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关外谒圣
——拜谒辽宁省锦州市闾山东方朔祠

依石壁天然洞穴而建的东方朔祠



  时值盛夏,美景怡人:艳阳普照,麦浪堆金;万木葱茏,生机盎然。
  6月13日,在陵县东方朔文化研究会筹委会组建半载,外出考察、资料搜集、专刊编印、专题研讨、画册编撰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之际,按照筹委会的统一安排,笔者与高世坤、窦汝刚一行三人,前往辽宁省锦州市闾山,拜谒仰慕已久的东方朔祠。
  盛夏启程
  上午8:56,济南西——大连北的高铁G390次列车,准时在德州东站发车。沧州、天津、滨海、唐山、秦皇岛……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站牌被匆匆甩在车窗后,与之相伴的还有那弥漫于空气中飘逸诱人的麦香、成方连片刚刚颗粒归仓后留下的金黄闪耀的麦茬以及水清苗旺、长势喜人的绿油油的稻田……过了山海关——锦州(紧着)噢!一句德州一带广为流传的歇后语,既准确说明了三海关、锦州两地相邻的地缘关系,更表达了人们想急于到达目的地的心情,这正是我们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12:40,列车准时到达锦州南站。高铁时代缩短了彼此的距离,仅仅3小时44分钟,跨越鲁津冀两省一市、相隔700余公里的关内、关外的两个“州”——素享“有德之州”盛名的德州和久负“锦绣之州”美誉的锦州——我们此行的出发地和目的地“聚”在了一起。当时笔者脑海里忽然灵感一闪,将两“州”连在一起,形成这样一句话:有德之州厚德载物;锦绣之州锦上添花!
  关于闾山东方朔祠的情况,我们只是在网络上有所了解,仅知其位于锦州市义县张家堡乡境内闾山西麓南段的宝林楼景区内,详细情况有待实地查看并咨询有关人士。但在锦州市如何前往的问题,心里底数不是太清。乘出租车赶到锦州市区时已近13:30,一行人已是饥肠辘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饱了饭才好干活啊! ”我们在辽沈战役纪念馆附近找了一家东北农家小餐馆,简单点了几样小菜和面食就餐。这样,首先可以解决肚子无食直提“抗议”的问题;其次也可顺便向餐馆老板及周边食客打听一下,解决下午的行程问题。
  闾山拜谒
  根据就餐时了解的情况,结合以往网络搜寻结果,我们脑海里对要去的目的地画了一张比较明晰的“行程图”。
  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医巫闾山,今称闾山。地处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北镇市两县市境内,是阴山山脉余脉,雄峻多姿,山奇水秀。山势自东北向西南走向,纵长45公里,横宽14公里,面积630平方公里。有名峰50余座,最高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
  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自隋开始,此山便成为“四大镇山”的“北镇”,从而声名鹊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全辽志》记载:“山以医巫闾山为灵秀之最”,誉为东北三大名山之首。它以悠久、博深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的碑刻摩崖,烟云缭绕的古刹殿堂,无一不映照着它曾有过的辉煌。
  闾山分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四个主要游览区,共计十大景区一百多个景点。 1986年,闾山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辽宁省首批建立的、国务院第一批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闾山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闾山景区丰富,可游览的地方实在太多,而我们时间有限行程较紧且主题明确——就是拜谒东方朔祠。所以,一致决定下午乘出租车直奔目的地——位于闾山宝林楼景区的东方朔祠。
  15:30,我们在街边坐上了年约50岁的张师傅驾驶的出租车,不多时出租车便驶出锦州市区,朝东北方向的闾山进发。车窗外是与关内截然不同的风景——现实颠覆了笔者原来对辽宁工业大省空气不好的印象:微风习习,蓝天白云,像极了初秋气象,绝无现时关内麦场燥热的感觉。近处,波浪起伏、犹如关内大路旁“造景”而故意人为地将平地弄成高低不平状似的土地上,是依地势而种、长势正盛的玉米苗,罕见大块平整的土地。远处,一座座不高不大的山(准确地说应是丘陵)或孤独而立或似连非连,与陕西等地此物不同的是,其外表大多写满绿意,比较养眼。公路及田间地头,常见昂首拉车前行或低头悠闲吃草的驴或骡子——这在原来盛产德州黑驴的德州乃至现在还盛产名吃“保店驴肉”的宁津县已是很鲜见了。
  不到1小时,出租车驶进了乡间公路,虽较大公路窄了不少,但还算“平坦”,并无较大颠簸。 17:00多,张师傅告诉我们:“宝林楼快到了。 ”眼前的景象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山变得高大起来且连绵不断,山上苍松翠柏等树木郁郁葱葱,高大洁白的发电风车以及输电线塔,与蓝天白云绿树相映衬,形成一幅美妙的画卷。山下村旁,是成畦成畦的黄瓜。勤劳的村民或夫妻协力用竹竿支起行行整齐的支架,使黄瓜秧借以攀爬开花结果;或三三两两相助安装机器,在水塘里提水,涓涓清泉顺势流淌滋润肥沃的瓜田……好一派和谐安逸的田园风光!
