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乐陵地名中的\"堡\"

明清时期乐陵急递驿传路线图




▲清咸丰版《武定府志》载阳信至乐陵急递铺


▶清咸丰版《武定府志》载乐陵急递铺


  张帅
  在乐陵,我们一定听说过寨头堡、茨头堡这两个地名,虽然有时候会让一些人“傻傻分不清”,但这并不妨碍它们的名气。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在乐陵境内其实还能找到三个带“堡”字的村名,即胡家街道的十里堡村、铁营镇的东堡村与西堡村。
  想必生活在乐陵的朋友和我一样,对这些地名的发音充满了疑惑:一般情况下,“堡”明明读“bǎo”,如城堡、堡垒、碉堡等,为何当地人偏偏读“pù”呢?好奇之下,不禁又牵扯出一个问题:乐陵境内这些带“堡”字的村子,到底有何独特的说法和来历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过去官府沿马颊河“金堤”(固若金汤的堤坝)有序设堡之故,但这种说法模棱两可,令人生疑,因为这些带“堡”的村并不布局在马颊河沿岸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终于弄清了乐陵境内这些“堡”的由来以及为何读“pù”的原因。
  原来,除茨头堡村外,乐陵这些“堡”都与明清时期的驿传制度有关,“堡”的原字实为“铺”,而这里的“铺”指的是在我国古代驿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急递铺。
  据清代《乐陵县志》记载,明清时期乐陵共设有六所急递铺:
  急递总铺,在东关街北,后改县署前西街北;
  務儿头铺,在城南十里大桥北;
  寨头铺,在城南二十里大桥南;
  马逯店铺,在城东南三十里桑家庄西;
  石桥铺,在城北十里;
  青杨铺,在城北二十里。
  以上六铺,通过其距城远近、方位与地名信息等,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急递总铺位置大概在今乐陵文庙东邻,務儿头铺在市中街道大桥村北、马颊河北岸,寨头铺自然是在寨头堡乡寨头堡村,马逯店铺在铁营镇东堡村与西堡村附近,石桥铺在胡家街道十里堡村东,青杨铺则介于西段乡东赵村与西赵村之间。
  二
  驿传制度,也称邮驿制度,始于商周,经秦汉唐宋元等朝代迅速发展,至明清两代逐渐成熟完备,特指古代官府为了传递文书、邮运物资而设立的组织制度。我们在古装剧里经常看到快马扬鞭的驿兵手拿卷筒,口呼“八百里加急”的情景,这一幕正是驿传制度的反映。我国古代驿传系统高度发达,因其“置邮传命”、上通下达的特殊地位,深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急递铺,作为古代公文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始设于宋代,元代时在全国大力推广,至明代成为仅次于驿站的文书投递机构,清代则大体沿袭明制。一直到清末民初,随着近代邮政、电报的兴起和应用,公文驿传制度逐渐被淘汰,急递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据清顺治版《乐陵县志》记载,乐陵境内的六所急递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置。另据清乾隆版《乐陵县志》记载,铺舍曾因年久失修有所荒废,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间,时任知县王登庸曾予以重修。又据清咸丰版《武定府志》记载,除了急递总铺,乐陵其他五所急递铺又分为南路、东南路、北路三路:
  南路,包括務儿头铺、寨头铺,通商河县、省府济南;
  东南路,包括马逯店铺,通武定府惠民县;
  北路,包括石桥铺、青杨铺,通直隶盐山县、沧州。
  有清一代,乐陵急递铺设有铺司、铺兵共十一名,他们辛辛苦苦,工资较低,“工食银五十八两二钱八分”,好在只负责境内或邻县的公文互递。据有关资料显示,与我们想象中的以马为代步工具的铺兵形象不同的是,明清两代的铺兵多为步行,大都出自附近村落,他们年轻力壮,擅长奔跑,身系皮革腰带,上系铃铛,手执缨枪棍棒以作防身之用。
  按《明会典》记载,急递铺每十里一设,基本满足了县与县、县与府之间的公文传递。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在一个“急”字,铺兵们风风火火、随时待命,但遇公文至铺,不论件数多少,不论刮风下雨,必须随即递送,“无分昼夜,鸣铃走递”,稍有差池就会面临严苛的问罪。
  由于急递铺大都分布在一县的交通要冲地段,同时各铺舍除了传递公文外,还兼有旅店住宿、哨所警报等功能,如此,时间一久,往往能促进附近村落的商贸活动,吸引人口前来聚集、落户,乃至形成集场等人文胜地,进而使村落规模扩大,影响力渐增。如寨头铺所傍村落演变为寨头堡后,并设集建乡,绝非偶然,而青杨铺、马逯店铺二铺所傍村落,能够由一村而各自析出两村(东赵村与西赵村、东堡村与西堡村),这背后一定有急递铺的推波助澜。
