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夫妻兵
作者:1925—2009.04

  □石贤圣/文
  陵城区宋家镇崇兴街,在战争年代不仅孕育了大名鼎鼎的回民支队政委李玉池,而且还涌现了威震敌胆的“李疯子”李万富。
  李万富,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德平县县大队大队长、冀鲁豫11支队队长。他高大英俊,战场上英勇善战、一往无前,见到敌人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发疯般地往前冲,所以大家都喊他“李疯子”。
  当年,随着对中国侵略力度的加大,日军在鲁西北地区大规模修建据点。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冀鲁豫11支队按照上级指示,分散行动,灵活作战,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利用青纱帐和自己熟悉的有利地形,进行零星的“短小战斗”,随时发现日军随时将其歼灭。这种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起到了震慑敌人的作用。
  在部队经常驻扎的王寨村,当地老百姓为了配合八路军作战,人工挖了很多道沟,便于我军埋伏,出其不意地打击前来抢粮的日伪军——一见目标就打,打完就撤;再来再打,如此反复。日伪军心神不定,生怕一不小心中了八路军埋伏,从此再也不敢轻易进村了。
  当时,日伪军修建的炮楼较多且非常坚固,并在周围拉上铁丝网,使我军无法靠近。李万富便开动脑筋,安排个子矮小、身体轻巧的宁津籍战士“小杨子”,利用深夜敌人困乏、大意的时机,“穿过”铁丝网,摸清日伪军的人员数量、武器装备及地形情况。随后,趁其不备,突然袭击,一举攻破。有时,他和几位战士换成便装,扮成进去干活的老百姓,待靠近站岗的敌人后,趁其不备迅速夺过枪支,搂脖绊腿将其放倒“解决”。他们通过这种方法,消灭了很多日伪军,打了很多胜仗。后来,日伪军一听到冀鲁豫11支队这个名字就闻风丧胆。
  就是在这些战斗中,因八路军队伍改编,由115师永兴5支队进入到冀鲁豫11支队的女八路张秀兰,亲眼见证了抗战的艰难和大队长李万富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坚决把日寇驱逐出中国这一共同的坚定信念,使两人走到了一起。
  一天晚上,在临邑的一场战斗中,部队在李万富的带领下,英勇作战,打败了一股伪军、汉奸,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并活捉了其头目,可以说大获全胜,部队和当地的老百姓敲锣打鼓庆祝胜利。就在这一时刻,李万富和张秀兰在苏家庙喜结良缘,成为一对革命伴侣。
  提起张秀兰,这里要单独介绍一下她之前的情况。 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日军入侵德州、陵县,烧杀抢掠、侮辱妇女、无恶不作。日本人进村时,当时的小女孩为了免受其害,要么脸上抹上锅灰、把头发弄得乱七八糟,装成傻丫头;要么就藏起来,家里有小女孩的人家天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张秀兰当年只有16岁。面对这种情况,她的父母非常害怕,生怕女儿受到伤害,于是就劝她:“孩子啊,日本人都侵略到咱家门口了,他们都是畜生,嘛事都能做出来,我们手无寸铁,保护不了你,你就赶紧找个人家嫁了吧。 ”当时张秀兰想: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岂能随便找个人家就嫁了?再说了,既然我们已经当了亡国奴,无论到哪里,都不会有好日子过!与其苟且偷生,还不如奋起反抗、从军报国!在这种报效国家的思想驱动下,1938年,17岁的张秀兰毅然选择了从军入伍,成了115师永兴5支队一名为数不多的八路军女战士。
  张秀兰入伍后,不顾个人安危,参加了大宗家战斗等大大小小的多次战斗,用一名普通八路军女战士无所畏惧的抗战精神谱写了一首首催人奋进的生命战歌。
  1940年,日军对抗战区实行“三光”政策。由于受到全面封锁,我军粮食匮乏,行军作战要吃饭,没有粮食怎么办?面对这种情况,张秀兰就和战友一同去老百姓家借粮。每次借粮,她们都会唱起那首感人的《借粮歌》:“大娘,大娘!你今年借我一斗粮,来年一定加倍还上……”当时军民关系很融洽,老百姓对纪律严格的八路军也很拥护,每次都能借到粮食。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正是有广大老百姓的支持,抗战才一步步取得了胜利。
  张秀兰参加了无数次战斗,几乎每次战斗中,都会有战士牺牲和受伤。受伤的战士有的腿被打瘸,有的眼睛被打瞎,有的战士衣服被炸烂,身上满是血渍。由于日军的全面封锁,八路军的药品极度缺乏,没有止痛针,也没有消炎药,对伤病员只能进行简单的包扎和医治。不少伤员因疼痛难忍,发出的呻吟声令人揪心。
