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长,产生了许多或神奇或怪诞的人物,而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也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个。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皇帝,在一流皇帝的统治时期产生了一大批各个方面的一流人物,正如《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所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贾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记。 ”在不可胜记的人物中,以滑稽被特别列举,可见东方朔的不同凡响。
从史书记载看,东方朔也实在是不凡。据《风俗通义·正失篇》载:“俗言:东方朔太白星精,黄帝时为风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聃,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言其神圣,能兴王霸之业,变化无常。 ”《列仙传》云:“武帝时为郎,宣帝时弃去,后见会稽。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谈者以先生嘘吸冲和,吐故纳新,蝉蜕龙变,弃俗登仙。 ”又史料记载,东方朔神游过许多荒凉遥远的地方,如北极、扶桑(今日本),还传说他盗过王母娘娘的仙桃等等。于此可见,东方朔哪里是什么凡人,俨然神仙也。当然,历史唯物论不信这一类的说法,但值得重视的是:东方朔被如此渲染,甚至被神仙化背后的原因,换一种说法那就是,他对历史贡献了什么,其价值是什么。
从历史政治文化的视角考量,东方朔最突出的身份特点应该是两个:滑稽之臣与朝隐之士。而且有一个现象也颇为引人注意:被称为“滑稽之雄”的东方朔与司马迁是同时代之人,但司马迁作《滑稽列传》,并未将东方朔列入其中,只是后来由褚少孙撰述并“附益”于太史公传文之后;再者,东方朔的时代不但晚于柳下惠,也晚于老子,此二人不但具有朝隐思想,也有朝隐行动,可数百年后的东方朔却后来居上,几成朝隐的代名词。
何谓“滑稽”?《史记·滑稽列传》[索隐]注曰:“滑,谓乱也。稽,同也。以言辩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能乱同异也。”[索隐]又引“《楚词》云‘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崔浩云:‘滑,音骨。稽,流酒器也。 ’转注吐酒,终日不已,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故杨雄《酒赋》云‘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籍沽’是也。又姚察云:‘滑稽,犹俳谐也。滑,读如字。稽,音计也。以言谐语滑利,其知计疾出,故云滑稽也。”司马贞的注文和引文是不一致的,注文强调的是颠倒是非、混淆同异;引文则偏向言语滑利、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崔浩注“滑,音骨”。我们今天把诙谐戏谑称为“滑稽”,但一般读为“滑hua稽”,其实这并没有读错,它符合《史记索隐》中引文之音、注文之义。就东方朔而言,应该是兼具注文和引文两方面特点,应该是个道地的滑稽之臣。班固称其为“滑稽之雄”,司马迁为何没把他纳入《滑稽列传》中?《史记索隐》述引:“仲长统云迁为《滑稽传》,叙优旃事,不称东方朔,非也。朔之行事,岂直旃、孟之比哉! ”
司马迁《滑稽列传》传记了三个人:淳于髡、优孟、优旃。“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赘婿者,女之夫也,比于子,如人疣赘,是余剩之物也。“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优者,倡优也。孟者,字也。优旃亦同,旃其字耳。“优旃者,秦倡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 ”朱儒者,身材特别矮小、专供权贵取乐的倡优。三人虽然都具有“多辩”,能以“笑言讽谏”,且“合于大道”的优点,但也同时具有身份低贱的弱势,或为疣赘,或为倡优,甚至是供人取乐的侏儒,是君主之弄臣。故后世往往把朝臣中的滑稽之臣与君主身边的弄臣联系在一起。而东方朔与此三人有较大不同。
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可见,东方朔虽然出身不高、早丧父母,但自幼读书习武为士,并不低贱;东方朔虽然也有诙谐戏谑、能言善辩的特点,但绝非蝇营狗苟的猥琐之人,而是个有抱负、想作为,在仕途不顺、理想困顿的情况下,以自己独特方式影响君主和朝政的谏臣;就连长相都很伟岸,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美男子也。
《汉书》本传曰:“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 ”这些忠谏之言主要包括:谏汉武帝微行游猎及建上林苑:“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弋猎之处,恐其不广也。如天不为变,则三辅之地尽可以为苑,何必盩厔、鄠、杜乎!奢侈越制,天为之变,上林虽小,臣尚以为大也······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谏汉武帝宠佞幸坏礼制:寡居的窦太主私幸贵宠董偃,“天下莫不闻。郡国狗马蹦鞠剑客辐揍董氏”,武帝为窦太主置酒宣室,使谒者引内董偃,东方朔历数董偃之罪,坚决谏阻:“夫宣室者,先帝之正处也,非法度之政不得入焉。故淫乱之渐,其变为篡,是以竖貂为淫而易牙作患,庆父死而鲁国全,管蔡诛而周室安”;谏汉武帝“侈靡趋末”:孝文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罽,宫人簪玳瑁,垂珠玑;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谏汉武帝登蓬莱求仙不死之药:“夫仙者,得之自然,不必躁求。若其有道,不忧不得;若其无道,虽至蓬莱见仙人,亦无益也。臣愿陛下第还宫静处以须之,仙人将自至”;尤其在老死之前还劝谏武帝远小人:“《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 ”
