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安德街道过半村庄建起公益祠堂
作者:穆修奇报道
  □特邀记者 穆修奇 报道
  本报讯 4月2日,记者在安德街道芦家坊村纪念堂里看到,数百个骨灰盒安放在这里。如今,在芦家坊村只要有去世的人,都会放在村纪念堂,改变了过去埋坟头的做法。早在2007年,芦家坊村集体拿出50多万元建立纪念堂,改变了原来丧葬户买棺材、雇鼓乐队等传统做法。将逝者安放纪念堂,一桩事至少节省3000多元。
  过去,受封建迷信思想和陈规陋习影响,芦家坊村村民在操办丧事时互相攀比,买棺材、雇鼓乐队、买纸车纸马,少的花费3000元,多的6000元。很多群众虽不情愿,但碍于面子,只好硬着头皮跟风。该村地处安德街道“4+2”产业园区,随着入驻企业越来越多,属地很多都成了工厂和企业,过去地里的坟则被频繁迁移。“在农村迁坟家属当然不愿意,而且每次都会花很多费用,虽然政策上有补助,但有的子女为了‘尽孝’,重新‘翻新’,补助费根本不够。 ”芦家坊村党支部书记卢怀峰说。2007年4月,芦家坊村建起纪念堂后,立即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六个不准:不准不孝顺老人;不准厚葬薄养;逝者一律火化,一律安放在公益祠堂,不准买棺材;不准挖墓穴;不准埋坟头;不准雇用鼓乐队。并将其写入《村规民约》。当年5月份过世的1名老党员,临终前一再叮嘱子女按照《村规民约》操办丧事。随后,“六不准”便在村民中慢慢推行开来。“农村传统观念讲究入土为安,但现在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上架为孝”,鼓励村民将逝者骨灰统一安放在公益祠堂的骨灰架上。 ”安德街道党委书记任营说。
  为减轻群众负担、节约土地资源、净化社会风气,安德街道大力推进以革除丧葬陋习、建设公益性祠堂为重点的殡葬改革活动,并规定祠堂建设规模按每年千分之八的自然死亡率加以安排,面积按每千人100平方米确定,每个祠堂根据村庄人口数量设计2000至3000个格位,建筑面积分别在100至200平方米之间。祠堂建成后,离世村民的骨灰可以免费存放。为使农民接受祠堂、充分利用祠堂,安德街道民政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向村民宣传国家殡葬改革的相关政策,以及土葬与祠堂安放骨灰这两种殡葬方式的利与弊。经过大量的工作,村民逐渐接受了祠堂这种新的殡葬方式,过去随处可见的坟头慢慢少了起来。
  截至目前,安德街道的菜园、孙大汉等8个村庄建起了公益祠堂,腾出耕地177亩,树立了绿色、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安德街道过半村庄建起公益祠堂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经济·社会】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