  17:15,历经1小时45分钟、约40公里行程,我们来到了宝林楼景区入口处。南北两侧山峦自东延伸而来,形成天然屏障,又像闾山伸出两只手臂,热情迎接自西而来的客人。入口南侧,两级石基之上,一尊高大洁白、形如一只并拢的巨型手掌的铭石巍然屹立,灿烂阳光下,“宝林楼”3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
  真是好事多磨!景区门口值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对不起!下班时间已过,不能进山了。 ”我们反复解释来意:“我们来自东方朔的故乡,是德州陵县东方朔文化研究会筹委会的成员。此行主要目的就是拜谒东方朔祠,搜集相关资料。 ”听罢,工作人员送我们3本景区宣传册《闾山名胜——义县篇》,但不管软磨硬泡,就是不让进:“景区有监控,放你们进去,我将违反规定受处分的。 ”怎么办?此地没有食宿设施不能住下,如果回锦州明天再返回来,不仅要多花一个来回350元的租车费,而且还浪费半天的时间……“有了,看给她打个电话通融一下怎么样? ”我惊呼一声,突然找到一根“救命稻草”——印在宣传册最后一页的宝林楼景区管理人员吴艳红的联系电话。高世坤马上拿出手机拨通了对方的电话,待说明来由又让此处工作人员接听电话且验证了笔者的“工作证”(其实是德州市新城党政综合楼几年前颁发的出入证,其上“陵县文化局”几个字起了作用)后,工作人员按动电钮,打开了阻挡我们进山的“拦路虎”——电动门。
  我们兴高采烈地连声道谢后迅速上车,沿绿色长廊簇拥的山间公路继续东行。在欣赏了扳倒井等景点后,约行驶2公里,出租车走到了“尽头”,此时方知这是一处呈椅子圈形的山沟。停下车来,沿石阶北上,路过灵蛇洞、土地庙,再西行,半山腰突出的岩石平台上,大树掩映下的宝林禅寺映入眼帘。正殿3间,殿内供有释迦牟尼金身塑像等,佛声阵阵,弟子虔诚。自寺北西行北上,便是闻名遐迩的宝林楼了。
  据当地史料记载,宝林楼始建于东汉光武十七年(公元47年,又一说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几乎历朝历代都在此留下了重建或扩建的寺庙。 2007年前的宝林楼是唐代重修。2007年部分重修,至今新旧接茬清晰可见。宝林楼又称炎汉古刹,被誉为北方“悬空寺”。这楼非一般佛家殿宇可比,它凭依石壁上天然石穴建成,主楼四层建于上下各高两丈、宽两丈的两个洞穴内。主楼东西两侧亦各有一穴,分别建楼阁两层,是为配楼。主楼距离配楼均约一丈,设有走廊,并层层设有楼梯,使得左右相连、上下想通。原来洞内供奉有大小佛像32尊,居中一尊高五尺许,是炎帝神农氏。西面依次是盘古氏及三皇五帝;东面依次是风神、火神、龙神、谷神、虫王、雷公、雷母等。曾有26位皇帝来过这里。清乾隆皇帝多次驾幸,并留下《宝林八景》一诗:
  宝林古刹不知年,山在楼头寺在前。
  画阁不因风雨朽,老僧长伴孤松眠。
  砥柱险托千仞阁,翻身独步几重天。
  井扳水倒将军马,石立高山国公鞭。
  兔儿山头云渺渺,孤佛顶峰雾漫漫。
  棋盘曾见僧游迹,仙人桥留马蹄牵。
  金鸡顶峰南海近,宝林楼居闾山巅。
  诗情共羡凌河景,古时香火塞北烟。
  驻足仰望,令人叹为观止!古时没有现在先进的交通运输和建筑工具,建设如此宏伟建筑,不知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智慧,以及付出多少艰辛和时间啊?!
