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河皋人家
  在马颊河故道、笃马河与新马颊河汇流处,右岸有几个明朝初年建立的村子,它们临水而居,坐落于古堤形成的高岗上,故以“皋”为通称,用姓氏区分村名,是名副其实的“河皋人家”。在其中的贾皋村,至今保留着“六月六”过“晒经会”的习俗,这里还是复兴景泰蓝的工艺大师贾德润的家乡!

色彩纷呈的“六月六”


  这里东距原德平县城10里,旧县志说:“六月六日,儒曝书,民晒衣,谓之却虫蠹。 ”言简意赅,可见这一风俗在过去习以为常,还是一个叠加的节日。
  农谚云“六月六,看谷秀。 ”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进入数伏,我国北方进入高温节气,庄稼吐须秀穗,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此日还叫“虫王节”,因为这时候正是虫生菌腐的旺季,古时人们要焚香祭祀,祈求天神保护,不受虫害,五谷丰登。主妇们这一天除了准备应景的吃食也开始制作大酱。原始的农耕文化形成了节令的基础。
  宋朝真宗时“六月六”称作“天贶节”,纪念上天赐给皇帝天书,并在泰山岱庙建了天贶殿。这也给原有的民俗活动推波助澜,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大象是皇家仪仗队中的主角,京城举行洗象仪式时百姓围观。此日,皇宫的銮驾陈列出来暴晒,所有档案文集等也要通风晾晒,故此也称“晒经节”。各地文庙寺观此日举行“晒经会”,晾晒书籍经卷,以防潮湿虫蛀,同时开放寺庙诵经讲法,儒生祭孔、道士供神、僧侣拜佛,人们沐浴洁身去焚香朝拜。庙前的集会,非常热闹。
  城里乡下的人们习惯在这天晒衣被,如果为老人准备了寿衣,要拿出来曝晒,叫“晒衣节”。这天,在我国南方和少数民族也有很多礼俗。
  色彩纷呈的“六月六”经过嬗变发展,后来以反映文化真谛的“晒经会”集中呈现,从而传之久远。
  明清时大运河南北贯通,促进了两岸商贸繁盛,文化发展,开放交流之风也沿着支流河道向纵深波及。于是,“河皋人家”占得地利,首先跟上新的潮流,稍大的庙宇都兴起了“晒经会”。

源远流长的“晒经会”


  贾皋村的“晒经会”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特别繁盛。村西的笃马河,在村北与马颊河交汇,西通德州运河,水运发达;村西南几里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基山,往东不远就是繁华的县城。尤其是到了清代,儒者们反清复明的文化活动遭到政府的疑忌,“晒经会”在城市被严重压制,贾皋村就成了德平城的一块“世外桃源”,于是寺前的会场上儒释道交融,“晒经会”的规格因此得到了极大提高。“晒经会”的又一妙处是防热消暑。河皋人家就地势而建,高高低低,弯弯绕绕,真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庙里寺外古槐苍翠茂密,郁郁葱葱。村子周围尽是河汊、池塘,河水荡漾,游船往来,池中的荷花开得正艳,芦苇正绿。岸边村头更是树木密布,浓荫相连,阵阵西南风刮过来凉爽透了!
  这一天,远远近近的乡人和德平城里的官员、文士欢欢喜喜来这里赶“晒经会”。寺院内,香烟袅袅,佛经道卷在阳光下闪着祥光。会场上,临时形成的集市熙熙攘攘,人们买东卖西。寺庙和中药铺开始施舍绿豆汤和暑汤,供大家饮用。僧道高士们谈经论道,观赏荷花,参悟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境界……
  最热闹处是树荫下的说书场,各种“话本”正开讲。“话本”内容分小说、讲史、说经等。明清时期,儒释道的经典故事早已通俗化、艺术化,在民间相沿成习。由“道情曲”演变成的渔鼓词,如梨花大鼓、西河大鼓等,最受当地人欢迎。
  习习凉风中,人们谛听圣贤的传说,感受历史的风韵。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晒经会”民俗的初始色彩逐渐淡化,追求愉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晒经会”的习俗至今在各地已经鲜见了,然而在贾皋村却延续不绝,村人已将古会叫成“香火会”。解放后,僧人被赶走,庙宇改为学校,寺前还有两株古槐树。即使在大集体的年代,东贾大队也要专门放工两天,让社员们过好“六月六”。
  现在人们习惯从六月初三至初七晚上,听艺人说唱西河大鼓。从初五开始,家家户户便停止劳作,开始准备初六的宴席。初六中午,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来做客。村中还会来一些做生意的,宛若集市。河皋人家的文化情怀和古道热肠、义气好客的民风依然如初。

河皋人家的“景泰蓝”


  清代贾皋村分为西贾、东贾,今各属陵县和临邑县,村名中的“皋”字讹传为“阁”,不过老乡的方音中还是“贾皋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东贾村体味了古老文化的遗风,再来西贾村造访,聆听关于贾德润复兴“景泰蓝”的故事。
  景泰蓝是我国传统工艺的重要品种,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北京是景泰蓝的发祥地和主要产地。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人全部用瓷器。这是因为景泰蓝工艺在乾隆后期已经衰落,难以复产。在长期的损坏和流失后,一直到道光时期,景泰蓝作品的遗存数量就很少了。
  据《德平县志》中《处士贾公玉华墓志铭》记载,贾德润(1844—1900),字玉华,世居西贾村。他从小异常聪慧,因为家里贫穷,只读了两年书。咸丰年间,贾德润十几岁便随着大运河卷起的重商浪潮,去北京城经商,开始研究和制作“景泰蓝”。
  碑文中说:“供给珐琅材料者,仅有京中袁某一人,秘其术,故亦无人能通焉。”贾德润“苦心思索,恍然有得,监制与袁某无少异然。 ”在咸丰中叶,贾德润终于精通了整个制作流程,掌握了各种材料的秘方,成功恢复了景泰蓝这门工艺绝技,“名振华夷”,成为一代景泰蓝工艺大师!
  咸丰、同治时,景泰蓝只有北京一地可以买到。因为皇室“珐琅作”的专业工匠早已流失,官方已不能承办景泰蓝的制造,所以民间工艺成了主流。北京的各商号店堂经营的景泰蓝,大多出自贾德润主办的作坊。据说在沧州等地还设有分厂。在贾德润领导下,贾氏家族中培养出了很多设计师和技术人员。
  光绪二十六年贾德润去世,《德平县志》收录了这篇记载他生平和品行的碑文,供后人纪念。关于清朝后期重新振兴“景泰蓝”的人物资料,世人多年来寻而未得,直到在西贾村才重新揭开谜底,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抚今追昔,让人心潮澎湃。老乡介绍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时,贾氏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大都弃业返乡,而在民族振兴的今天,村里外出创业发展的达到数百人,像群星一样闪耀在各行各业,使家乡又充满了新的文化风尚。现在若诚心去问村人的“传家宝”,还能观赏到光彩照人的景泰蓝。
  啊,好一处“河皋人家”!
  □齐宝江 李世英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河皋人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