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记账户年龄层次的不断老化,为了适应观察点记账工作的需要,他们按照逐级申请上报的要求,对记账户进行了新旧替换,保持40个记账样本户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在大于集村设立农村固定观察点这一举措,客观上促进了村级经济社会的发展,借助各项政策性专项调查,开拓了村“两委”的发展思路,加深了村民对农村发展改革形势的认识,为村级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些年有很多变化:
产业优化升级。大于集村的产业结构历经调整升级,原来记账本里种地、养牛、喂猪等频频出现,如于少杰在1999年3月16日记录到:卖牛1600元。于维增在2001年3月3日记录到:卖小猪,2.5元每斤,91斤,共227元;3月5日卖鸽子,17只收入114元……现在记账本里少了养牲口的记录。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从记账本上1986年集体资产寥寥无几,到如今,村集体资产30多万元。 36年来,大于集村的村级经济总量逐渐扩大。
农民收入攀升。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步伐日益加快。“1986年,我们一家在工厂上班、种地、养牲口,一年千把块钱到头了。现在,我的退休工资、土地流转的费用、房租,加起来一年8万多。 ”于振瑞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 ”于振瑞表示,把记账记成习惯,不仅有利于自己查找消费记录,更是为国家积累农业数据。“看着账本上的一个个数字,收入越来越高,消费越来越多样,想着36年来国家对于‘三农’的政策越来越好,记账也更有劲了。 ”他说。“2020年,上级印发了关于表扬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优秀主管部门、先进观察点村、模范调查员等的通知,陵城区农业农村局获评县级优秀主管部门,大于集村于振瑞、于维峰、于汝华、于汝恩、于光才,作为直接从事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工作25年以上的村辅助调查员,也一同受表扬。 ”陵城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黑东红介绍。
“大于集村的固定观察工作已走过了36个春秋,留存了大量的历史数据,是记录农村改革发展历程的珍贵资料。展望未来,倾注调查人员心血的小账本将会继续如实记录乡村变迁,记录着中国‘三农’发展的轨迹,也会记录下乡村振兴路上的点点滴滴。 ”黑东红说。
刊登于2022年3月30日《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