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冬季修剪忙 秋来果满枝
□本报记者于春芝本报通讯员孙梦琪

  寒冬腊月,北风凛冽。崔兴云麻利地扛起高枝剪,大步往枣林走去。以往农闲时节,枣农都待在家中,然而今冬,他一直在枣林里忙碌,干得热火朝天。
  今年64岁的崔兴云是朱集镇后朱村村民。村子位于枣林核心区,从小在枣林长大的他,是枣树管理的行家里手。剪除病虫害枝、过密枝,他做起来很麻利。在他身后,修剪后的枣树,枝条分布合理,层次更加分明。
  “我们通过剪枝,可以扩大枣树的通风透光性,有效控制树体高度,提高红枣产量和质量。”乐陵市朱集镇红枣产业办主任王世峰表示,去年,每棵枣树的产量达到了10公斤,一亩地40棵枣树就是400公斤,比前一年产量翻了一番。这让大家管理枣树的积极性更高了。
  产量翻番源于科学管理。2023年,朱集镇将合作社成员、部分枣农、村班子成员等,进行优化调整,重新组建了10家专业管护公司,对流转的核心区万亩枣林进行网格化管理,像崔兴云一样,有70余名枣农变身成为管护员。
  在枣树管理中,朱集镇坚持补弱点、提产量。对土质条件差的枣园,派遣技术人员,指导杀菌、调节酸碱度;为了增强树势,创新使用酵素有机肥+菌肥的施肥模式,为枣树提质增效、高产丰收打下基础。
  在崔兴云看来,红枣高产,不仅仅因为有管护员按照公司要求科学管理,更因为有现代化的设备助力。依托管护公司,枣树统一管理,前期修剪、环剥等环节需要人工,后期用上了无人机,开展施肥、喷药等现代化、智能化作业。
  “因为统一管理,小枣品质更好把控,个个甜度高、个头大,尽管每斤涨了3元,仍然供不应求。”王世峰介绍,枣博会期间,多家药企、食品企业纷纷与联合社签约,全镇红枣收入较上一年增长90%。
  发展红枣产业,改变的不仅是种植管理方式,销售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进村收枣、观光采摘,随着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朱集镇发展起了线上交易——直播带货。每到红枣成熟的季节,快递车辆直接进入枣林,枣农只需要把订单通过手机发给快递员,快递员打印订单后即可将新摘的小枣装箱发货,实现了“上午在树上,下午在路上,晚上在百姓桌上”。
  种得好卖得好,枣农的腰包渐渐鼓起来。如今,崔兴云家的11亩枣林流转后,他不仅能拿到租金,收成好有分红,还在枣林打工赚“工资”。
  “枣农的日子就像这树上结出的红枣,越来越红火。”看着一片片修剪完的枣树,崔兴云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全力做好冬季管护,相信2024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冬季修剪忙 秋来果满枝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新春走基层】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