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古莲盛开寺后刘
  齐宝江刘风楼
  寺后刘村地处陵城区糜镇,南靠315省道,北邻历史悠久的笃马河。这里不仅有“莲花台”、“文庙”等古迹引起文史研究者的注目,还有抗战期间的“寺后刘战斗”为人们所怀念。
莲花台边故事多
  莲花台是旧德平县的一处古迹,位于寺后刘村东头,《德平县志·方舆》上说:“莲花台,在县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汉昭烈帝为平原相时,偕关、张过此,见池莲盛开,筑台观之,亦名观台,久淤废。 ”
  几百年前,村里借莲花台旧地建起一座关公庙,每当大年初一,全村的人们在此进行团拜,家族长接受晚辈们叩头。庙后的莲花池,人们俗称“老湾”,旧时有40亩水面,夏天里满是碧绿的荷叶、盛开的莲花,美丽壮观。
  相传有一年,夜深人静的时候,大街上常常传来“哒哒”的马蹄声。有个南蛮子说那是莲花池里的宝物要现身了,得赶紧挖,不然就跑掉了。村西老油房的人挖到一只金灯碗,晚上用来照明,倒了一次油就从没见干过;有一只金马驹被村南头一家刨走,可惜上面的小金人只跨上去一条腿,据说,若是等它坐稳了马背再现世,村里就会出一品大员!
  虽然传说不足信,但莲花池里出土古物却是真的。 2003年当地大旱,村民在池内用机械取土,挖到了大量汉代陶器、五铢钱,还有汉砖砌的墙基、青石的拴马桩,竟然还有3口砖井。在古代,小范围内开凿如此多的水井,并非仅供生活用水,主要是为大型建筑区防火使用。由此可知,此地在汉代不是普通村落。
  旧《陵县志·古迹》对莲花台也有记载:“观莲台,在县东北四十里。刘备为相时,政暇日与关(羽)、张(飞)游此,见池莲盛开,筑台起楼于此。”其说法更加详细和肯定。为什么一个地方却被两个县的方志收录呢?莲花台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原来,德平县是在后唐时期(923-936年)由安德县东北境与平昌县合并而建,到了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至元符初年(1098年)间,它曾经一度废县为镇又归入安德县,即后来的陵县(今陵城区)。由此可知,《陵县志》对莲花台古迹的记载最迟出自北宋年间,也可能沿袭更早的史籍。可见莲花台的肇始很久远,说它出自东汉末年刘备之手并不是虚言。
古墓文庙属谁家
  除了汉代莲花台,寺后刘村还曾有一座古代文庙。据村中的《刘氏族谱》记载,刘姓在明朝永乐年间迁此居住。人们至今相传着“先有圣人庙,后有寺后刘”之说。
  圣人庙即文庙,遗址在村子中心,它前面的水塘应为当初的“泮池”,符合其布局特点。20世纪初,村人曾重修文庙并立碑,学校也建在旁边。六十年后庙宇倒塌,石碑做了塘边的水簸箕,今已掩埋地下。
  从汉代以来,文庙的设置有着严格的制度,每座县城必建一座,县以下单位则没有资格。依此看来,寺后刘村起初的文庙定与某座县城有关,那么它究竟属于谁呢?
  《水经注·卷五》中说:笃马河从平原县往东北流经安德县老城西边,又向东北流经临齐城(今陵城)南边,又朝东北下行到重丘县老城(今神头镇)西边,再往东北流过西平昌县旧城北边。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把该县封给王长君,立为侯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说西平昌县的城址“在今山东德平县西南三十里”。据此从地理位置上判断,西平昌城位于今寺后刘村一带的可能性很大,莲花台遗址也可以作为一个实证。
  文庙是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文庙与县衙所在的主城区一般相隔较远,有的距离七八里地。所以可以确定,寺后刘村至少是西平昌城故址的一部分。
  在村子西北角,五十年前还能见到一座古墓,高有六米,周长近百米,人称“老坟冢子”。从前每年正月十四这里举办香火会,香客如流,买卖摊子一直排到村里的大车店,几个村的秧歌来此会演,至深夜方息,年景好的时候,还要请来戏班唱五天大戏。
  集会因古墓而兴起,但发起缘由早已失传。前些年村民取土平坟时发现,那是一座夫妻合葬墓,里边的一面古铜镜被人拿走,不知下落。从该墓巨大的封土规格和古代墓葬形制演变史推测,主人应为汉代侯王,汉宣帝封侯的王长君也许就葬在这里。
  寺后刘村古风悠悠,从东到西分布的莲花台、文庙和古墓,是两千多年来的人文积淀,意义非凡。
烽火映红古莲台
  上世纪四十年代,寺后刘村的莲花台边曾奏响一曲曲抗日救亡的英雄凯歌,谱写过人民解放的历史华章。
  1943年11月,八路军二军分区“回民大队”驻寺后刘村,日寇和德平伪县长贺荣庆率领的伪军乘军用汽车突然袭来。日军中队长跳下车,举着指挥刀向我军进攻,“回民大队”战士谷文生瞄准他猛扣扳机,这个恶魁应声倒下,日伪军顿时混乱起来。这时候,大队长马乾修果断地大喊一声:“同志们,冲啊!”带领战士们跳出战壕,冲向敌人。两军近战交锋,一下子使日军的枪炮失去了优势。
  硝烟滚滚,杀声震天。日伪军伤亡一百余人,大部被俘,只有少数逃脱。战斗中,我军伤亡也很大,大队长马乾修(“回民大队”的主要创建者之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莲花盛开年复年,映红着英雄血染的土地!
  寺后刘村这片热土,哺育了很多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好儿女。丁学风(1914—1992年)就是其中之一。
  丁学风原名刘崇云,曾用名刘秀峰,1936年在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回乡后,他以教书作掩护,在糜镇、滋镇一带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组织“抗日救国会”。 1939年7月底,中共陵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丁学风任宣传委员。 1940年12月任陵县县委书记。
  1941年由于日军猖狂,县委、县政府被迫转移,留下少数骨干坚持工作。丁学风带领抗日军民进行破路、割线等斗争,其中一次就割掉敌人的电话线达数千米,致使敌人各据点长时间中断联络。县委还针对日军的奴化政策,办了抗日学校,以培养抗日后备力量。
  1941年10月德县工委成立,丁学风任书记。 1944年2月,丁学风调德平组建县委,并任县委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丁学风告别古莲盛开的家乡,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古莲盛开寺后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