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百年百位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录
七红军
作者:区、公社

  □石贤圣/文
  2020年8月11日早晨,我突然萌发了鉴于有些早期优秀共产党员资料难以搜集、无法独立形成3000余字篇章而为其“塑群像”的想法,诸如三红军、五烈士。而这些群体又都在革命老区滋镇,我便产生了与王凤庭探讨的想法。
  王凤庭是陵城区小有名气的地域文化研究者,和我同岁。别看他当年差几分高考落榜,但“文化水”不低,且培养出两位均在首都就业的学士、硕士生儿子,令当地人刮目相看。上午电话一联系,他前天刚从北京回来,我急忙驱车20余公里前往他家——滋镇西杨村。几天前的一场暴雨将近年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进一步提高,空气清新,蓝天清澈,树木葱郁,花朵鲜艳。迎在大街上的王凤庭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最近他家双喜临门,一是村两委将全镇‘美丽庭院’牌匾挂在自家大门上;二是自己上了全村‘善行义举’四德榜。 ”
  进得门来,稍事寒暄,我便直奔主题,和王凤庭探讨有关问题。关于三红军问题,他建议打破乡镇界限,据他所知,土桥(现属安德街道)还有一位(后经查阅资料,应为白桥,原属陵县抬头寺乡,现属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抬头寺镇);临齐街道东街也有。我豁然开朗。这样,三红军后来拓展为四红军、七红军。关于五烈士,他介绍了史料上没有涉及的一些细节问题……我一一记在本上、印在脑里,真是不虚此行。
  回家后,我又查阅史料、拜访有关人员。于是,有关信息调整后的七红军得以集体亮相。
  8月15日上午,按照王凤庭通过老红军陈金财原所在村滋镇大郭家党支部书记提供的手机号码,我联系上了陈金财次子陈万柱。我自我介绍、说明“来意”,陈万柱介绍了其父亲简况,并邀我下午前往他家详谈。当天下午,我如约来到他位于唐城路西段路北的家属院。上午的一场细雨将胡同、院落冲刷得格外洁净,院中月季怒放、花香四溢。
  虽然初次见面,但一接触,便看出陈万柱是个干脆利落、思维敏捷、善于表达的人。他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了几十年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复员军人证明书》《革命病故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等证件。睹物思人,陈万柱打开了“话匣子”。
  当年,陈万柱常听父亲陈金财讲起战争年代的惨烈。陈金财祖籍福建省武平县,这里离红军重要组建基地之一的上杭很近。陈金财在兄弟4人中年龄最小,是最活跃的一个。 1933年,他踊跃响应号召参加了红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他随红军长征,历任班长、司务长、管理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陕北胜利会师,曾荣立二等功1次。
  一天,部队遭遇敌人埋伏,陈金财背着裹有全连菜金等生活给养的被窝卷和战友们躲进一处水塘边,“嗖嗖”的子弹不断飞来,被窝卷被打得好几处开了花,他左躲右闪,连人带物总算幸存下来。还有一次战斗,300多人的队伍,战斗结束后仅剩50余人,他九死一生又活了下来。
  陈金财经常给孩子讲战争年代何等艰苦,靠野菜、皮带充饥艰难前行。这在陈万柱及哥哥陈万良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深地烙印,光荣传统代代相传,至今他们及家人顿顿饭都是“光盘”“光碗”。
  艰苦的战争环境,使陈金财不仅右脚脚踝留下明显的伤疤,还使他患上严重的胃病。 1947年12月,考虑到陈金财的身体状况,组织上将他安置在大郭家定居,每月按照上级标准供给生活物品。新中国成立时,经罗顺友的妻子许立荣牵线,陈金财和她的表姑、滋镇赵屯村妇女卞成英喜结连理。几年后,两个儿子先后诞生,成就了温馨的四口之家。村里为照顾他们,特意划出10亩地供其耕种。为进一步减轻政府负担,陈金财向别人学习了磨香油的手艺,夫妻俩靠勤劳双手磨出香油赶集上店、走街串巷,换来钱款贴补家用。当地政府还特意给予免税优惠。
  每逢中秋节和春节,县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会骑着自行车行程50多里地来家慰问。这是全家最高兴的时刻,两个孩子更是欢天喜地,月饼、水果、花生等当时农村少见的食品成了他们的挚爱。他们从不“死手”,拿出去和小伙伴们分享。冬季来临前,民政部门的同志们及时送来棉衣被褥,确保老红军安全越冬。