  部队上护士很少,张秀兰是为数不多的女战士,看到战友受伤,她就主动承担起护士的职责,悉心清理、包扎伤口。好多战士年龄不大,只有十七八岁。他们受伤后,认为自己已成为废人,再不能拿起武器上战场了,只能给大家带来负担,还不如死了痛快,再加上疼痛难忍,经常闹情绪、不吃饭。为了稳定他们的情绪,张秀兰就给他们唱歌,使其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她仿佛成了战地上一只飞来飞去的百灵鸟,歌声笑声缓解了战争的恐怖和伤病的疼痛,给受伤的战士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因抗战工作需要,张秀兰曾多次路过家门都未回去。
  由于部队改编,使张秀兰认识了一位英雄,也收获了爱情,更增强了她的革命斗志。从此,开启了夫妻俩并肩南征北战的征程。
  在一次战斗中,李万富不幸中弹失去了左胳膊。但他身残志坚,抗日斗志依然不减。他见张秀兰异常疼爱、担忧的表情,便笑呵呵地对她说:“哈哈,别怕,脑袋掉了不就是个碗大的疤吗?我虽然没了一只左胳膊,但还有更有力量的右胳膊,照样要为我们牺牲的战友报仇! ”
  在战场上,他一只手挥舞着大刀与日军进行白刃战。敌人一听到不要命的“李疯子”来了,个个心惊肉跳、落荒而逃。
  1945年9月,在解放商河县城时,面对多日攻而不破的情况,李万富身披湿棉被,顶着一张方桌,冒着枪林弹雨跑到城墙下挖洞装上炸药包,炸开了城墙,为解放商河城受伤并荣立一等功。
  1946年2月,部队晚上行军时,在楼子庄与敌人遭遇。当时,我军番号被叛徒泄密,当我军问对方是哪一部分的时候,敌人说出了我军番号。我军以为是自己人,就放松了警惕,哪知对方靠近时,突然开火,双方激烈交战。敌人的主要目标当然是我军领导人,因近距离射击,李万富当场中弹牺牲。
  李万富的牺牲是部队的一大损失,也使张秀兰受到了沉重打击,这段战火中诞生的革命爱情如流星般陨落。李万富的牺牲来得太突然,张秀兰无法接受,每天陪伴她的只有泪水。
  上级领导多次找到张秀兰做思想工作:“李万富同志为国捐躯,死得光荣。你应该尽快振作起来,拿起枪杆子,为牺牲的战友和爱人报仇!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与鼓励下,张秀兰很快就想开了:日寇未除,我怎能因丧夫之痛而一蹶不振呢?她几天后就振作精神,跟随部队投入了新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在上级领导安排下,张秀兰经李玉池介绍,与中共党员张金田再结良缘。
  张金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一家三口勉强度日。不幸的是,在1940年日伪军一次残酷的“扫荡”中,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父母。当时他才15岁,小小年纪心里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无依无靠的张金田投奔了亲戚李玉池家,他刚安顿下来,就要去参加八路军打鬼子。李玉池看他年龄小,命又这样苦,于心不忍。在张金田多次央求下,李玉池最终同意介绍他参加了八路军,因抗战需要,没有公开身份,主要为八路军搜集情报。
  后来,张金田曾参加过徽王庄战斗、商河战役等。在徽王庄战斗中八路军痛击鬼子大队,打破了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并把鬼子的尸体和俘虏带到了东堂(现属前孙镇)大集上给乡亲们“展示”,大家纷纷鼓掌叫好。在商河战役中,张金田被飞来的炮弹碎片削掉了一个大拇脚趾,荣立三等功。
  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张秀兰、张金田回到老家,积极参加家乡建设,几亩薄田,粗茶淡饭,过着平凡的生活。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饱经风霜、沉淀岁月的大枣树和石榴树,成了他们安享晚年的陪伴。
  一次,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来看他们后,向组织上反映其情况。领导派人来要安排他们去济南军区疗养院,被其婉言谢绝:“我们和牺牲的战友相比,能够过上现在的生活已经很知足了,不愿意再给国家添任何麻烦! ”
  张秀兰、张金田育有5个子女,张俊凤是其小女。因住在同村,所以她有了更多侍候二老的机会,也就增加了了解先辈事迹的机会。二老身体健康时,自食其力,尽量不给国家和子女添麻烦,很少提及当年的功绩,只是在教育孩子要继承传统、珍惜现在时,才讲起战争年代的残酷。
  而“走在最后”的张秀兰,临终前无比怀念当年的战争岁月和战友、爱人。躺在病床上,几天没吃饭的她一点都不糊涂,总是不停地向女儿张俊凤讲述她及李万富、张金田当年的故事。“活到现在,我是幸运的,比起那些早已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满足了。枪林弹雨我从未害怕过,经历这么多磨难我无怨无悔。我去世后会很幸福的,因为在另一个世界,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肯定会来迎接我!”她微笑着说。弥留之际的张秀兰思想境界如此崇高伟大,为后人留下了美好印象,树立了光辉榜样。
