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东方朔的六个首创


  □康永和/文
  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戴洪森,是一位相声理论研究者。他在讲课时说,东方朔是东方文化的巨星,是文学家、思想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博物学家、医药学家、雄辩家、武术家,是罕见的大杂家。我们认为,他不仅是“万金油”“多面手”还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人,他一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六个第一,现将其归纳如下,以飨读者。

  相声艺术的第一人


  相声属于语言艺术,在中国古代,人们是非常重视语言艺术的。因此出现了很多语言大师,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全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连横合纵,留下了千古佳话。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魏,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语言艺术登上了舞台,在宋、金时期的杂剧里就出现了不少“滑稽含玩讽”的作品。明代以后被称为“象声”的隔壁戏和说笑话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发展,内容也随着由模拟形态和声音逐步过渡到现代的“说、学、逗、唱”兼备的艺术形式。至于相声的形成时代,虽然难以确考,但据史料记载,应不晚于18世纪中叶(乾隆时期),主要流行于京、津地区。自张三禄、朱绍文开始,相声正式形成一种行业。
  在相声没有单列为一种行当之前,相声、笑话、谜语等相声类叫滑稽[读gu ji],是一种说话艺术,和现代的滑稽一词有不同之处。古代有两类人搞滑稽,一是优人滑稽,二是近臣滑稽,东方朔在历史上是最有名的滑稽大师,史称滑稽之雄。所以,到三百六十行都拜祖寻根之时,后世艺人便尊东方朔为相声的祖师爷了。
  说东方朔是相声的祖师爷,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东方朔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能言善辩、滑稽多智、诙谐幽默的语言大师,这正是相声这门艺术所需要的基本功。其次,在宋代东方朔曾被封为“智辩侯”,其政治身份也一下子被提升到王侯将相的地位,因而也具备了“祖师爷”的政治资本。再就是东方朔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版本的相声作品。《汉书》记载:汉武帝问东方朔:“先生视朕何如主也”。东方朔说:自唐、虞之隆,成康之际,末足以谕当世。臣伏观陛下功德,陈五帝之上,在三王之右,非若此而已,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咸得其人矣。譬若以周邵为丞相,孔丘为御大夫,太公为将军,毕公高拾遗于后,弁严子为卫尉,皋陶为大理,后稷为司农,伊尹为少府,子赣使外国,颜闵为博士,子夏为太常,益为右扶风,子路为执金吾,契为鸿胪,龙逢为宗正、伯夷为京兆、管仲为冯翊,鲁班为将作,仲山甫为光禄、申伯为太仆……。武帝大笑,这段文字记载不就是当今流传的“关公战秦琼”的最早版本吗.实际上,东方朔流传下来的风趣幽默的段子很多,以至于成了二千多年来人民群众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口口相传的谈笑资料。中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大师马三立在演出时,背后就常设一大扇面背景,上写:“汉宫东方朔,是中国笑话、相声的祖师爷。 ”
  一个人的出名,决非偶然。东方朔出身一个平民家庭,因此他深知处于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所以他的一生所作所为和文学创作都是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上,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其作品力求浅显易懂、诙谐幽默,因此“童儿牧竖,莫不眩耀。 ”在人民的心中,人们敬慕他是神、是仙。所以,在东方朔死后,就有了东方朔是天上的星辰下凡的说法。正是因为东方朔具有“百家众流之论,周济敏捷之辩,射御书计之术,……不习而尽其功,经目而讽于口,过耳而谙于心。 ”的才能,而且还善于把日常中的趣事,利用其智慧,妙手偶得,信手拈来,并应用自然,且天衣无缝,使人听了妙趣横生,忍俊不禁,回味无穷。他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大量诙谐幽默的故事和不朽的文学著作,就此而论,东方朔被誉为相声的祖师爷应是当之无愧的,也是历史公认的。既然是祖师爷,也就是东方朔是第一个说相声的人,只是汉朝不叫相声而已,但是,却做了相声的事情。

