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静
“秋收、秋耕、秋种”是农民最繁忙的农作环节,如今,随着我县大型农业机械数量的连年增长与普及使用,实现了“三秋”变“一秋”。近日,记者到农村采访,也深刻感受到了“三秋”“变脸”带给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新变化。
农民变身“农场主”
10月5日,糜镇东刘村刘春富的玉米地里机械轰鸣,几台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轮番上阵。“现在种田不费力,50亩玉米两三天时间便全部收种完成。 ”看着刚收获的、金黄的玉米,刘春富的脸上乐开了花,他说,以前在外打工,家庭老人都顾不上。今年他承包了同村老乡的30多亩地,再加上自己的10多亩,总共种了50多亩玉米,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农场主”,还能照顾家庭。“今年玉米长势好,一亩地能收1300多斤,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
目前,在我县像刘春富一样大面积承包农田的“农场主”越来越多,据统计,已备案的百亩以上种粮大户47个,家庭农场已达31个。
合作社成为“田保姆”
10月1日,在县城打工的徽王庄镇田家村村民刘红福的10亩玉米即将收获,他却一点也不着急,而是给陵县益民农机服务合作社打了一个电话,没过半小时合作社的收获机械就开到了他家玉米地头,一上午就全部收获完毕。“合作社就是农民的‘田保姆’,一个电话就等着收粮食了。 ”刘红福高兴地说。
农业机械的增加也催生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它们往往由分散的农机手聚合在一起,在保证收益的同时,也服务了农民。陵县益民农机服务合作社是我县较早成立的农机合作社,据该合作社总经理孙满泽介绍说:“我们合作社目前已入社农机手40多户,‘三秋’以来,共承担玉米机收业务20000亩,小麦种植业务10000多亩,与往年相比呈增长势头。 ”
为规范合作社管理,我县农业、农机部门加大对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管理力度。农业局开通“农技咨询服务台”,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活动,今年以来,已先后开展培训活动15余次,培训农民3000人次,科技人员下乡450余人次,指导农户4100多户,服务指导农田面积70多万亩;农机局定期开展农机手培训,在农忙季节统筹县内160家农机维修网点、5家大型机械三包站和38家农机供应配件网点,服务广大农机手。
目前,我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75家,有效服务了农村农业发展。
科技种田受推崇
今年“三秋”,神头镇李五道村种粮大户李祖奇特别高兴,农业部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区里,他的10亩高产攻关玉米田,经测产达到了亩产1800多斤。
据了解,自2008年农业部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项目落户我县神头镇以来,李祖奇的10亩地就成了高产攻关田,几年来,他与农业专家共同钻研、示范高产技术,每年都是县里的“高产王”,他说,“现在,种地太省事了,还年年增产,这都是科技种田带来的变化。 ”
为不断提高粮食产量,我县借助国家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县契机,在13个乡镇建立13个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试验基地,实行良种良法到田、科技到户、技术人员到人的科技种田技术推广模式,科学种植、管理方法得到全面应用和推广。
李祖奇的农田自两年前就实行了玉米适期晚收技术以及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机械深松深耕(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技术,尝试运用科学的种田技术也是他保持农田一直高产的原因。“据测算,在实施秸秆还田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还田以后的地块小麦能增加产量。来年再种玉米,则生长植株健壮,成穗率高,玉米亩产能增加50公斤左右。 ”李祖奇说起科技种田头头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