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个都不能少
——献给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家乡父老
  文/ 张燕
  以前,“农转非”是农村人最美的梦,最大的梦,就为了不啃土坷垃,去城里端上舒服的铁饭碗。现如今,城里人又羡慕起了农村人,羡慕乡村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宽敞的庭院,还有个一亩三分地可以种瓜种豆。
  短短几十年,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农民自己的话说: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道奔小康,一个不能少!
  全国统一施策: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一个个崭新的门牌――扶贫办,在全国各地党政机关门口挂了起来;一种新的职称——扶贫干部,快速登上了各大媒体平台的头条,一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了。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朵花也能点缀春天的美丽。我的家乡也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战役”之中。
  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受朋友邀约一起去家乡看看那里的扶贫现场,去听听那里发生的扶贫故事吧。
  我的家乡——陵城区前孙镇,位于陵城区北部25公里处,面积约82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人,共有71个行政村。它没有厚重的历史,也鲜有著名的历史人物,它很普通,如河边、路旁、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柳树。家乡人的性格也像这柳树,平凡、朴实、泼辣。
  从城区出发,车子沿陵边路行驶约半小时就并入向北偏东方向延伸的德宁公路。
  公路两旁都是碗口粗的柳树,高高垂下的柳枝纵向看去,像青绿色的瀑布一路挂下去。透过车窗,秋天的田野膨胀得像快要临产的孕妇,作物以玉米为主,到处都是浓浓的绿,高高低低一直铺到目光所及的地方。天空在前方最远处,像一潭深蓝色的湖面斜挂下来,做了这个秋天的背景墙,偶尔有几缕游丝状的白云挂在上面,也都轻轻巧巧的,应和着回家的心情。
  行驶了约四十分钟,公路右边出现一块柱形黑色大理石牌,“张架”二字赫然在上。我们采访的第一家就是这个村的脱贫户王富臣。
  由金书记带领着,推开他家大门,一大排用粗细不等的木棍搭建的羊舍占据了半个院子,里面收拾得很干净,一看就知道主人是个勤快人。王富臣放羊还没回来,整个家里很安静。房顶上朝阳的一面整齐地排满了深蓝色的电池板,像给这个家戴了一顶很时尚的帽子。进到屋里,蜷缩在床上的王富臣的儿子,痴痴地看着我们。尽管之前也知道他儿子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但感觉心还是被扎了一下。
  说起王富臣,金书记总是忍不住叹息。
  以前因为穷,本地媳妇娶不上,王富臣只能“买”了个外地媳妇回来,总算成了家。一年后儿子出生,给这个家带来了幸福和希望。但一次事故把这个家打得七零八落几近毁灭。儿子七八岁时从一棵大树上掉下来,又是因为穷,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导致孩子终身残疾。妻子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在儿子十三四岁时离家出走了,把更大的绝望留给了王富臣一个人。
  王富臣也曾想到过放弃,但看着床上躺着的儿子,不能让孩子没了妈再没有爸,他只能咬着牙把日子过下去,只是这个家像柴屋里那口烟熏火燎的锅台又黑又脏,看不见一处亮光。无望无助的日子过久了,心也跟着慢慢荒芜了。别人都认为王富臣这一辈子算完了。
  后来,王富臣家的大门一再被叩响,镇上的扶贫干部们来了,村支书来了,邻居们来了,他们带来了党的多项扶贫政策。慢慢地,温暖和希望也跟着进了门。
  在反复恳谈中,大家发现王富臣对养羊比较有经验。没过几天,几只“致富羊”送到了王富臣家里。活蹦乱跳的小羊羔,带着这个家也动起来了。也许小羊们可爱的叫声唤起了王富臣心底的那份温柔,他把羊羔当做了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有不能把握的疫病防治方面的问题,王富臣就及时与镇畜牧所联系请教询问。经过一年多的饲养,王富臣现在共有30余头羊。去年底,他卖出了自己的第一批羊,获得了近万元的收入,摘掉了压在头上几十年的贫困户的帽子。村里人说,王富臣又活过来了。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目标的起点。现如今,王富臣带动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一起养羊,他们正甩着羊鞭一起大步奔小康呢。
  因病致贫的还有刘大楼村民王和友,和程庄村的程荣富两个家庭。他们都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的富民政策和精准扶贫政策下,都成功脱贫。更可喜的是,在2019年,他们都被评为陵城区“美丽庭院”示范户。由贫困户到示范户,“华丽”转身的背后一定有很多的感人故事吧?
