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区做大产城融合文章
下好转型先手棋 激活发展新动力
作者:下转二版

  □记者 刘静
  2014年12月19日,在60万人民的期待中,陵城区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陵城区全面融入德州中心城区核心圈层,开始了由原来的与德州组合到融合发展的新状态。“陵城区的成立,让我们与市中心城区真正融为一体,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与主城区对接,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社会保障向主城区看齐,站在了发展的新高度。 ”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马俊昀说。
  陵城区的成立看似顺利成章,实质却做足了“功课”。早在几年前,我区就开始了与德州市主城区融合发展的有效探索。
  面对长期作为农业大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牢记习总书记“亲民爱民、执政为民”的重要批示和总书记来山东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改革、创新的步伐一时也没停歇过,思想上转弯子,工作体制上调转架子,正视自身发展不足,放大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优势,通过夯实农业、优化工业、突破现代服务业,做实做深调转及与德州市区的融合发展文章,奠定了实现由远郊县城向城市新区转变的基石。在全省116个县市区经济考评排名中,2011年、2012年、2013年,我区分别名列93名、70名、54名,三年前进了39个位次。这一成绩的取得,也使我区“十二五”末跨入全省中等县市区的目标提前两年变为现实。

“一区一岛”打造对接德州“桥头堡”

  近日,记者在项目东区中国瑞冬集团低碳科技工业园看到,项目二期工程基本完工。据了解,该项目是中国瑞居集团下属独立公司,是集中央空调设计、生产、销售、安装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总投资36亿元,也是我区项目东区引进的超10亿元项目之一。该企业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国家级实验室和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高端制冷散热系统研发生产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利税10.8亿元。
  发展总量小、速度慢、水平低一直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无法突破的“瓶颈”。如何打破坚冰、转型发展?“22平方公里的项目东区和42平方公里的马颊河生态岛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拉开了陵城区框架,增加了项目承载能力,为全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建设重大项目、开发文化旅游、推进城市建设、实现快速崛起提供了巨大空间和无限潜力,吸引了众多国字号大企业、高科技企业入驻。这是我区全面对接主城区、加快转型发展的新平台。 ”马俊昀说。
  项目东区借势京沪高铁,一开始建设就高标准定位,以承接京津冀一体化机遇带来的高端产业转移以及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项目为主,突出高端化、高科技、高水平,力争用5—7年的时间,实现1000亿元投入、3000亿元产出、150亿元税收、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打造支撑陵城区乃至德州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年来,项目东区完成了“三纵三横一环”和高铁新区站前路8条主干道路建设,配套建设了“四供两排”等基础设施,实施了道路绿化、亮化工程,为项目落地创造了基础条件。截至目前,已洽谈引进高新技术项目41个,意向投资800多亿元,落地项目23个,已全部开工建设,总投资238亿元。
  马颊河生态岛由马颊河和马颊岔河环绕而成,类似于一个内陆岛,距京沪高铁德州东站仅有1.2公里。我区聘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专家教授进行规划论证,通过做文化、做旅游、做生态,积极打造京沪高铁沿线的文化旅游明珠和德州新城中央休闲游乐区、京沪高铁沿线知名旅游区、环渤海地区特色主题旅游区、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产业区,力争三年成型,五年成城。目前已先期启动了1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洽谈引进建设教育文化、高端养生、休闲度假等五大门类29个项目。
  现在,项目东区、马颊河生态岛已成为德州生态科技城“科技”功能定位的核心区,承载着德州市经济未来发展的希望,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

产业升级释放内生动力

  “2014年,我们公司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等6种新产品生产标准被定义为国家标准。 ”近日,宏祥集团董事长崔占明介绍。
  宏祥集团是我区“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也是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

  该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重视科技投入,每年拿出600多万元用于新产品研发、拿出净利润的10%奖励各生产经营环节的改革创新,目前,企业已建设了院士工作站以及科技创业园,有16款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先后参加过沪杭高铁、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今年有望实现主板上市。现在,在宏祥集团的带动下,全区已发展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67家,各类生产线320条,主导产品涉及全国土工合成材料90%以上,出口英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成为全国最大的土工材料生产和研发基地。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也已将我区土工材料基地纳入了发展规划。
  产业集群培植是转调的主抓手,我区新能源、新材料、新纤维、生物技术等六大产业突出,与全市重点培植的十大产业集群相吻合,国家生物工程产业化基地、中国首家差别化纤维纱线生产基地、中国首家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3个国字号产业基地位于我区境内。我区抓住这一优势,主动下好先手棋,一方面加快培植新型产业,另一方面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到产业发展上首先融合主城区。
  新型纤维纺织产业是我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目前已有富华纺织、恒丰纺织等新型纤维纺织企业30余家,年生产能力达到了200万纱锭,形成了新型纤维纺织“全国看山东、山东看德州、德州看陵城”的格局。“2013年我们已成功研发出低扭高强超柔纱线技术,解决了传统低捻纱毛羽多、强力低、不易织造的难题,广泛用于针织、梭织等,产品广受青睐。目前企业先后成功研发50项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其中3项获得国际领先水平。 ”近日,恒丰集团党委副书记赵秀珍说。在全国行业形势下行的情况下,去年该企业生产各种新型纤维纱线7.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12.6%和14.3%。目前,企业已拥有100万纱锭、年实现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新型纤维纺织产业园区。
  进入总投资48.9亿元的力驰科技产业园,企业现代化的装配车间令人眼前一亮。该园区集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发动机研发制造、汽车配件生产于一体,入区9家企业除不能生产电池以外,可以生产新能源车上的其他所有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配件自供率达到90%以上,是全市唯一获得电动汽车挂牌权的企业,已具备年产30万辆低速电动汽车整车能力。此外,谷神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大豆蛋白生产基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大豆蛋白系列产品生产供应商,对欧盟的出口量占据全国大豆蛋白出口总量的50%以上。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内唯一打入日本市场的大豆蛋白生产企业。
  众多新型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为我区经济发展积蓄了强劲动力。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区纳税过百万元企业达到104家,同比增加12家。

