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摆摊青年的百味人生





德百广场夜市(图片由AI生成)


  夜幕降临,“夜经济”点亮城市活力,乐陵城区的夜市上烟火气升腾,聚集了大批游客以及摊主。在这些摊主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或加入后备箱市集大军,或购入餐车、搭起雨棚叫卖,全职抑或兼职,“摆摊青年”一时成为热词,诠释着一种别样的奋斗青春。
  霓虹处处,夜色之下,每一位摊主都有有趣的灵魂和“花式摆摊”之道,用宏观的“放大镜”看,小摊位也有大能量,推动着经济、就业“破圈”“出圈”。
  然而,摆摊真的如人们所想的那样,晚上抽个空就轻松把钱挣吗?近日,记者走访了德百广场夜市上的几位“摆摊青年”,聆听他们的烟火故事,感受他们的百味人生。
“糯米糍小哥”田佳兴
“品质为王”赢得好口碑
□本报记者邢仁宇 本报通讯员王艳萍 赵紫煊
  7月31日傍晚6点,德百广场已泛起烟火气。“糯米糍小哥”田佳兴的摊位前,榴莲的绵密、杨梅的酸甜、芒果的清香悄悄散开,一盒盒色泽鲜亮的馅料被码放得整整齐齐。他举起手机镜头,笑着招呼:“出摊了啊朋友们,新鲜现做,先到先得!”视频刚发到顾客群,成串的付款提示音便开始叮咚作响。“还没见着客户面呢,30多单已经订出去了!”田佳兴眼角的笑意藏不住。
  谁能想到,这个日均营业额超2000元的火爆摊位,半年前还是个举步维艰的流动小摊。今年之前,田佳兴还是个鲜少与人交流的淘宝店主,因性格内向,他萌生了摆摊“练胆儿”的想法。在家人支持下,他推着流动小摊在开元中学门口卖起烤肠,可很快就碰了壁:小小的校门口竟挤着5个烤肠摊,“客源少,一天营业额不到100元。”田佳兴至今记得那时的窘迫。
  眼看自己的“摆摊梦”即将夭折,妻子刷到的糯米糍制作教程成了转机。“这个看着好吃,要不试试?”田佳兴跟着教程做了第一个,软糯香甜的口感让他看到了希望。但上次的教训让他不敢马虎:“吃几个会腻?比甜品店强在哪?”带着这些问题,夫妻俩一头扎进研发里。半个月时间,厨房台面上堆着试错损耗的原料,蒸笼里的糯米蒸了又蒸,馅料调了又调。凭着对口感的极致追求,他们终于打磨出了“独家配方”。
  新摊开张后的首周,日营业额仅200元。但田佳兴认准了“品质为王”。每天坚持蒸制糯米面团,5小时的慢火细蒸让糯米散发自然的清甜;当日采购的榴莲、芒果等鲜果现做馅料,绝不隔夜;哪怕成本高,也坚持用进口奶酪现场打发,拒绝预制品,这让小摊慢慢攒起了好口碑。
  今年1月,田佳兴突发奇想,把摆摊视频剪辑后发在抖音,没想到很快收获几百个点赞,不少人追问摊位地址,当晚销量就创了新高。从此,他的日程表更满了:上午9点到下午4点准备原材料,傍晚6点到10点出摊,收摊后洗刷完毕,再把4小时的素材剪成1分钟短视频,常常忙到凌晨3点。他的抖音号“老四摆摊记”很快积累1.8万粉丝,小摊生意渐入佳境。
  更让田佳兴暖心的是城市治理的温度。今年年初,乐陵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规范整治,将街头四散的商贩集中起来,免费提供标准化摊位,在德百广场打造了一条小吃街。“以前推着小摊打游击,既堵路又危险,顾客追着摊位跑。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就像有了‘家’!”他笑着说。摊位稳了,客源也稳了,每天的营业额都稳稳超过2000元。
  暮色渐浓,德百广场的小吃街灯火通明。田佳兴的摊位前,糯米糍正被一个个打包递到顾客手中。这小小的摊位里,藏着普通人的奋斗韧劲,也映着城市治理的民生温度。
“土豆哥”杨正超
本土网红直播分享快乐
□本报记者邢仁宇 本报通讯员王艳萍 赵紫煊
  7月31日下午2时,暑热正浓。记者见到杨正超时,他正和工作人员一起帮妻子调试设备、整理货品,为下午的直播做准备。这位曾在《我是大明星》舞台上展示才艺的大汉,如今在直播间续写着奋斗篇章。
  “中午才是我们一天忙碌的开始。”杨正超的嗓音带着明显的沙哑。前一天8小时的连轴直播,让他的嗓子至今没缓过劲来。他告诉记者,目前手里运营着两个抖音账号:一个是深耕7年的“土豆哥”,专注带货领域,已积累21.9万粉丝;另一个是刚起步半个月的“土豆哥户外摸宝”,粉丝数也即将突破万人。“每天下午两点,妻子先开播;两个半小时后我接力,再播两个半小时;到了晚上七点半,俩人一同在户外摸宝账号上开播3小时。这活儿看似靠嘴皮子,实则全凭体力撑。”说话间,舞台旁的订单提示音不时响起,妻子已经成功卖出了好几单。
