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糜镇农民农闲忙“充电”
作者:许焕路报道
  □特邀记者 许焕路报道
  本报讯 近日,记者在糜镇农村采访时发现,该镇农民农闲时节却没有闲下来,而是忙着“充电”,提高致富本领。
  农家书屋自学“充电”。 11月28日,解孟村农家书屋里挤满了前来看书的村民,“俺对象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几亩责任田全由俺打理,不学点科学种田的知识可不成。这不,俺按照《玉米科学种植技术》上说的方法选用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合理施肥,科学预防常见病害、草害,今年俺种的玉米平均每亩1300多斤!”村民孟丽杰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成了书屋的常客。自去年以年,该镇在孟胡、李寺、崔赵等15个村建成了文化大院,置办齐全了桌椅,并购置了5万余册图书,建起了“农家书屋”。如今,逛文化大院享“文化大餐”已成为广大农民的时尚选择。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农民群众的“充电”需要,该镇将文化站内的近万册崭新图书,定期轮流配送到各村文化大院,免费供群众阅读。
  集中培训上课“充电”。该镇为满足广大农民对科学种田知识的需求,积极争取县农业局支持,多次对种粮大户集中培训,还邀请山东省农科院张存良、省小麦顾问团赵君实两位研究员授课,重点讲授麦田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今年共举办培训班4次,受益群众达294户。“专家水平就是高,讲的都是实用技术,种田不讲科学产量就不上去。 ”辛集村种粮大户金建浩深有感触。
  远程教育上网“充电”。“我每天要不来上一会儿网,心里就空落落的,好像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西徐村的徐佃安坐在电脑旁看着大棚蔬菜种植的讲课视频说。随着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在各村的普及,农民又找到了一个学习的好地方,远程教育网上播出的节目都是贴近农村生产实际、易学好用的致富技术,深受农民喜爱。徐佃安就是通过远程教育网学到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自己种了2亩大棚。“去年俺那棚西葫芦收入40000多元,今年,俺又学会了增产新技术,相信收入会更高。 ”徐佃安高兴地说。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糜镇农民农闲忙“充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