  宝林楼的峭壁下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一座祠堂,东方朔祠在东,炎帝祠在西。换句话说,炎汉古刹门内第一处即为东方朔祠。该祠亦建于天然洞穴内,其内一尊东方朔塑像立于正中,面容慈善安详,两眼正视前方。左上右下,双手平置胸前,手握一把拂尘,斜上举搭在右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八仙分列左右。东方朔塑像前是祭拜用的跪垫,我们依次虔诚跪拜祭奠先贤。听说我们来自智圣故里,多年在此守护的宋护法师热情介绍有关情况。他说,东方朔祠与炎汉古刹同年修建,之所以建在东首入口处,是因为在这里东方朔被尊为上八仙第一,有守护众神之意。多年来,东方朔祠经过几次重修,原碑刻贴在祠东山墙上,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最近一次重修是2007年,在原旧址重修, 2008年刻《重修东方朔祠纪念碑》(原碑文首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九年重修碑记”,主要指立碑的时间,即2008年,笔者根据其作用命此名),立于东方朔祠前东侧;西侧则是2007年所立《宝林楼纪念碑》(原碑文首句为“中国医巫闾山宝林楼记”,笔者根据其作用命此名)。
  碑文研读
  分立于东方朔祠东西两侧的《重修东方朔祠纪念碑》和《宝林楼纪念碑》,虽然并不高大,但是字迹隽秀、言简意赅、主题突出。碑文分别如下:
  重修东方朔祠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九年重修碑记
  东方朔,原名张曼倩,因东方发白时出生故称东方朔。自幼甚独,聪慧异常;生来识字,日诵千言;五经四书,捧即释译;见识广博,善答所疑;身处战国,智勇无比;上八仙中,首居第一。汉武帝时,隐执天机;易仙以俗,诙谐滑稽;臣事英主,屡供良策;每献军机,殊胜匈奴;开创大汉盛世,奠定中国业绩。不图名禄,唯举大义;帝敕同德,医巫廿五;入山一闾,静笃幽都;炼丹领地,应帝设计;炎汉神刹,功德祭仪;医巫造祠,刹前而据。廿世纪中,劫降刹寺,毁残址遗。今逢空前盛世,志士仁人缘聚,复修神州古刹,东方朔祠特立矣。
  三汕撰书 奉兴勒石
  戊子二零零八年丙辰三月戊寅三日
  宝林楼纪念碑
  中国医巫闾山宝林楼记:
  宝林楼即义县医巫闾山炎汉古刹宝林禅寺。兹本由葫芦洞等六岩洞妙组成楼景,于大凌河东幽山大石门,连葫芦峪八里,曲径幽深林中,六十三丈高悬崖之上。炎帝时称幽都。黄帝颛顼(原碑误为“琐”)帝时称幽陵。尧帝依此封东北为幽州山为镇山。舜帝时修仙炼丹者多出没此石门,故封医巫闾,且曰太行以东冀东惟医巫闾为诸山之冠。周成王时,因其间修成仙者八万人,特封医巫闾山,并列一居全国四大镇山之重大者。汉武帝即位尤敬神仙,开创大汉盛世以为神助,对此处集合恰成汉制一闾二十五位神医仙巫,皆神秘炼丹,特以领地誉封医巫闾山,并使东方朔设计始建神刹,标明汉帝系炎帝后裔而敕名炎汉神刹。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因平判高句丽亲征至此,藏军林海,奇获殊胜,故封宝林,并命尉迟恭监修颓残神刹,易神位为佛像敕名宝林禅寺,遂招天台宗驻锡斯。唐僧取经回国本年,由太宗钦建首座佛寺,为弘传大乘佛法第一圣地。综其文化悠久精深,尤其丹之文化玄奥至极,渴探葫芦秘焉。
  三山书 凤兴刻
  公元二○○七年四月十八日
  认真研读上述碑文可见,《重修东方朔祠纪念碑》对东方朔赞誉有加,尊为“上八仙中,首居第一”,其博学多智、诙谐幽默、文韬武略等才华更是溢于言表;《宝林楼纪念碑》则在描述闾山及宝林楼变迁的同时,还点明“汉武帝……使东方朔设计始建神刹。”虽然这种说法(东方朔生卒年份为前161—前93)与宝林楼始建年份“公元47年”“公元前202年”两种说法均不相吻合,但至少说明东方朔在当地有很高的地位且与闾山及宝林楼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内心感慨
  虽然此行时间短暂来去匆匆,但所见所闻收获颇多。智圣足迹遍布各地,桑梓后人怎不为之倍感骄傲自豪!“里有先贤,里之光也!奈何不传而令其湮没乎?”笔者感慨万千,即兴拙作《关外谒圣》,略表敬仰之情:
  拜谒智圣心似箭,高铁飞出山海关。
  有德之州将物载,锦绣之州把花添。
  闾山壁上奇景生,宝林楼东朔庙现。
  上八仙里谁为首?东方先生无悬念。
  注:文中《重修东方朔祠纪念碑》《宝林楼纪念碑》两碑碑文,系笔者在县委党校原校长、东方朔文化研究会筹委会成员高世坤,根据实地所拍照片逐字整理并加注标点符号的初稿基础上,酌改个别字及部分标点符号而成。特此说明,并向高世坤同志致谢!□石贤圣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关外谒圣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