  晚上10点30分下播后,杨正超和团队立刻投入到第二天的准备工作中。把直播里有趣的片段剪辑成“切片”短视频,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直播间;分析停留时长、转化率等数据;敲定第二天的带货清单、直播大纲,忙完已是凌晨2点多。
  睡前,杨正超夫妇还有一项“必修课”——刷短视频学习。从段子设计到选品逻辑,他们从一个个高人气直播间里细细琢磨,只为让自己的直播更精彩。这项工作完成时,常常已过凌晨3点。
  回望起步之路,杨正超感慨万千。“以前参加过《向幸福出发》《我是大明星》《歌王争霸赛》等节目,积累了些粉丝,刚开播时不少老观众来捧场。”最初他尝试服装类直播,“第一个月就卖出3万单,可没想到,后期退单率竟高达70%。”这一“课”让他深刻明白了货品选择的重要性。如今,他的直播间主打日用品,每天销量稳定在1000到2000单。
  在杨正超看来,直播带货离不开“人、货、场地”三大核心。室内直播的7年里,他始终惦记着转型户外直播。今年7月,转机终于来了——乐陵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联系他,在德百夜市免费提供了一处舞台。“‘土豆哥’需要舞台,夜市也需要烟火气,我们一拍即合。”乐陵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副队长王辉说。
  夜色渐浓,完成下午直播的夫妻俩匆匆喝口水、扒拉两口饭,便马不停蹄地布置起晚上的“土豆哥摸宝大舞台”。牛奶、大米、电饭煲……各类商品在舞台上码放整齐,观众只要走上台,就有机会免费赢取奖品。“这个账号靠紧张刺激的互动游戏和充满惊喜的抽奖聚拢人气,收益主要来自观众打赏。”杨正超介绍,如今直播的在线人数已超2000人。虽然账号还未盈利,但直播间里气氛热烈、笑声不断。“能给大家带来快乐,这样的直播间才是我想要的。”杨正超的话语里,满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非遗传承人王登伟
葫芦烙画为生活添彩
□本报记者石少军 本报通讯员王艳萍 赵紫煊
  德百广场夜市的烟火气里,藏着一抹独特的文化亮色。7月31日晚7点,在非遗手造区域,葫芦烙画摊前总围着几名游客,乐陵市非遗传承人王登伟端坐摊后,手持烙笔在葫芦上细细勾勒,气定神闲。
  “夜市一开,我就在这儿支起了摊。”王登伟笑着说,夜市上旺盛的人流让葫芦烙画成了“抢手货”,“以前店里一天最多卖300元,夜市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两三千元。”
  每天王登伟早早出摊,第一件事便是把葫芦搬到摊位前晒太阳。“店里的葫芦难见阳光,色泽总差些意思。夜市里趁太阳没下山晒上两小时,顶得上在屋里放一年,越晒越红,你看我这些葫芦,现在都成了温润的枣红色。”他指着摊上的葫芦,语气里满是得意。
  夜市摊位像块“磁石”,不少需要大葫芦的顾客会被引到店里。“最近已经卖了30多只大葫芦了。”王登伟说,妻子董丽芝常来搭把手,遇到顾客加急定制,他就让妻子守着摊,自己回店里通宵赶工。
  为葫芦烙画通宵达旦,对王登伟来说是常事。6月24日晚,两个小伙子在摊前转悠许久,翻看着小葫芦烙画,没多做停留便离开了。谁知第二天上午,他们竟寻到了王登伟的店里。原来两人是乐陵本地人,在北京做生意,急需两只烙有财神图案的大葫芦。头晚见摊上没有合适的大葫芦,他们连夜开车去德州市区寻觅,却始终没找到满意的作品,最终通过手机导航找到了这里。看到店内琳琅满目的精美烙画,两人当即定下主意,要求做两只一模一样的财神葫芦,越快越好。王登伟连熬两个通宵,终于赶制完成,经过一番商议,两件作品以1600元成交。
  走进王登伟的伟凡葫芦工作室,仿佛踏入一个奇幻的葫芦世界:一米多高的亚腰葫芦昂然挺立,弥勒佛似的大肚葫芦憨态可掬,疙瘩葫芦布满奇特凸起,鸡蛋葫芦小巧玲珑,长柄葫芦则拖着纤细的“尾巴”。葫芦形态各异,表面的烙画更是精妙——人物神态鲜活,山水意境悠远,花鸟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堪称匠心之作。