此外,东方朔一生著述颇丰,班固《汉书·艺文志》载《东方朔》二十篇,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东方朔著作18篇。在东方朔的著述文章中,《上书自荐》《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七谏》等诸篇对后世影响极大,从中也可窥见其人生和思想演变的轨迹,即从自负到自嘲,从入仕到朝隐的过程,很值得重视和研究。
司马迁与东方朔不但是同时代人,且同朝共事,且关系颇好。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司马贞《索隐》注曰:“案桓谭云:‘迁所著书成,以示东方朔。朔皆署曰太史公。 ’则谓太史公是朔称也······”《史记》初题署为太史公,有可能是出自东方朔。司马迁对东方朔的思想、才能、为人、痛苦、无奈,应该是非常了解,且会有惺惺相惜之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说:“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说皇帝把自己当倡优看待。汉武帝看东方朔其实也是如此。司马迁不愿意,或不忍心把东方朔放到《滑稽列传》中。褚少孙虽然把东方朔补列到《滑稽列传》中,但给以“奇伟之人”的评价。陈桐生曾写过《寄奇伟于滑稽》一文(载《史记名篇述论稿》),认为“美学范畴的滑稽,其基本内涵是在嘲笑和插科打诨之中揭示其自相矛盾之处,以达到批评和讽刺的目的”。但东方朔的滑稽也仅仅是“在形式上符合滑稽美学范畴,而在其本质上则近于当代美学中的崇高”,认为东方朔的滑稽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滑稽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个认识是有价值的。但是,如同我们不能把司马迁看成倡优一样,也不忍把东方朔看成是滑稽弄臣,这是我们和汉武帝的区别。东方朔死后,汉武帝也意识到自己俳优东方朔的误识:“东方朔在朕身旁十八年,而不知是岁星哉! ”即十八年我都不知道他不是凡人。当然,这与我们对东方朔的认识仍有很大差距。
“朝隐”是东方朔文化研究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就连所谓的“滑稽”,在某种意义上也不过是朝隐思想主张的另类行为表现方式。东方朔并非历史上最早提出和实践朝隐之人,柳下惠、老子都要早他数百年,但他却是朝隐的最大代表,几成朝隐的代名词。“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白居易这首《中隐》诗,虽然没有明言,但人们普遍认为“大隐在朝”指的就是东方朔,原因就在于东方朔已成为朝隐文化无需置疑的最大代表。比较遗憾的是,“朝隐”一词虽说出现在西汉(见扬雄《法言·渊骞》:“柳下惠非朝隐者与?”),却并非出于东方朔之口,并非见于东方朔笔端,但关于“朝隐”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在东方朔的口中、笔下,表述得清清楚楚,不会产生丝毫疑义。据《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东方朔传》载:“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 ’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这种朝隐思想在其《诫子诗》中也有清晰表现:“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汉书·东方朔传》)即东方朔是老子而否伯夷叔齐。
东方朔的朝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其对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士人仕进命运清醒认识和理性选择的结果。我们从他充溢自信、自负、甚至自吹自擂的给汉武帝的《上书自荐》,到满是自嘲、自贬、甚至是自哀的《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可以觅见其朝隐思想演进和确立的过程。
中国历史自秦始皇开始建立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这与先秦时期完全不同,虽说秦末汉初经历了可称之为“后战国时代”的历史回流,但到东方朔生活的汉武帝时代,不但重现了秦始皇时代的制度和政治特点,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空前的大一统和专制集权,还有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攻伐奢靡、喜怒无常,生杀肆意。东方朔对此是不满的,也是惧怕的,故屡屡对武帝有所劝谏,但为了容身保命,时时对专制君主都要“观察颜色”,甚至需要滑稽“诙笑”。这又成为汉武帝即公卿大臣将其作为弄臣的原因,不被汉武帝委以重任的原因,其人生悲剧的原因,朝隐思想形成的原因。当然,次生原因。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东方朔归入杂家,应该说是没有问题,但就其朝隐思想主张而言,更多体现了道家倾向。