  “散文赋”文体的第一人


  赋,是汉朝最流行的文体,所以中国文学史上专有“汉赋”之称。
  汉赋,就其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来分,主要有两种,一是“骚体赋”,一是“散文斌”。骚体赋主要是借鉴楚辞而得名,这种赋体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已是强弩之末。此时的诸多辞赋作家,效仿屈原和宋玉的楚辞作品用以言志抒情,但这些作品多数是语言晦涩费解,并沿用许多古语、方言,逐渐流于形式主义,有些已近似文字游戏,这已成为西汉时期辞赋中的一种流弊。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国土疆域有了较大发展,多元素文化汇集于大汉,因此汉朝文化增添了诸多新鲜血液,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因此,摒弃那种形式古板,内容偏颇,语言晦涩的旧赋体已成为改革的必然。而东方朔是一个知识面广的学者,他善于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创作,是一个能熟练运用各种文体写作的名家高手,在熟能的基础上生巧是任何创新的规律。所以,他才创造了《答客难》,形成了他在文学方面成就最高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散文赋。当时在汉赋文体中有名的,一是宋玉和他的《对楚王问》,但它仍然属于骚赋体,二是枚乘和他的《七发》,他是由骚赋转为辞赋。三是东方朔的《答客难》,它与一般汉赋的根本区别是语言的彻底散文化,所以近世学者一致公认东方朔的散文斌是汉赋发展中的一个划时代的新文体,是由赋走向散文的过渡桥梁,它对半韵半散的汉赋形式无疑是一种革新和突破,是东方朔的创造。
  《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是东方朔的代表作,也是散文赋的首篇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学者张溥在《东方大中集·题辞》中说:东方朔“始谈客难”,“学者争效慕之,假主客遣抑郁者篇章叠见。实为杨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等作品开辟了道路。”在这一方面,东方朔的《答客难》既是他们的先驱,又是此类赋体的开拓者,而东方朔也因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思想内容上看,东方朔的《答客难》也有鲜明的开创意义。刘勰称《答客难》“托古慰志,疏而有辨”,也就是文章有铺叙、有分析,作者引经据典,以古证今,对比分析,反复论证。“此一时,彼一时,岂可同哉?……”“时异事异,”是本文的主旨。文章说:当年苏秦、张仪,能荣登卿相之位,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决定的,而今天大汉的政权稳固,诸侯都驯顺从服,天下控制得强而有力,贤明与不贤明的臣子有什么区别呢?假如说苏秦、张仪活到今天,也未必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时也,事也。 ”
  值得指出的是:在两千多年以前,东方朔能提出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观察问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这种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接着东方朔论证的是: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即:“无求备于一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人才要求纯之又纯,到头来只能成为孤家寡人。因此应该“明而有所不见,聪而有所不闻。”至于“小人之匈匈”根本就不要去听。进而又说出了要发挥人才的作用,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被用者必须真正是人才;二是君主要真正能识才、用才,君主能做到“曲从如环”,人才方能“说到如流”。如果“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以狭隘的眼光看待人才,就无法达到大才大用,因才施用。
  《文心雕龙·杂文》评价东方朔的《答客难》说:自“对问”以后,东方朔效而广之,名为《客难》。杨雄的《解嘲》,杂以谐谑;班固的《宾戏》含懿采之华。因此,萧统才在《昭明文选》中特别开辟了“设论”这一门类,并以东方朔的《答客难》作为祖篇。《答客难》叙而有韵,铺事说理,实为言理之赋。班固也称东方朔的《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两篇最善。纵观古今之各类辞赋文集都把《答客难》作为名篇收录其中,今天的大学语文中也选择了《答客难》作为教材,这也足以证明,这两篇辞赋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丽奇葩。

