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中国人的避讳礼俗
  □刘金忠
  避讳,就是避免直呼其名。这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礼俗。其所以说成是礼俗,而不是法定制度,就是因为礼俗是人们发自内心愿意遵循的。这有别于法规是强制人们必须遵守的。
  发自内心愿意遵守奉行,是比法规具有更加深入人心的力量的一种表现。一如我们愿意称自己的双亲为“爸爸、妈妈”一样的自然而然。绝不需要任何人来强迫命令。
  考其来源,出于秦汉以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奠基人孔子所著作的《春秋》一书。人们论及孔子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卓绝贡献的时候,往往用四句话来概括:“修春秋、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这样“春秋”就成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一部经典。在“春秋”这部经典里,“闵公十三个年”这一章,明确记载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尊者,主要指行政首长,兼及一切值得尊重的资望深重的人;亲者,指父母双亲与亲属中的长辈长者;贤者,指有学识有道德的长者。这就是说,对于这三种人的名字是不可以直接呼叫的!必须称呼的场合,应当称他的“字”,而不直呼其名。中国古人把名字称做“名讳”,也是源出于这项礼俗。
  避讳,是一项有利于人际关系互相尊重的积极的文化现象。一直到民国,执行得相当严格。蒋介石提及我们那位抗日英雄老乡宋哲元,从来称“明轩兄”,而绝不直呼其名。称呼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也是“向方兄”。曾经一度取代了他的副职李宗仁则被称为“德邻兄”,便是明证。德邻、明轩、向方,都是字,而不是名。字以表德,名以表识,也形成了中国古代的重要礼仪和民俗。
  当然,也会有某些例外:可能是出于弘扬他的知名度的需要,岳飞墓碑文是:“宋岳鄂王讳飞之墓”,这个封号和这个“讳”字,特别是在名上加的这个“讳”字,就明确无误地表示了避讳之礼。
  新中国建立以后,“字”退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起名习惯。大多数人不等于全部,我的一些书法界、国画家朋友则还保持着有“名”有“字”的礼俗。如友人于明诠先生,则字“是乎”。山东省著名书法家孙春亭先生,字龚辰······如此等等,所在多有。而“避讳”礼俗,则换了一些形式,仍然存在。这就是必须称名字的时候,应加上一定尊称作为补救。有专家说,立碑多以显名为首选。于是有人以为“显名”一定是“名”。其实不然!苏东坡名苏轼,齐白石名齐璜,郑板桥名郑燮,管仲名满天下,“仲”是他的字,而他的名“夷吾”,除治史者外没有几个人知道······以上都是“字”和“号”大大超过
  “名”的例证!古人传记中,“以字行”于天下者正不知有几千百万!我在原陵县文化馆辅导业余文学创作时,有一名学员带来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在外工作的人给父亲写信,信封上署为***同志收,由于当时来信都送到学校里,由小学生代转,便引起所在村庄父老乡亲和师生与论大哗!传为笑谈。对于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生动例证,老百姓编歌谣曰:“爹同志、娘同志,爷爷奶奶老同志······”充分表现了对父亲不避讳、不尊重的不齿!同时也为老师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提供了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就是明证。说到家,这是一种文革遗风!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避讳的第一含义。和世间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在两千多年历史的长久流传中,它也会衍生出其他一些消极含义。不过那不在本文的论说范围了。不管怎么说,当此传统文化价值回归之际,三千年前的山东圣贤管子恺切嘱告:“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成为人们的共同认识。现在确实到了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时候了!
  总之,在一切正式场合事关古圣先贤的名讳问题上,在符合与不符合礼仪之间,我们应当选择礼仪;在尊重和轻薄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尊重!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人的避讳礼俗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