  1961年冬天,陈金财的胃病又犯了,但他认为一开春天气转暖就好了,所以不听家人劝说坚持不去县医院治疗。大队、公社将这一情况逐级上报到县里。县里派来县医院医道最高的苏大夫等两位医生给陈金财治疗,在家里住了40来天。最后,病情加重,医生找到村干部,坚持让把陈金财送到县医院抢救。八九位社员在大小队干部带领下,用临时绑起的担架轮流抬着陈金财一路小跑奔向县医院……1962年1月20日(农历辛丑年腊月十五),再有半月就过春节了,陈金财没有倒在战场上,却倒在了与病魔抗争的岁月里。 当时,陈万柱7岁,陈万良10岁。
  党委、政府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陈金财的家人。卞成英每次到县里,县民政部门的同志都热情地在招待所安排食宿,还开信给汽车站免除来往车票钱。
  1974年5月,陈万柱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不久当上了二队会计。 1977年11月恢复高考,他以较好的成绩登上了初选榜单(当时全县225人,其中滋镇18人、陈万柱所在班5人)。他当时填报的志愿都是南京的学校,一心要到小姨那里去,遗憾的是最终录取未能如愿。1978年3月17日,县里照顾英烈后代,他通过招工考试进了化肥厂。他珍惜机会、积极肯干,后来升任车间主任、厂人事科科长。随着家庭经济条件不断改善,1989年5月,他在县城盖了房子,把母亲接过来安享晚年,直至2010年8月95岁时离世。他的两个姑娘都很优秀,先后大学毕业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当年哥哥陈万良也被“照顾”考上了胜利油田(北镇),后来为方便照顾母亲,调到离家近的临邑,在单位上也是吃苦耐劳的先进人物。
  我与陈万柱核实其父亲陈金财的生卒年份,逝世日与史料记载相差无几,但他对出生日存有质疑:母亲在世时,曾不止一次说过和父亲相差6岁。据此,我们将陈金财出生年份定为1910年;而多种史料记载是1892年,可能是受因种种原因而有差错的证件上的年龄“误导”所致。
  8月19日下午,我和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石坚在滋镇党建办主任孙丰华、滋镇街党支部书记张风泉引领下,来到老红军万云海遗孀、滋镇街村民许金兰家,见到了悬挂在东墙上的这幅珍贵的老红军合影。无情的岁月使这些当年血气方刚、浴血沙场的青年变得双鬓染霜甚至拄上了拐杖;但他们的目光里仍显示出当年的乐观和坚强。因年代久远,许金兰已无法说出这是何时何地所拍,对其中的人物也只辨认出其老伴万云海。后又经老红军段云富之女婿、滋镇街村民、原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钢铁厂工人刘建广等多人辨认,才得以标注这前排就座的5位老红军的姓名。
  9月19日上午,阳光灿烂,秋高气爽。我与石坚及团陵城区委科员陈锡驱车前往义渡口镇,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丽苹,义渡管区副书记李凌云,后刘村党支部书记朱长军,陵城区烈士陵园管理员刘建民,一同瞻仰了位于后刘村旁的陵城区烈士陵园。
  陵园中央,10.7米高的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顶端巨大的红色五角星格外醒目。为迎接即将到来的9月30日中国烈士纪念日,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地对纪念塔基座、英烈墙等进行修缮。巨大的英烈墙前,纪念墓碑一字排开,居中位置是老红军魏厚恩和罗顺友的墓碑。
  驻足凝神,睹物思人。我萌发了抽时间寻找魏厚恩后人进一步了解其事迹的想法。
  魏厚恩的故里为原陵县抬头寺乡白桥村,虽距陵城区政府驻地仅19公里且均紧邻东风(陵州)路,但因区划调整(1992年10月划归德州市即今德城区)已近30年,故我对那里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2021年3月29日上午,我冒着小雨驾车前往白桥村,没想到导航引领我所到之处竟是一片树林。后经电话咨询原同为区台办主任的德城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峰,方知该村现属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抬头寺镇,几年前已由东风路南迁至路北1公里处的大王社区。
  3月31日,春风和煦、阳光灿烂的这天下午,我驾车前往大王社区,在白桥村村委会主任孙德斌、会计魏绪坤帮助下,如愿登门采访了魏厚恩次子魏传利、次媳王玉英及孙子魏续巍。
  在此我见到了一些珍贵的老证件、老照片,为5位老红军合影中最后一位“无名者”找到了答案——魏厚恩。这幅合影中魏厚恩的穿戴和魏传利珍藏的1963、1965年他在外地参加活动的几幅老照片中完全一样,想必这是他当年的“礼服”,只有重大活动时才用;我还听到了魏厚恩当年的许多传奇故事。
  当年,魏厚恩随部队参加了异常艰难的长征。他在1939年东洋关战斗和1947年11月石家庄战役中两次负伤。后来,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129师来到太行山上。在这里,任卫生部政治处宣传队长的他不仅把宣传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而且还收获了难得的爱情——经刘伯承撮合,与小他18岁的李瑞青喜结连理。李瑞青1916年出生于河北无极,勇于同命运抗争,不甘裹脚、当童养媳的她,1938年参加革命,在129师当护士。
