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是文物,而不仅仅是景区标志牌
——也谈东方朔墓碑名
  □刘金忠
  围绕着陵县名胜东方朔墓,其正前方应当竖立一通什么样的碑刻,目前有几种意见发生争论。事关“第二故乡”的文化形象,不得不发表一点意见。
  目前参与争论的几种意见中,有一种观点颇为显眼:说“这是现代人立碑,这是立给现代人看的碑,因此不必拘泥于古礼,直接立一个书写为‘东方朔之墓’的碑就是了。 ”还自我肯定说,这样可以“让人一目了然……”而原来由赵春万同志所拟的、既写有职务又写上尊称的碑文,会“令人不知所云”。俨然“直呼其名”这就是最好的选择了。说句玩笑话,似乎只要是能让当代人好读易记,就是立上一通“东方朔同志之墓”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这显然是极为荒谬的。还是和“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观点背道而驰的。这关系到:我们究竟是把东方朔墓当做一件文物来加以复建,还是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可以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如果是前者,那么既然是为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名人树立墓碑,那么这通墓碑便也有着不容忽略的文物价值。必须遵循古礼,是修建、重建文物的特定要求。因为文物还有普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完全摒弃、全盘否定是自虐、自杀式的做法。我们常说的“两个文明建设”,古代文物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设或,父母领着孩子来游玩,大可以给他们讲讲中国古代礼制:太中大夫是个什么官职,为什么古代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为什么学富五车的颜真卿会尊称“东方先生”等等礼仪常识。毕竟,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这些对于当代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太重要、太重要了。
  那么,是不是现有的碑刻就不能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让人游了半天还不知道我是在汉代名士东方朔的墓前拜谒冶游呢?用他们的话说会“不知所云”呢?
  这么说,是拿游客的文化知识和智商开玩笑!东方朔是复姓东方的第一文化名人。除了东方朔,我还真不知道东方家还有哪位名人!我在陵县工作了二十年,可以说为了陵县的文化、文物事业做了一些工作,对陵县的有关史料也还称得上熟悉。但那时并不知道东方合其人。从这一点上说,他不像刘姓,刘备和刘邦都很有名,也不像张姓,张飞和张九龄都拥有辉煌的知名度……一提起“东方”二字,大概略有点历史知识的人们的大脑里,就已经有了那个“朔”字了。
  某些人感到“不知所云”,说明他历史知识的贫乏和鄙陋,那就要学!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这些礼仪文化、这种礼仪文明就是她的事实支撑。从《礼记》里的诸多礼仪内容到《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都需要我们拿出小学生的姿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多少古代经典或礼仪是不经过学习就能掌握的?
  说到这里,忽然明白了,持上述看法的人,实际上是把作为礼仪设置的“墓碑”碑刻当成景点的标志牌了!一个景区,特别是庞大的景区,会有两大类铭文类碑刻。以东方朔墓为例,第一种是东方朔墓前的墓碑,这是一种循古礼而设的、表示后人的礼敬和祭祀之义的设置。还有第二种,是刻在景区的导游所用的指示牌,也包括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和供讲解用的典型材料。这后一类(或后几种)显然可以直呼“东方朔”其名,而不必避讳。而墓碑则绝不可以。既然左邻右舍的逝者我们都必须到灵前吊唁以表示敬意,而完全摒弃他生前曾与我们吵架打仗,那么对于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先,为什么倒可以直呼其名、而不愿表示一点礼敬之意呢?有人说是以县政府的名义立的,因此不须“客气”。我不能理解。县政府为什么不能做出榜样,对一位先贤表示礼敬呢?这位先贤到现在还为陵县的招商引资、为“鲁北人文第一县”的盛誉增加着资本啊!
  或许有人会说,东方朔墓是文物,但后人所立的碑刻则不是。此言大谬!记得当年在陵县文化馆工作时,山东省政府下发了一份“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布告”,明确指出:“古墓葬上的树木、碑刻等一切附属建筑都是文物!”退一步说,即令今天不是文物,也要为五十年后成为文物做好准备。古建大师阮仪三教授来德州考察运河申遗时,我曾参与其事,他告诉我们:运河沿线的古货栈、木质码头、机床厂一九五八年建的小礼堂,都是文物!如此说来,在我们手里,该毁了多少文物呀!
  东方朔墓碑,还是以赵春万同志所拟碑文为妥。那些“新派”的意见固然时尚,但不合中华民族的基本礼仪,堂堂皇皇地立出去,是会让人笑话的!古人立碑,事涉当地的政要和闻人,庄重异常,不可逾礼一步。中国古代,礼制是相当严格的。其中的合理、优秀部分,必须得到有效的继承。东方朔墓碑文是最典型、最现实的例证。否则,就是所谓“数典忘祖”。
  至于有的意见,竟然说到:古代立碑也没有什么通例;还说到“曼倩”是什么“昵称”,古代表示尊重一般不称“字”……这都是些除了在他这里,不可能在其他文史典籍里读得到的句子。属于奇思妙想、天方夜谈一类。不过很难不让我辈知识贫乏者耻笑为没有起码的历史常识,竟然连我们都不如,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我们大家都是读过《三国演义》的,请问在这部书里,对于一代智圣诸葛亮,是直呼“诸葛亮”者表示了对他的尊重呢?还是称“孔明先生”者是表示尊重呢?刘备的祠庙上,是署“汉昭烈祠”为好呢?还是署上个“一目了然”的“刘备庙”为妥呢?同理,如果称职务不是一种尊重,那么,你曾否建议过将“毛主席纪念堂”改名为“毛泽东纪念堂”呢……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不知“立碑并无通例”之说,源于什么国度?用“直呼其名”来达到“一目了然”的观点,何其陋也?不亦惑乎?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是文物,而不仅仅是景区标志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综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