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乐陵稳步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
特色产业促共富 全面振兴当标杆
□本报记者石少军本报通讯员苏安矗

直播搬进车间


德润健康食品公司


小枣喜获丰收


星光食品(国际)产业园一角


孔镇镇开展小麦机收。


  

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
  “咱们再加快点儿速度,好几辆拉货车都在外面等着呢!”12月12日,在花园镇周家村“共富大棚”里,乡创人才、村党支部书记刘延明正与村民抢收甜椒。该村大力发展大棚瓜果蔬菜种植,现有大棚72个,主要种植甜瓜、油桃、秋葵、辣椒、茄子、西红柿,解决周边100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今年以来,乐陵积极探索乡创共同体发展新模式,建成“共富大棚”“共富工坊”“共富车间”150余处,助推2.6万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50个村集体年均增收达20万元以上,群众年均增收3万余元。组建乡创共同体,正是乐陵加快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的一项重要尝试。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全国共评出100个,乐陵位列其中。乐陵市依托雄厚的农业基础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枣乡特色品牌优势,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聚力发展,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底子厚 产业基础优势明显
  “现在生活好了,吃喝不愁,在家门口打工,每月不仅能拿到5000多元工资,还能就近照顾家里。”杨安镇百味佳新村村民董玉国通过村里的劳务合作社,在当地一家调料加工厂找到一份满意工作。
  “我们探索成立农村劳务合作社,吸收辖区内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就业、集体增收及企业项目用工一举三得,今年帮助上百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百味佳新村党委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刘国垚说。
  “一个调味品产业,带动3万多人就业,在杨安镇,想打工挣钱不用出远门。”山东乐家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省调味食品协会副会长王加新说。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在乐陵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强看来,乐陵之所以今年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产业底子厚、发展后劲足、带动作用强是个加分项。
  刘强颇为自信地说:“作为金丝小枣原产地,乐陵拥有30万亩金丝小枣基地,已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拥有全国唯一的标准化示范区,年产红枣19.9万吨,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调味品香辛料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还要多,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格局,杨安镇成为中国调料第一城。我们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实基础产业、做活电商产业,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千帆竞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第一产业方面,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乐陵实现全过程机械化,高标准农田增加到97.55万亩,今年粮食总产量114.78万吨。
  乐陵还是传统的畜牧养殖大县,获得了“国家瘦肉型猪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肉牛养殖加工基地”“国家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国家秸秆养牛示范县”“生猪调出大县”“粮改饲示范县”等荣誉。渔业养殖面积850公顷。现有规模养殖场232家、养殖专业户727家,创建国家级示范场3个、省级示范场9个,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食品集团、希森三和集团等全国知名畜牧龙头企业先后在乐陵投资发展。
  市委书记王晓勇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视频答辩会现场答辩时指出,乐陵物华天宝,建成全球最大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乐陵还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优质小麦吨粮田百强县、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按照“试点先行、产业驱动、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思路,规划了53平方公里的南部生态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杨安镇入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特色强 龙头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12月13日,德润健康食品公司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以“枣益良人”“枣食枣润”“齐润”等为商标的系列红枣深加工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
  德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月起说,德润不仅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重点研发高附加值的金丝小枣深加工健康类产品,开发出夹心枣、枣脯、枣茶、枣蜜、枣酒、枣醋等八大系列20多种产品,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
  随后,记者来到星光食品(国际)产业园,投资5亿元的星光首创年产5万吨膳食纤维项目即将建设完成并交付使用,新项目主要建设生物高科技制造业基地、先进食品制造业基地、综合技术服务基地三大功能区。
  “星光的产业特色就是将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将制糖产业做成了全品类、全体系的内循环产业链和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持续循环的产业生态圈。”星光首创公司副总经理李宁说。