  盲人算卦的第一人


  《易经》博广精深,包括象、数、义、占四大部分,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自伏羲创先天八卦始,以至到周文王演后天八卦,中国古代精研易学的代有其人。尤其是汉朝时候,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将《易经》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从此《易经》是儒家必修的首要经典。而东方朔正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人才。当代学者姜若木先生在他撰写的《汉朝那些人和事儿》一书中说:“他是绝代易经大师,算命、卜卦的先驱。 ”著名的周易大师贺华章在他编撰的《周易大全》一书中说:“《易经》起源于伏羲、神农和黄帝,成熟于周文王、姜尚、老子和孔子,发扬光大于张良、东方朔、董仲舒……”。
  东方朔在《易经》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灵棋经》。《灵棋经》的最大优点是易学、易懂、实用。其基本推演方法是:用十二颗灵棋分四上、四中、四下,随手一撒,按其形成的卦图去找相应的卦象就可,不必象《易经》那样反复掷卦、变卦。《灵棋经》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被广大易经爱好者捧为神灵。到西晋时代,山东琅琊才子颜幼明专门为此书作了注解;到了刘宋时期,又有当时的大才子何承天继续对它进行诠释;到了唐代,御史李远又为它作序;元朝的时候,庐山道人陈师凯再度对它进行解读。最令人惊讶的是,身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军师的刘伯温,也把这本书奉若神明,还模仿《周易象传》对它进行第四次演绎。就连清朝那些编写《四库全书》的馆阁大臣,都将它视作出神入化、预测之能的原动力,最终对《灵棋经》的评语是“词简义精,诚异乎世之生克制化以为术者矣”。意思是: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控制与演化,到这本《灵棋经》里就算达到了极致。
  《灵棋经》到底灵验与否?唐代尚书司门员外李远在为此书作的序中讲了一个历史的实例说:他在去福建赴任时,曾听人说,建溪那个地方乱石林立,水浪湍急,船夫很难驾驭船只,他听了很是害怕,在江苏沛县遇见本家兄长李安,李安说自己有一部占卜书,可以帮助他决断困惑。于是取出书进行占卜,得到卦辞是:“上下俱安,心不生奸;坦然无忧,勿信流言。”结果一路平安。以后数次占卜,次次灵验,这本书就是《灵棋经》,于是欣然为此书作序。而东方朔在与郭舍人斗智时,隔物猜物、占卜、射覆无奇不中,正是得益于他的《灵棋经》的理论。
  《灵棋经》对天文历法的影响。据史书记载,在西汉之前,我国使用的是《颛顼历》,为每年十一个月,每月36天,汉武帝按照东方朔的建议,改为以正月为岁首的《太初历》,同时把汉代的服色由原来的黑色改为黄色。
  此外东方朔还应是相面术的鼻祖。据《神仙传》记载,北海有个人叫巫炎,汉武帝外出时,见到巫炎出现在长安城的渭桥上,头上郁郁有紫气,高丈余。汉武帝大惊,急忙招来东方朔,“使相此君,有何道术? ”东方朔看了看巫炎,答道:“此君有阴道术”(见《初学记》卷六《地部中》)。这种看面相、看手相的风俗起于汉代,据说是东方朔创造并传播的。
  东方朔在深入研究《易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为盲人求生研究出了“流星赶月法”。正是由于东方朔对《易经》的精通,所以在他被贬官之后做了一件惠及盲人的大好事,成了盲人算卦者的祖师爷。
  古代盲人的地位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除了沿街乞讨外,就只能是给人推碾子推磨以维持生活,被人戏称为“瞎驴”。东方朔被贬官之后,由于无所事事,就在大街上闲逛,偶尔一次看见一对盲人夫妇一边为人推磨,一边闲啦。东方朔觉得有趣,就站在一旁听,听着听着就听到说到东方朔身上来了:女的说:“听说东方朔爱民如子,处处围绕着穷人说话,怎么就被皇上贬官了呢?”那男的接着说:“贬就贬了吧,他怎么爱民如子,也不能把咱这瞎驴变成先生。 ”一句话提醒了这位阴阳善辩、爱护贫民的智多星。他想:是啊,盲人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生活保障,生老病死,下场堪忧,是该为他们谋条出路了。自此之后,他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经过反复琢磨、推敲、演绎,在《易经》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流星赶月法”。
  在古代,使用《周易》算卦是非常复杂的,要六遭十八遍才能起出一个完整的卦象,而东方朔为盲人发明的“流星赶月法”,只要报出算者的生辰八字,仅用手关节就能排出卦来。这种算卦方法,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在盲人们世代相传、师徒承继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附加条件,盲人们说:东方朔在教会他们算卦时,当场下了一个咒语:只有双目全盲,看不见一点东西的人,才能使用此算卦之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如果非盲人盗用就会变成瞎子。这无疑就是告诉人们,不要侵犯盲人的利益,夺了他们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饭碗。从此盲人获得了谋生的手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瞎驴变先生的典故。于是盲人们皆尊东方朔为宗师,后来在每年的三月三日,盲人们自发地从全国各地来到陵县神头镇东方朔先生的故里,举行尊师祭祖的活动。到了明朝初年,由于刘伯温对《灵棋经》的崇拜及他的神机妙算更提高了八卦占卜术的声誉,盲人们尊师祭祖的活动也掀起了高潮,他们用义算得来的钱全部用于增修朔庙和朔墓。为了体现其祖师的风格和作为,铸了一个高2米,长3.5米的大香炉,室内安置不下,就放置在庙前,这就是古神头有名的景点之一“香炉大其庙”,取其义是:身卑风格高,庙小香火盛。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古代朝隐第一人


