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记者田俊霞
糜镇陈辇村是一个回族村庄,全村有210户,1000余口人。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牛羊宰杀、养殖,提高群众收入的同时,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由一个落后村变成了一个文明富裕村,还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村庄”。
群众腰包鼓了
牛羊养殖、宰杀、贩运是陈辇村的传统,但发展速度一直很慢,规模较小。为发挥好这一传统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村党支部书记陈文豪组织26个有养殖经验的农户成立了养牛协会,购进了380头“架子牛”,由过去“养大”改为“育肥”。由于“架子牛”三个月就可出栏,可赚450元,而养一头大牛需一年时间,可赚1000元,相比而言,成本降低了,效益却提高了。同时,由过去当地宰杀变为输出“活牛”,与外地客商联系,介绍宰杀大户到客商处宰杀,既保证了质量,又增强了信任,达到了双赢目的。该村还建立了鲁西北黄牛交易市场,日成交量200多头。陈辇村95%的群众从事牛羊宰杀贩运,全年宰杀活牛4.2万头,活牛贩运达到2.8万头。 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9500元,群众的腰包真正鼓了起来。
群众思想“活”了
提起陈辇村,附近村庄的村民都说该村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该村先后考出的大学生有60多名,研究生6名。“1991年,全村仅有2名大学生。 ”陈文豪说,“这跟村崇尚教育的村风有很大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群众都是土里刨食,没有什么挣钱的门道,要改变命运只能靠考大学,所以一户出了大学生,全村孩子都跟着学,村里的学风也就越来越浓厚。 ”
现在,陈辇村村民养成了习惯,每年都打听谁家的孩子参加高考,盼望着村里的孩子都能金榜题名。“我们村跟别的村不一样,虽说村民们都富了,但不比谁家有多少钱,比的是谁家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 ”60多岁的村民张淑芝说。
群众脑袋“富”了
陈辇村举办篮球比赛已有30多年的历史,每年都举办一次“民族团结杯”篮球邀请赛,已举办了22届,由最初的3个回族村庄参加,发展到去年包括临邑、夏津、乐陵的22个回族村庄和8个汉族村庄参加,参加人数达到了5700人。“民族团结杯”的举办,不仅加快了村内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村民素质,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回汉两族群众的交往,增加了友谊,促进了民族团结。
今年9月底,该村投资21万元新建的文体大院投入使用,建有图书室、村民活动室、文化广场,群众休闲娱乐的同时,还可翻阅图书,丰富知识。“新建的文体大院,让大家健身、娱乐有了去处,还可以到活动室下棋、唠家常,到图书室看书,村风文明越来越好。 ”说起文体大院,村民格外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