  王和友大叔和老伴都七十多岁了,他肢体四级残疾,老伴患乳腺癌多年。家庭的不幸并没有压垮两位老人,国家更不会忘记这些“弱势群体”,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政策。他们家可以享受:“残疾人救助补贴”、“低保”、“高龄补贴”、“医疗救助补贴”等多项补助。村里、镇上的扶贫干部们隔三差五就来家里探望,还帮着打扫院子收拾屋子,并及时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亲人还亲呢”,老两口见人总这样说。两位老人没有丝毫“等、靠、要”的思想,而是主动承担了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和卫生死角的任务,还积极参与了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活动。勤劳、厚道、乐观、开朗的两位古稀老人,还在为美丽乡村建设尽一份心献一份力,诠释了什么是“最美夕阳红”,值得每个人敬重。
  程荣富现在有了个连做梦都会笑醒的家。妻子贤惠能干,两个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家里整整一面墙的奖状是一家人最大的骄傲。程荣富虽然肢体三级残疾,仍然天天坚持拖着病残的身体外出务工,他说累也高兴。
  走进他的家,红砖铺满庭院,农具摆放整齐调理。园子里柿子树、无花果树已是果实累累。走进屋内,家具摆放有序,干净清爽。红色的玫瑰娟花缠绕在梳妆镜上,像个爱俏的新娘子。再细看,淡黄色蕾丝花边的电脑防尘罩、粉色的pvc茶几桌布……,几乎每件家具都被精心打扮了一番,透出来的是女主人对生活的热情、热爱。说起以前的家,女主人的眉头皱了起来:残疾人打工没人要,两个孩子上学得花钱,仅靠几亩地维持生活。用她的话说:“不是一般的穷,真是穷得叮当响,要不咋评上省级贫困户呢?村里镇上的领导们都来帮着想办法、出主意。现在好了,他能去扶贫企业打工挣钱了,孩子们上学也不用交学费,国家又给了多项补助,去年就把穷帽子摘了。哈哈……。”看着她有些涨红的脸,反而增添了几分羞涩,显得更有女人味儿了。我忽生感慨:现在的农村,美的不只是环境,人也变美了很多啊。
  据统计,前孙镇有二百多家贫困户。多年的“穷根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拔掉的,也不是拔掉了就不再长了,脱贫和防返贫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这些都压在脱贫干部的身上和心上。
  有人说,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还有人说,当你服务他人的时候,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奋战在脱贫一线的扶贫干部们不正是爱着脚下的泥泞,为贫苦百姓在负重前行的人吗?
  天天满脚土一身汗,进村入户,数不清的会议,打不完的电话,整理小山似的资料,“五加二”的工作模式,还要加班加点,忙到深夜甚至通宵成了家常便饭,顾“大家”而顾不上自己的“小家”……这些都是前孙镇扶贫站张自海站长工作的常态,也是许许多多扶贫干部工作的常态。
  第一次见张站长,是在一次扶贫工作交流会上。张站长四十多岁,已经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名“老兵”,有着和他年龄不太相称的成熟稳重。他的发言对自己的辛苦、奉献只是轻描淡写的寥寥几笔,更多的是用数据说话:2007年12月入党,2016年12担任镇扶贫站站长至今。全镇有267户贫困户,569名贫困人口,在2017年底全部脱贫。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全区扶贫工作考核中,都名列前茅。
  苦干、实干但不能蛮干,要动脑筋想方法才能把工作干好。几个“第一”彰显出他在扶贫工作中的智慧与实力:2017年积极协调当地信用社和养殖大户,推动全区发放了第一笔“富民生产贷”;率先在全区开展孝贤基金的募集工作;先行先试,成功发放全区第一笔“扶贫光伏贷”的金融贷款;2018年率先进行扶贫资产确权工作,成为全区样板并进行了推广。 2019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现在张站长更忙了,各项工作都到了冲刺收尾阶段。村里、镇上、还有各个帮扶企业与信贷部门之间来回奔波。想去拜访他又担心打扰他的工作,所以平时经常用微信联系。想请他多谈谈他在扶贫工作中的辛苦和感人故事,他总是说:没什么,辛苦也是应该的,这是我的工作。就盼着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了,我们就不用再扶贫了。
  通过会面或电话、微信等形式,我又了解了更多扶贫干部的感人事迹。有总揽大局,全面统筹的副镇长段振光;有敢想敢干带领村民种大豆养龙虾的村支书金丰奎,还有被村民称为好支书的王玉泉、刘永山等。
  通过与他们接触,还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他们为了扶贫工作可以跑断腿,磨破嘴,但是让他们谈谈自己工作中的苦辣酸甜时,却都腼腆木讷起来,都清一色的:没什么,应该做的。
  这让我又一次次想起家乡的柳树。柳树不是“坚强”的树,但它却有着自己的忍耐和坚持。看那些柳枝,长得越长垂得越低,随风轻轻地摆动,从不招摇,看似还有些柔弱,其实它们是很有韧劲的,不易折断,被做成了各种柳编制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人,也养育了一方的树。愿家乡的人和家乡的柳永远相伴着,一起茁壮长青吧。华灯初上时,因为镇上的扶贫干部们还要开会,我们便匆匆告别。
  回城的路上,村镇上已经亮起了零星的灯光,家乡也在这阑珊灯火中变得更加美丽和温暖了。
  一路上我总在想,小康后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想就是这万家灯火时每家人都其乐融融的样子吧。
  是的,每家人,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系陵城区作家协会会员)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都不能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