  张秀兰去世后,张俊凤认真记录了母亲讲述的每一段往事、每一个人物,还多次到民政等部门查阅先辈资料,并专程到葬在故里崇兴街的本无血缘关系的李万富墓前祭奠。不久前,她加入了“不忘初心,英烈面孔”群,积极申请参加山东卫视举行的“神笔警探”为烈士画像活动,力争使后人一睹因早年牺牲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的烈士李万富的风采!
  张俊凤育有一子一女。其子李涛从小受革命传统的熏陶,对军人、军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立志向姥姥、姥爷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军人。 2008年12月,他如愿登上了通往黑龙江某部队的列车,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李涛退役后到文化部门工作,现任陵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建办主任。在部队期间,因父母恪守老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耽误部队的事”的嘱托,所以姥爷病故、姥姥病重都没有告诉他;只是姥姥病逝的第一天,没有了母亲张秀兰的“监督”,张俊凤强忍悲痛,给儿子所在部队打了个电话,借故“姥姥病重”为他请假回家,这才使他“见了姥姥最后一面”,免得孩子留下更大的遗憾。
  2017年,李涛根据自己原有的记忆和母亲的讲述,饱含深情地创作了《我的姥姥姥爷》,被有关媒体发表,使3位先辈的事迹广为传颂。
  听说我要编著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书籍,2020年10月14日下午,张俊凤给我打了42分多钟的电话,深情叙述了3位先辈的感人事迹,对我形成此文做了有效补充。尽管老人已去世多年,但说到动情处,她仍多次哽咽甚至痛哭,使我深受感动!
  而今令人欣喜的是,勤劳智慧的陵城各族人民,继承先辈遗愿,奋进崭新征程,创造辉煌业绩。陵城区有回、白、满、蒙等34个少数民族、2.66万人口,其中回族人口2.55万,系德州市第一、山东省第二回民大区(县)。全区上下始终坚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民族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
  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陵城区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2020年12月5日,博采众长、特色鲜明的德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落成仪式在李万富的故乡崇兴街举行。该基地的启用,为各民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新的学习宣传教育平台,定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全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美好陵城的新篇章。

  相关链接


  李万富(1913.02—1946.02),男,回族,陵城区宋家镇崇兴街人。 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德平县县大队大队长、冀鲁豫11支队队长。曾参加台儿庄战役,王寨突围战,魏龙江、李元寨战斗,大宗家战斗,商河战斗等多次战役战斗,荣立一等功1次。 1946年2月,在陵县楼子庄(现属陵城区前孙镇)战斗中牺牲。
  张秀兰(1921—2012.02),女,回族,陵城区前孙镇盐头吕村人。中共党员。 1938年参加八路军115师永兴5支队,成为一名为数不多的八路军女战士,参加了大宗家战斗等多次战斗。部队改编后,进入冀鲁豫11支队。当时部队上护士很少,她因责任大、任务重,曾多次路过家门都未回家。战争结束后回乡生活。
  张金田(1925—2009.04),男,回族,陵城区前孙镇盐头吕村人。中共党员。1940年,经李玉池介绍参加八路军,主要从事地下工作,为八路军搜集情报,后来参加过徽王庄战斗、商河战役等。在商河战役中被飞来的炮弹碎片削掉了一个大拇脚趾,荣立三等功。战争结束后回乡生活。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夫妻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