他赞扬老子“柱下为工”;而庄子所说的“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庄子·缮性》)。这对东方朔的处世之道有重大影响,与其朝隐思想有密切关联。且东方朔所说的“陆沉于俗”的“陆沉”二字,本身就取自《庄子·则阳篇》:“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东方朔是朝隐文化的代表,也正是因为朝隐而在历史上显名,但“朝”和“隐”却是相悖的,当朝为臣、出仕为官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隐,所谓“避世金马门”,作为“全身”保命的手段可以,作为脱离政治的隐身之法是不可能的。东方朔本身屡屡的劝谏行为,详陈农战强国之计等,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他本质上非但不是朝隐的侍臣弄臣,反而是积极入仕的忠臣谏臣。
东方朔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智慧之人,在诙谐滑稽的外形下,对朝廷政事,对历史大势,是有思想、有识见的。《答客难》是反映东方朔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之作,这篇文章表面看是东方朔回答博士诸先生们对其的诘难,实际是假借问答这一特别文章体裁作自我申论。据《史记·滑稽列传》载: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于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东方先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义,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侍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灾,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上观许由,下察接舆,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常也。子何疑于余哉! ”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这段文字把汉武帝时代与春秋战国做了精彩的对比,在明褒暗贬、反言正语、是是而非之中,清晰表明了东方朔的取舍和追求。笔者认为非常具有批判性和思想价值。
东方朔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与汉武帝当代不同,即“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张仪、苏秦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胜,“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由于有竞争,故各国君主纷纷招贤纳士,士人“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而当今则不然,天下一统,君主由于没有竞争之压力,以至于“贤与不肖何以异哉? ”“天下无害灾,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 ”东方朔的主旨是说,不是自己才华不够,而是生不逢时。他说:“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侍侍郎乎!”即如果张仪、苏秦生活在当今的时代,二人还赶不上我东方朔呢!
历史确实如东方朔所认识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士人思想和仕进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天下不统一,由于列国之间有竞争,故不论是君主还是士人,就有自由竞争的空间,在士人与君主之间形成“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平等关系。秦始皇以后则不同,天下一家,别无分店,所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士人与君主的关系完全变了,从师、友变为臣、僚,自由选择的空间几无,曾经可供隐居的泉林,也是皇帝的郡县之土,随意游走甚至是犯法的事情。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韩愈说得好:“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己矣。”(《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而在高度专制集权的社会环境下,或因法律的禁止、或因生计的困厄,当隐于山林都不可能时,无奈之下也就只有市隐、朝隐、心隐了。
《答客难》反映了东方朔对张仪、苏秦在历史舞台上大展个人才华、大创人生辉煌的羡慕,对战国那个士人自由宦游黄金时代的向往。无须讳言,这同时也是对专制集权时代思想才华被严重制约的不满和批判。这是很有价值的思想,说明一个普世道理:自由竞争,靠市场调节,不仅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也有利于政治和思想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相反,专制、集权、垄断,不仅制约经济发展,同样也阻碍政治和思想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因为就其本质而言,专制是一种政治垄断,是不平等的,故也是不合理的,东方朔的不满和批判是有深远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