  “我和葫芦的缘分,打小就结下了。”王登伟回忆道,爷爷爱种葫芦,曾送过他两只,父亲是修家电的,家里总备着电烙铁。初中时,他试着用电烙铁在其中一只葫芦上刻了字,那只葫芦成了他形影不离的“玩伴”。
  今年33岁的王登伟是一名企业职工,葫芦烙画本是业余爱好。2019年,他在抖音上刷到葫芦烙画大师刘兴会的直播,便按照教程摸索学习。他每天晚上7点准时进群签到,一直学到9点,第二天准时交作业,这样的坚持,一持续就是两年。
  采访间隙,摊前已围了五六名顾客。说话间,夜市的灯全部亮起,流光溢彩中,葫芦上的烙画仿佛被注入了灵气,与这烟火夜市相映成趣,更添几分韵味。
“老味炸串”摊主张晓康
真材实料炸出好味道
□本报记者石少军 本报通讯员王艳萍 赵紫煊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暖风带着夏夜的微凉拂过街角。7月31日傍晚6时30分,乐陵一中北门路口的“老味炸串”摊前,聚拢的食客越来越多,没过多久就排起了长龙。不少人是奔着口碑而来,只为尝一口地道的乐陵“老味道”。
  “炸鸡排好喽!”“烤肠出锅啦!”“大家稍等,这一锅马上就好!”张晓康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珠,不断用夹子将刚炸好的串递给身旁的妻子陶鸿琦。陶鸿琦手脚麻利地撒上秘制调料,快速装盘后递到顾客手中,默契的配合里透着烟火气的忙碌。
  “摆摊3个月,销量一直在涨,回头客也越来越多。”28岁的张晓康曾是国企正式职工,妻子此前是全职主妇。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他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单靠一份工资难以支撑家用。思来想去,他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决定和妻子一起自主创业。
  夫妻俩尝试过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创作,今年初在刷抖音时,看到一对夫妻经营的炸串店火爆异常。想到炸串生意投资低、见效快,加上两人本就爱吃炸串,便立刻下定决心:“就干这个!”
  “刚开始心里真没底,我俩专门去潍坊、济宁参加了培训。”陶鸿琦笑言,创业初期的忐忑至今记得真切。
  起步时的难题不少。张晓康总掌握不好油温,温度低了,炸出来的茄子吸满了油,顾客尝了直摇头;最初用的小锅效率太低,食客常常要等上一个多小时,难免有怨言。后来换成大锅,出餐速度提了一倍,排队时间大大缩短,顾客的满意度也跟着上来了。
  “我们靠差异化打口碑,手工鸡排、脆皮茄排、鸡肉棒、炸煊饼这些特色品成了引流招牌,回头客越来越多。”张晓康说起经营故事,眼里闪着光,“有个顾客连续一周天天来,还有人特意从河北沧州赶过来吃。”最让他难忘的是6月的一天,马路对面小区的一位大哥买了10块钱的串,却转来66元。“我连忙说转多了,大哥摆摆手说‘你们不容易,从你身上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说完就走了。那天晚上总共卖了1960多元,借着这份温暖,我们第一次差点突破2000元大关。”
  如今,张晓康一边炸串,一边坚持直播。网名“马达”的他,记录摆摊日常的视频颇受欢迎,置顶那条的点击量已经超过307万次,成了摊儿上的“隐形招牌”。
  “除了做出差异化,用好材料是我们家炸串受欢迎的关键。”张晓康坦言,不少炸串摊为了省成本,会用反复加热的油,隔夜菜也留着继续卖。但他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卖不完的菜要么送人,要么扔掉;炸串只用金龙鱼、龙大这些品牌油。“材料扎实了,味道才站得住脚,这‘老味道’才能留得住人。”
本版摄影:崔昕 苏安矗 李金鑫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摆摊青年的百味人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关注】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