  乐陵市经济合作促进中心主任张超表示,食品产业是乐陵的优势主导产业,目前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80多家,逐步培育形成了以飞达、庞大为龙头的调味品和蔬菜加工出口,以汇源集团、德润健康、百枣纲目为龙头的小枣深加工,以星光糖业、鲁庆面粉等为龙头的粮食深加工,以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为龙头的马铃薯种薯繁育等五大产业集群。
  张超称,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上,乐陵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基地+企业”等经营模式,示范带动全市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建设星光食品(国际)产业园,投资13.6亿元的安井食品、12亿元的晓麦铺、6亿元的星光首创等重点项目先后落地投产。星光食品(国际)产业园立足乐陵丰富而独特的食品原辅料资源,依托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和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星光集团产业基础,真正实现以商招商、延链强链,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出辐射2.2亿人的“京津大厨房”。
  此外,乐陵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开展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鼓励食品加工企业产业内联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截至目前,乐陵市成功培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3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4家、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8家,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4个、省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3家,培植“三品一标”农产品76个。
  魄力足 跨域打造文化旅游经济带
  “咱乐陵越来越美了,尤其是马颊河沿岸,到处是美景,下雪后变得更美了。”12月16日,乐陵市民张晨陪家人到马颊河景观带游玩,雪后的河面及沿岸仿佛穿上了洁白的纱裙,在蓝天白云映衬下,银光闪烁,甚是好看。
  张晨一家游玩的地方,正是乐陵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而新打造的香邑水岸示范片区,沿岸种了数不尽的景观花草和中草药,增设不少适宜拍照打卡的景观点。
  “乐陵是德州唯一一个尝试跨行政区建设示范片区的县市,体现了乐陵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决心和魄力。”乐陵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强介绍,他们依托马颊河两岸景观带,联合杨安镇和铁营镇,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香邑水岸示范片区;联合云红街道和朱集镇,共同打造枣乡红韵示范片区。
  “要说这个片区的未来发展,还挺叫人期待。”望着银装素裹的马颊河花海廊道,周强说,香邑水岸示范片区区域面积约20.2平方公里,包括马颊河9公里花海廊道。这里围绕“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市民向往的绿色田园、群众增收的创业乐园”三大目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以马颊河景观带为轴心,以杨安镇、市中街道、铁营镇美丽乡村建设为示范点,打造集休闲观光、科技示范、产城融合、创业就业于一体的彩色田园体验区。
  沿着马颊河,从香邑水岸示范片区驱车向北20分钟,便来到朱集镇的千年枣林旅游区。“这里就属于枣乡红韵示范片区了。”周强说,枣乡红韵示范片区面积约15.6平方公里,片区主体位于城区北部千年枣林旅游区,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地带,北依漳卫新河,南临马颊河,跃马河、339国道并行横贯东西,旅游路贯穿南北,串点成线,连线成片。
  “云红和朱集当属乐陵的明星街道和乡镇,跨域打造示范片区,可发挥1+1>2的作用。”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科科长张书通接过话茬说,该示范片区红枣产业和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功创建,为推进片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示范片区域内有龙悦生态观光园、玫瑰缘观光区、中国金丝小枣博物馆、红枣市场、乐陵影视城、跃马河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带动文旅产业快步发展,此外,红枣资源丰富,产业链条较为完善,域内聚集了220家红枣专业合作社和100余家电商服务平台。
  对于未来发展思路,张书通接着说,云红街道大力提升旅游产业,打造“农业观光、文化享受、休闲娱乐、趣味漂流”特色旅游经济圈,通过构建田园综合体,全力打造旅游经济带,与庆云旅游做好对接,不断提升街道形象,打造具有枣乡特色的乐陵东大门。朱集镇按照“乡土文化+民俗旅游”的思路,充分挖掘本地民俗文化产业,以生态枣林为基础,以前周、后周、王双志3个村为核心,打磨“枣乡人家”项目,打造集红枣文化、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建设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对乐陵有哪些好处?周强表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创建,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枣产业提档升级,通过申报国家区域公用品牌,乐陵枣乡品牌竞争力及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康养旅游、观光采摘等新兴产业,大大提高产业园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现代化经营,促进产业园综合品质提升,延长农业全产业链条,挖掘新兴业态,助推经济增长,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示范县建成后,主导产业年产值将达到46.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余个,间接带动5000农户投入枣产业发展,年收入增加约3亿元。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特色产业促共富 全面振兴当标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