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王强,现年46岁,就职于郑家寨司法所。自2008年开始一直从事司法行政工作,期间还兼任管区书记、市民热线主任等职。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后,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干好这份工作必须主动作为,加强学习,用法律知识武装头脑。他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时常深入村庄、企业进行法律知识的宣讲,完善调解网络、健全调解制度,了解社情民意,坚持把基层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发现矛盾立即着手解决,事前下功夫了解情况,事后跟踪回访调解结果,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回访一起。用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个人,换来了大家对他的信任和理解。
从事司法行政工作以来共累计调解矛盾纠纷7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8%,累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133名社区矫正对象圆满解除矫正,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更是不在少数。 2013年8月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调解员”称号,还先后获评为德州市“六五”、“七五”普法先进个人、德州市优秀人民调解员、全市司法行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用初心赢得群众民心
郑家寨司法所一直处于人少事多的局面,工作中面临“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为了克服人少事多的困难,王强坚持以法治示范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新城社区普法一条街、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镇98个村队三年时间全部建成了文体法治广场,使广大群众在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同时学法、用法、守法。以法律“七进”为契机,深入社区,村庄、学校、企业等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利用“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通过举办集中宣讲、主题活动宣传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法规。从事司法行政工作以来共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3万余份、接待群众法律咨询5000余人次。
这些年来,王强以满腔热忱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边学边干,精益求精,全力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受到了群众的信赖和认可。他常年穿梭于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用坚毅面对困难和挫折,初心不改,将平凡变不凡,在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传递中,让矛盾纠纷得以妥善解决,让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让辖区社会更加安宁和谐。
用真心换得群众放心
在人民调解中,王强始终牢记服务宗旨,做到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热情为群众服务,坚持抓大放小、源头预防,牢牢把握主动权,深入调解突出重点,集中突破,力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09年辖区50余人因土地问题找到镇政府,面对情绪激动的群众,他抓住群众对土地承包政策的不了解这一核心矛盾,深入群众耐心做工作进行劝返,稳控住了现场混乱局面。事后,王强挨家走访,细心宣传土地承包政策,解答群众疑问,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此事连续奔波忙碌了一个多月,最后以调解的方式与发包方达成了缩短承包期、提高承包费的和解协议。
2020年1月份王强辖区人员刘某因垃圾处理站工资没有给与结清,三天两头拨打市民热线,他了解情况后,和垃圾站明德公司进行了对接协调,理清了该工资是明德公司接手以前的15天工资,摸清情况后,及时介入调解,协调垃圾站及时的过付了该款,解决了当事人的诉求。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调解不是简单的“劝架”,更不是“和稀泥”,而是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他常说:“要想当好司法所长,就要学会换角度替他人着想,基层司法所工作杂而琐碎,许多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事情看似很小,但是蔓延开来就是大事。 ”
用尽心换得群众真心
自2012年以来,郑家寨司法所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33人,按期解除109人,如何管得住、管得好这个特殊的群体,确实需要下一番真功夫。王强根据工作实际和社会需求,按照社区矫正对象的年龄、文化、职业、犯罪类型等进行了分类,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到敬老院、居民小区打扫卫生、清理小广告等社区服务,组织有技能的社教人员开展家政服务等技术服务等。既增强了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又体现了社区矫正的严肃性、强制性,促进了社区矫正对象与村民之间的修复关系,实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工作中打造“正心、塑心、暖心”的“三心工程”,在与重点人员的交流中,通过关怀、为其解决生活困难、暖化特殊人群的戒备心理,确保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标本兼治”。
社区矫正人员祝某家庭困难,学历低,又没有技术,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经常会出现低落情绪,思想上一直不稳定。经过几次单独谈话,祝某放下思想包袱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担心自己什么也不会啥也做不了。了解情况后,王强及时帮祝某联系了挖掘机培训学校,并为其垫付了1500元的学费,让祝某能学到一门技术,顺利地渡过了矫正期,祝某解矫后一直干工程,有了稳定的收入,对生活也有了信心。
作为基层接触群众最多的工作岗位之一,司法行政工作无小事。王强作为司法所所长,以法律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到惠民生;以法律捍卫公平正义,做到促发展;以法律化解矛盾纠纷,做到保稳定,真正做到了司法为民,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