  朝中隐士的概念是汉代的一个发明,第一个声称是朝中隐士的人就是东方朔。
  《史记》记载,有人告诉东方朔说,世人都把您看作狂人。东方朔回答说:“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 ”时座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东方朔首先提出“避世朝廷间”。到了晋代王康琚《反招隐度》中有了“小隐隐薮,大隐隐朝市”句子。而唐代的白居易在《中隐》诗中,又提出了“中隐”的概念,这样世间就有了“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说法。依赖周围环境忘却世事,这是小隐;藏身于市井之中是中隐;隐身于朝堂之中,才是大隐。
  东方朔从进入仕途,就表现得不同常人,他曾直言政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也引起了汉武帝的关注,一个求职信能吸引武帝看了二个月,进入宫中还时常二人处之,武帝很看重他,常常让他陪伴左右,常常赐酒、赐肉、赐饭,还经常地加官,即便是犯了死罪,武帝还是原谅了他,但这些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走不行,不走又没有大作为,在这种困惑下,他不得不走上了朝隐之路,选择朝隐也是一种活法。当别人以一种看不起的心态问话时,他则以一种深奥的理论回答之。
  这是东方朔对自己人生的自我定位。依照常理,东方朔才华横溢,聪明绝顶,要像别人那样规规矩矩、正正经经地谋求仕进,其实并不是难事。甚至,若以他的聪明耍一些卑劣下贱的手段,高官厚禄应当也是唾手可得。但他的一生却都花在丑化自己、娱乐别人上面了。究竟何故?从他的言行来推测,或许是太熟谙历史的他,早就看透了人世间所谓的是非、功名。他从无数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这样的结论:“为士者用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为虎之时百兽谄媚依附,为鼠之时人人喊打。而士还是士,根本没有变。要避免成为鼠,就不要去当虎。避免陷入这个危险的游戏,要逃离出来。因此,东方朔以隐逸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人生。