  这里,我们了解到乐陵这些“堡”源于急递铺还不算完事,很有必要追究一下“铺”与“堡”究竟是如何被张冠李戴的。今天,我们查“堡”这个字的读音,有“bǎo”“bǔ”“pù”三种,但字义大致相同,只是具体用法不一。很明显,“堡”在造字上属于后期的会意字,从土从保,大意是用土石筑成的建筑物或小城,所以具有御敌保民的军事作用。因此,“bǎo”应该是其本音,取“保护”“堡垒”之意,“bǔ”猜测可能是一种方言音变,而“pù”可能是“bǔ”的进一步音变。
  那么,在地名上,“堡”又是如何取代“铺”的呢?我们不妨大胆推测,对于明清时期的乐陵而言,因急递铺所傍村落规模较大、地处要道、情报通达等优势,所以一旦遇到战乱、匪兵侵扰、社会动荡等特殊情况时,这些村落的军事防御价值就一下子凸显出来了,比如在四周建起土制围墙等设施。如此一来,这些分布在急递铺附近的村落在功能、形制上几乎与堡垒无异了,当地人进而将“铺”与“堡”并称,时间一长,加上方言发音、将错就错、追随流俗(名从主人、名从惯例),以及“堡”在字形上比“铺”显得更大气,更像个地名的样子,更能唤起当地人的自豪感、认同感,最后两者混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堡”取代“铺”,大概发生于清末至民国期间。证据是,清乾隆版《乐陵县志》,内文中对茨头堡的书写是“茨头铺”三字,但舆地图中却是“茨头堡”,足见混淆之苗头已出现。到了清宣统版《乐陵县志》,内文仍按“茨头铺”记,所以极有可能是民国期间才彻底改易过来的。
  三
  好了,解决了“堡”与“铺”的混同问题,我们再分别简单追溯一下乐陵这六所急递铺铺名的来历与流传之事:
  急递总铺,地处乐陵县城之内,紧邻县衙,“瓦房三间,门楼一座”,统辖其他五铺,故至清末一经裁革,加之历代改造建设,已了无痕迹,因此其名也就无所附载了,随之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務儿头铺、寨头铺(包括茨头堡)都有一个“头”字,不免让人好奇,这其实与我们所说的“村头”“桥头”“前头”“后头”等词里的“头”是一个意思,表示处所方位,也起到语气助词的作用。
  務儿头铺中的“務”,现写作“务”,有官署名、集市、店铺及从事紧要工作等多个意思,这与其作为急递铺的职能、位置(马颊河堤岸、桥头)等信息都可以对应起来,可惜的是这一地名已湮没无闻,只留了大桥村这样一个带有明显标志性的通俗村名。
  石桥铺所傍村落演变为十里堡村,是因距城十里得名,简洁明了,自带路程标量,这没什么可多解释的,顶多是当时附近有座标志性石桥罢了。
  青杨铺所傍村落,原名叫青杨树赵家或青杨堡(铺)赵家,后因人丁兴旺等原因一分为二,并按方位命名为东赵村、西赵村。
  马逯店铺所傍村落,即铁营镇东堡村与西堡村,最早可查的文字记载出自北宋地理志《元丰九域志》,当时乐陵境内设有七个市镇,“归化、屯庄、马逮(通‘逯’)、郭桥、杨攀口、东西保安七镇”,由此可知,北宋时这里曾为市镇,商贸繁荣。又据当地人介绍,明永乐年间孙氏祖先孙柏龄由青州府寿光县孙家道口迁此定居,因靠近马逯店铺,故取名为孙家堡(铺),后分化为东堡村、西堡村。
  除了以上六铺被明确记载于清代《乐陵县志》外,茨头堡村没有设置急递铺的史料记载,但有一则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周代时,这里曾有一条沙河,先民在此打鱼晾网,原叫晾鱼堡,并且是境内第一堡,因使用芦苇、茅草等物搭建而成,故从战国后改名茨头堡。但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因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地名不可能“存活”这么久,根据地缘相近的地名命名规律,猜测极有可能是宋、辽、金、元等某一时期曾在此设置过急递铺,后由“茨头铺”而易名茨头堡。
  如果我们按照明清时期,急递铺“十里一设”的标准,将乐陵这六所急递铺的点位绘制到地图上,可得到一张明清乐陵驿传路线图,大致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以乐陵县城为中心,向南北两端辐射出去,通往直隶沧州、山东武定府(今惠民县)以及省府济南等地,这正是几百年前铺兵所奔走的轨迹。
  放眼望去,整条线路在境内是偏东的,为什么呢?这自然与明清时期的乐陵行政隶属和对外联系通道有关,也正是受到来自南、北、东三个方向的力量的影响,加之军事、地形等方面的考虑,才最终造就了明初乐陵将县城从咸平城(今郑店镇旧乐陵村)搬到了富平镇(今乐陵城区),也奠定了600年以来的乐陵空间格局,所以,千万不要低估了这条驿传线路。
  让我们记住这条悠悠的驿传老路吧,再听一听铺兵奔驰急行时发出的铃响,当我们再行走在这条大道上时,也必将是一番不同寻常的感受。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乐陵地名中的\"堡\"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