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为全省典型案例
智慧监测 源头管控防治污染

乐陵生态优美,风光旖旎


  记者石少军通讯员苏安矗焦群超
  “去年,我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93天,优良天数比例及增幅均列德州市第一位。今年以来,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等多项重点指标继续位居德州市第一位。”7月28日至29日,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工作会议召开,乐陵成为现场观摩点,乐陵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峰作全省典型发言时说,“当前,我们正加快实施总投资30.3亿元的国家级EOD试点项目,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奋力谱写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抓好顶层设计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支撑,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耳目和基石。近年来,乐陵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为支撑,以加强监测队伍和阵地建设为基础,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德州各县市区率先实现生态环保委实体化运行,统筹推进协同监测、智慧监管、科学治污、降碳扩绿“四力齐升”工程,乐陵先后获评国家级和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先进县”、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县、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
  乐陵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制定《乐陵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工作方案》,从监控中心选址建设、实验设备、器械配备、专业人才培养、应急监测能力提升等方面,明确了具体内容、建设标准、完成时限,建立日常管理、学习培训、督导考核等工作制度,确保工作推进科学化、精准化。
  德州市生态环境局乐陵分局局长张栋介绍,分局制定了《环境监测人员行为准则》《防范和惩治弄虚作假行为管理制度》等14项规章制度,对各项实验任务建立“AB岗”制度,对重点任务实行比对分析。建立监测人员量化积分评比制度,对监测任务下达、采样、运输、交接、贮存、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报告出具8个环节进行量化打分,每半年进行一次集中评比,评比结果作为评先树优重要依据。建立“质量监督员”制度,实行专职负责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可溯性和公正性。
  搭建智慧平台
  “我们高标准建设智慧高效的环境监测设施,提升污染防治精准溯源能力。”张栋说,我市累计投入2600万元,建成环境监控中心1100平方米,配备标准化实验室16个、监测设备82台(套),国家生态环境监测“三五”人才等人员20名,具备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生物、噪声4个领域86个参数以及生活饮用水和室内空气27个参数的CMA资质,实现环境空气、地表水、重点污染源监测全覆盖,对外委托监测业务量减少62.5%。
  平台建设是智能监测系统得以运转的先决条件。
  我市投入3000万元,建立污染源在线监测、河流断面管理、秸秆禁烧高空瞭望、电力及视频监控“四位一体”智慧监管平台,突破问题难预见、处置难追溯等瓶颈,及时推送预警信息1.3万条,企业环境违法案件下降50%。建立省级化工园区一体化平台,设置环保、应急、能源等智慧模块,实时监测园区和企业环境,推动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年废水排放、危险废物分别减少1.3万吨、5858吨。
  构建监测体系
  “乐陵构建‘五四三’监测体系,筑强环境监测坚实保障,汇聚统筹协同、全域共管的强大合力。”乐陵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副主任李娜说。
  成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专班,抽调200名精干力量,设立20个巡查执法组,实行巡查、交办、核查、约谈、督察“五步闭环”机制,确保发现问题整改到位。实行环境监测量化评比、全过程质量控制、监测数据共享、应急监测“平战转换”等四项机制,定期开展技能比武考核活动,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组织1090名环保员开展环境监测业务培训,建立“职能部门—镇街—村居”三级网格监测体系,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采样、及时处置,累计落实问题整改300余个。
  李娜介绍,我市充分用好监测结果,赋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精准监测分析环境质量,全面掌握环境状况,创新“三水共治”模式,更好落实“四水四定”要求。连通水系,用好水源,实施清淤疏浚600公里,增加河道蓄水量800万方,新改建泵站涵闸110座,“三河、五干、五十条沟”全域畅通,调剂水源能力大幅提升;大力治污,增加水源,全面完成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处理水质达到四类水标准,可用于企业回用、湿地补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打造生态,涵养水源,藏水于地,藏水于景,在用水淡季及时通过泵站涵闸引蓄末端黄河水,增加储备水源,累计建设水景公园、湿地公园等19处,水源涵养能力有效提升。
  “乐陵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和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环境监测能力持续提升,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乐陵力量。”王峰说。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智慧监测 源头管控防治污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时政】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