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朱集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双美”创建
出门见美景 美德入心间

学员在创作农民画


农民书画院内文创作品种类丰富


村民欣赏墙绘作品


  文/图记者于春芝 通讯员孙梦琪刘蔷薇
  “这些画真漂亮!”最近,朱集镇王双志村村民高秀云出门,总忍不住往墙上多看几眼,墙上有枣林、河流、农家等自然风貌,也有纳鞋底、打夯、春耕等朱集乡土人情、村规民约、诗歌谚语,还有“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
  “从村东头到村西头,这条街变成了‘文化长廊’。”谈起墙上的画,村民无不称赞。
  今年70岁的卢万华是绘画者之一,他也是枣乡农民画室学员。5月以来,他和其他学员在王双志、前周、后周等村墙面绘制农民画107幅,主要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乡村振兴”等主题精心构思,融入枣乡生活、农旅研学等当地特色元素,着力打造乡村文化长廊,让乡村阵地美起来、农民品牌亮起来、枣林元素秀起来。
  “这些墙绘让村子更清爽、更有内涵,同时也营造了更加文明和谐的乡风。”王双志村村民吴凤荣这样说。
  朱集镇以“美德、美景”为抓手,在美德健康融入百姓生活上作出示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双美”创建,实现人在景中、德入心中的文明幸福新图景。
  来到朱集镇绕不开的景点就是千年枣林,这里推行枣林间作模式,通过在枣树下大面积种植油菜,每到春季春暖花开,整片油菜花盛开,金黄色染尽田野,汇成金色的海洋,成了市民寻觅芳踪的网红“打卡地”。
  “出门见绿植,出村入游园,是朱集镇文旅特色小镇建设推向深入的一个目标。”朱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彦霞说,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建设标准,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标本兼治,先后清理垃圾堆(带)300处、坑塘30个、残垣断壁165处,整治乱搭乱建26处、空心院落16个,实现了107个自然村道路硬化、绿化,朱集镇人居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16日,乐陵首家露营基地——“嗨客”露营在百枣园正式营业,吸引了众多以家庭为主的自驾团队,搭帐篷、做游戏、观繁星、看电影……丰富多样的露天活动给人们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不仅如此,枣博园的千年古树、王双志村的母子树景观、望海亭、冀鲁边湿地公园、前周村的福寿广场、百枣园的百种枣树、结义园的枣王树……这些景观、古树都得到很好的保护,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天然去雕饰、雕饰近天然。”如今的朱集镇,俨然一个“不要门票的大景区”,已形成村中有林、林中有园,人绕林行、林园辉映的美丽景色。
  “以前,环境存在脏乱差问题,现在,生活在景区般的村庄里,群众脸上笑了、心里乐了,从外到内都美起来了,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如今,很多朱集镇的基层干部感慨,建设特色小镇除了环境提升改善,带来更大的转变要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朱集镇坚持“外在美”与“内涵美”并重,在提升乡村功能、彰显乡村韵味的同时,注重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文明素养,让特色小镇既有美丽之形、又有文化之魂。
  “闲了可以坐在广场上聊聊天,在公园里赏赏景、散散步,还可以在枣乡书画院里画画农民画,到小镇老年大学里学学文艺课,有趣的事情可真多啊……”在王双志村的枣乡书画院,小王村农民画爱好者王保树一边学习农民画,一边感叹。
  枣博物馆、乡村展览馆、农民书画院、镇老年大学……一间间利用闲置房屋建成的“文化馆”,让农村千百年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各类文化绵延传承、滋养人心。
  “通过在农村广泛开展‘枣林自然课堂’‘朱集之声’‘老枣树下讲故事’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孝亲睦邻,推动新时代文明新风尚在枣林大地蔚然成风。”朱集镇人大主席吴霞说。
  截至目前,朱集镇开展农民画、泥塑、剪纸、广场舞等文化活动136期,覆盖群众1.8万人(次)。朱集还把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起来,在107个自然村普遍组建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各种群众性自治组织,建立村规民约,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我们将始终坚持内外兼修、软硬并举,以形促神、以神塑形,让特色小镇之形长久发光、让特色小镇之神融入血脉,实现了生态美、生产美、乡风美的有机统一。”朱集镇党委书记孙玉贵说。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出门见美景 美德入心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