  复员回乡后的魏厚恩夫妇很快和乡亲们打成一片,没有一点“功臣”的样子。魏厚恩曾任抬头寺毛巾厂厂长、敬老院院长,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宣传优势,深入机关、学校、工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一不小心,他在全省出了名,曾被省里作为红军五老之一安排到宁阳、阳谷等地指导文艺院团工作。李瑞青和普通村民一样,积极参加生产劳动。
  后来,魏传利“子承父业”,参军入伍,经受锻炼,转业后到胜利油田工作。王玉英1965年上小学时曾听过魏厚恩的报告,深受教育。后来,她临邑师范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1977年,王玉英和魏传利结为百年之好,可惜魏厚恩没能看到这一天。

  相关链接


  经多方核实,陵城区共有8位红军。除前述罗顺友外,另7位分别是:段云富(1890—1980.11),男,汉族,山西省洪洞县三交村人。1936年参加工农红军,曾任司务长。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随八路军来到鲁西北,曾参加大宗家战斗,立二等功1次。 1943年,因病被安置在陵县四区(滋镇)滋镇街休养。
  曾吉怀(1896—1979),男,汉族,安徽省金寨县唐李崖村人。1928年参加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1938年随军到冀鲁边区,参加过多次战斗,负伤后被定为三等甲级伤残军人。历任战士、出纳员。 1946年8月,由司令员龙书金介绍,安置在匡五县郑家寨区西蔡村休养。
  魏厚恩(1898—1968.12),男,汉族,原陵县抬头寺乡白桥村人。1915年11月入伍,1931年在江西省革命根据地参加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1939年东洋关战斗和1947年11月石家庄战役中负伤,二等乙级伤残军人。1948年复员回乡。朝鲜战争爆发后,曾捐出自己的优抚金支援抗美援朝,直到胜利。曾历任团副、129师卫生部政治处宣传队长,抬头寺毛巾厂厂长、敬老院院长。多次被邀请到机关、学校、工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杨敬九(1906—1982),男,汉族,河南省邓县杨楼店村人。 1927年随父兄在湖北省老河口加入红军,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长征途中,父兄遇敌机轰炸牺牲。杨敬九随军到达陕北。1941年随八路军来到陵县,在郝庄(现属临邑县)战斗中负伤,被评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曾任班长、管理员。 1948年,经司令员龙书金介绍,被安置在匡五县郑家寨区张蛤蟆街(和睦街)休养。
  陈金财(1910—1962.01),又名陈珍生,男,汉族,福建省武平县东岗本可阿村(现城厢镇东岗村芬坎下自然村)人。 1933年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随红军长征,历任班长、司务长、管理员,曾立二等功1次。1947年12月,因病被安置在匡五县滋镇区大郭家定居。
  万云海(1916—1979.08),男,汉族,江西省安义县下河周村人。 1929年7月,在原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侦查员、班长、排长。 1934年参加长征,在延安一次战斗中负伤。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负重伤,被定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 1949年9月,被安置在匡五县滋镇区滋镇街休养。
  周传亭(1919—1964),男,汉族,江苏省丹阳县周庄人。中共党员。幼年流离失所。 1930年被红军收留,后任杨得志勤务员。红军到达延安后调朱德总司令警卫队。七七事变后转战鲁北,中途掉队留陵县,先后在县政府、县粮食局工作,定居县城东街。
  在这7位红军中,仅魏厚恩系原陵县本土人,其余6位均为因战斗负伤等原因,被安置在当时经济条件和群众基础好的村庄。无论是战争环境还是和平年代,他们及其家人都得到了县、乡(区、公社)党委、政府的关心照顾。而他们也不“倚老卖老”,力所能及传承红色精神,尽量不给党委、政府添麻烦。至1982年,包括前述罗顺友在内的8位老红军均先后病逝。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七红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