  首提“无产业者”的第一人


  “无产者”这个称号,是近代人类历史上最响亮、最伟大的名字。到十九世纪中叶,“无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已形成一个强大的阶级,这个阶级被马克思称为无产阶级。这个阶级自她诞生以来就代表着人类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的力量。并且在其政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
  但是,有多少人会知道,“贫民无产业者”这个概念,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西汉时期就有人明确地提出来,这个人就是东方朔。“贫民无产业者”这个称号出自于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这篇著名的辞赋。文章假托“非有先生”对吴王进谏的故事,阐明自古以来进谏难、纳谏亦难的深刻道理,通过非有先生的忠心劝谏,吴王终于接纳了非有先生的谏言,“于是正明堂之朝,齐君臣之位,举贤才,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躬节俭,减后宫之费,损车马之用;放郑声;远佞人,省庖厨,去侈靡;卑宫馆,坏苑囿,填池堑,以予贫民无产业者……。 ”这段忠谏之言,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劝谏武帝要厉行节俭;二是劝谏武帝要“振贫穷,均财富,以予贫民无产业者。 ”尽管东方朔所提出的“贫民无产业者”与近代的“无产者”二者所指的不是同一时期的贫民群体(一个指的是农民阶级,一个指的是产业工人),但二者的含义指的都是“无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为什么东方朔能首提“贫民无产业者”?这与他的出身有着本质的联系。他出身贫民家庭,而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二十二岁以前主要生活在家乡厌次,对社会底层的贫民阶层十分了解,而且对草根贫民的生活也深有感受;进入宫廷以后,又一直处于卑贱受辱的地位,“积数十年,位不过侍郎,职不过执戟”,这就决定了他与平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接触,他的思想感情也随之紧密贴近了人民群众。因此,不仅他的传说逸事“喜为庸人所说”,他的言行表现不可避免地也倾向穷苦民众。所有这些,从他的一系列言行中都能充分表现出来:
  从《谏起上林苑》他说:“酆、镐之间,号为上膏,其贾亩一金。今规一为苑,绝陂水泽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且盛荆棘之林,而长养麋鹿……又坏人冢墓,发人室庐。令幼弱怀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这段犯颜力谏的言辞,其实只是对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的生活极为不满,对人民的利益,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和忧虑。其最本质的思想还是心系人民疾苦,安定人民生活。
  再就是东方朔谏止汉武帝赴东海求仙一事,也是维护民众利益的高明之举。原因是,皇帝的每次封禅之举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且人马浩荡,车水马龙,最终还是庶民遭殃。何况汉武帝这次封禅活动,随带一些倡优百戏。其目的是借以游山玩水、寻欢作乐、求仙觅药而已。东方朔劝阻武帝“还宫静处”,阻止了一次劳民伤财的求仙之旅。
  纵观东方朔的伟大人格,对社会上层他表现的是:“凌轹卿相,嘲哂豪杰……,戏万乘若寮友,视俦列如草芥。”天王老子也无所畏惧;而对下层民众,则体民情、崇民本、守民意。还应指出的是,历代统治阶级都深知“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个道理。而他们多数所重视的是“舟”而不是“水”,是担心统治阶级这个沉重的“大舟”,不至于被民众这片汪洋大海而淹没。有时在无奈之下做出了“让利于民”的应付政策,其实质还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东方朔的“民本”思想,是从“无产业者”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这种思想在二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是非常宝贵的,是朝中其他卿相大臣所不能比拟的。宋代大学者黄震对东方朔就作出了如下的称赞:“朔固滑稽之雄也,但未曾有一语导人主于非,至其却董偃、谏起上林、对化民有道三事,忠言谠论,如斯直,一时文墨议论之士,孰有方佛其万一者乎? ”

  创造元宵节第一人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日。自从东方朔策划了一场游戏,并且每年演艺,正月十五便成了节日,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东方朔策划的游戏与元宵节有什么关系呢?还得从头说起。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他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现在,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见面。
  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焚身”的签语。长安城里起了很大恐慌,事情也传到了武帝那里。他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到街道上观灯,宫廷内的各等人员需一律停工观灯避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正月十五日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节,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东方朔的六个首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