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家的缝纫机

  张桂红
  我家有一台老旧的缝纫机,每次看见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我的母亲和那个年代。
  俗话说:“麦子黄梢,饿得蹬脚。”1959年的初夏,那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季节。迫于糊口,母亲带着我4岁的姐姐和未满周岁的哥哥,逃荒到天津我姥姥家。
  姥爷在沉默了几天后,对我母亲说:“看见西邻居家的缝纫机了没?你去学几天,学会了我给你出一部分钱买一台,这是条生财之道。”
  于是,母亲学会了裁、剪、缝纫的手艺。母亲带着姥爷给的钱回到家,连下蛋的老母鸡都卖了还是没凑齐,又借了大娘家的钱才算刚够。
  当时是计划经济,缝纫机不是随便可以买得到的。听说邻居保庆叔的哥哥保山叔在天津混得不错,母亲就去求了保庆叔一起去天津买缝纫机。
  那个年代交通不方便,母亲背着未满周岁的哥哥和保庆叔步行30多里路,来到乐陵县城坐汽车到沧州,转乘火车才到天津。下火车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颠簸了一天的母亲想给保庆叔买点吃的,叔说还不知道这钱买缝纫机是不是富余呢,咱们大人坚持一下吧,只给饿哭了的哥哥买了一个包子吃。
  天津的小胡同迷宫似的,他们按信封上的地址,费尽周折找到小官大街张家胡同保山叔的家时都到后半夜了。次日,保山叔人托人、脸托脸,终于买到了一台牡丹牌缝纫机。
  可是,运输又成了问题。乘火车汽车还好说,看管好了就可以了。可那三十多里步行路就太难了,缝纫机的头重,由叔叔背着;母亲抱着我哥哥背着缝纫机架子。母亲背得重,使劲就大,抱我哥哥的劲儿同样大,挤得我哥哥直哭。母亲既身累又心疼。
  正在为难之际,后边来了一辆赶集的小驴车,车把式正是邻村的,赶紧连人带缝纫机都让上了车,送回家里。
  自从买了缝纫机,每逢四九赶集日,母亲大清早就拿根用布条拧成的绳子占地方出摊儿,收活儿、给人加工鞋帮子。做斜格样子的每双一毛钱,做云子样子的每双一毛五,只缝鞋口每双才五分钱。有拿布料来加工衣服的,母亲就量一下尺寸,在布料的反面用画粉记下来,回家裁缝。
  母亲手巧,做工精细,总收很多活儿做,增加了家庭收入。尤其是1967年春天,多亏了这台缝纫机陪伴才渡过难关。后来,乡里成立了缝纫组,招收母亲做了工人,不但发工资还管饭吃。那个年代吃食相当困难,母亲每天分到的馒头舍不得吃,拿回家给我们姐弟几个分着吃,自己吃地瓜面的菜饼子。
  1970年,母亲又参加了生产大队组织的缝纫组,既发工资又记全勤工分。这样,不但平时打煤油买火柴时有零用钱,到年底我们家分的粮食也会多一些。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我们家开始做经营布匹的买卖。这台缝纫机又派上了大用场,用于做成衣、缝被罩等。
  这时,我非常喜欢缝纫,常央求母亲教授缝纫技术,母亲却言辞激烈:“现在吃上饱饭了,可别再受这份累了!”
  现在,衣服、鞋子、被子,甚至是鞋垫儿,一切都是产业化经营了。我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台缝纫机也成了过去式。
  可是,母亲伏案缝纫的样子我忘不了;买缝纫机时的难劲儿我忘不了;缝纫机的贡献我忘不了;母亲和缝纫机共同经历的那个年代我更忘不了!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家的缝纫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