城市改造缩短与市区距离

  走进我区城区,一座座高楼平地而起,一股股人流忙而不乱,一道道车浪快而有序……融入德州中心城区,产业是第一位,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城市功能完善接踵而至。
  得益于鬲津河景观改造工程,家住世纪家园小区的李亮夫妇每天早晨都要到小区北临的鬲津河景观带进行“有氧运动”。“小区离能锻炼的广场远,以前清早散步只能在小区内转几圈,自从鬲津河景观改造后,我们晨练有了新‘阵地’。 ”李亮对现在的居住环境很满意。
  居住条件改善惠及群众生活,基础设施提升拉近居民与市民距离。以前,我区城区70%以上是平房,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为适应群众期盼,在城市建设上与市区拉小差距,从2012年初,我区大力实施老城改造工程,按照“以河为脉、沿河推进”的思路,重点改造颜真卿公园、东方朔公园、城边村3大片区,计划用5年的时间,把12平方公里的老城全部改造一遍,打造“碧河双环翠、古韵新唐城”。几年来,我区已实现无震荡和谐拆迁120万平方米,改造面积5.5平方公里,占老城面积的45.8%。截至目前,颜真卿公园片区、东方朔公园片区和南街片区,共新建住宅楼300多万平方米,可满足2万户群众居住与改善性需求,首批老城改造居民已顺利实现回迁入住。
  同时,我区还同步实施了城区管网升级、集中供热、水系景观改造等工程,提升城市功能。投资3000余万元的颜真卿文化广场,以“一轴、两环、三区、四景”为景观结构,城市展览区、市民休闲区、滨水游览区、颜真卿纪念区、城墙游览区、老年活动区、园务管理区“七大功能区”有机串联,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于一体,是我区第二大开放型公园,成为城区居民休闲、娱乐、健身、游玩的好去处。城区供热项目的实施结束了我区长期依赖地下水源热泵取暖的历史,规划5年内建设供热面积400万平方米,一、二期工程现已投入使用,供热面积累计达200万平方米。

“两区同建”居村农民就地城镇化

  “现在室温达到20多度了,住楼又干净又暖和。 ”2014年12月2日,糜镇吉祥社区村民徐士佼告别几辈子人居住的旧村庄,搬进了“万人一个村”的农村大社区,享受着社区干净、舒适的环境,特别开心。
  糜镇吉祥社区由11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我区最大的农村社区,社区内建设有中心小学、老年公寓、幼儿园、服务中心和卫生院。去年,糜镇西街、孟胡等7个村庄的6000多村民搬迁入住社区温暖过冬,也成为我区推进新城镇化建设的缩影。
  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民,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我区在做大产业、城建向市区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农村发展步伐。自2011年以来,我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趋势,本着“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的发展理念,尊重经济规律,遵从群众意愿,调整生产关系,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大力开展“两区同建”和小城镇建设工作,系统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公共服务、集体经济空壳、基层组织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有效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地区居村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子。 2014年7月24日,李克强总理来我区视察,对我区新型城镇化工作大加赞扬。“以前,镇上民营企业少,不得不外出打工。现在,我在海润丰服装有限公司做缝纫工人,企业就在社区对面,相隔仅一条路,上下班非常方便,家务活也不耽误,还不比外出打工挣得少。 ”宋家镇宋家社区居民杨志霞高兴地说。
  宋家镇宋家社区建有楼房102套、多层楼房4栋160套、沿街商住楼96套,内部装修,水、路、灯、地暖、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齐全,社区居民住上了楼房。为实现让群众“生活在社区,工作在园区,幸福提升在‘两区’”的目标,该镇以园区企业吸纳、小城镇建设带动两种形式,大力推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吸引了海润丰服装、明科新能源、富宏制衣企业入驻,让农民变身工人,拿起了“双薪”,增加了收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在建农村社区24个,有3.2万农民告别低矮平房,搬入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建设产业园区36个,吸纳闲散劳动力3万余人。同时,通过“两区同建”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区流转土地18.9万亩,发展起农民专业合作社975家,1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73家,家庭农场30余家。
  有了融合的基础,跟进主城区发展更近一步。“陵城区的成立,绝不仅仅是单纯行政区划名称的改变,将对一个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未来的陵城在德州中心城区中怎样定位、如何分工、扮演什么角色、放大哪些优势、培植哪些特色产业、走什么样的差异化道路,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马俊昀说。区委、区政府摆正位置,按照建设幸福德州的要求,围绕把德州建设成为鲁西北和冀东南区域性中心的城市总定位,在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初步设想是将陵城区建设成为德州中心城区东部的科技中心、生态中心、居住中心、商务中心和现代农业中心,努力实现到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的发展目标。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下好转型先手棋 激活发展新动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