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优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充实农技推广员队伍,大力培育示范主体——
产业振兴 有“技”可寻

农技推广人员为群众讲解枣树管理技术


  

□本报记者于斌本报通讯员郝坤
  “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实践,是提高粮食产能、应对粮食生产压力的必然要求,对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9月25日,我市组织收听收看德州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动员大会后,市委书记樊廷雷如是说。
  “打造‘吨半粮’示范县,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基层农技推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妍说。从2010年开始,我市通过连续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不断充实农技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推广网络化格局逐步完善。今年,我市夏粮种植面积达86.8万亩,同比增长0.46%;总产40.9万吨,同比增长0.98%;单产每亩达471.3公斤,同比增长0.51%,实现“三增”。
  农技推广究竟如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从而实现产业振兴,我市又作了哪些探索?记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解决人的问题 让新农技在基层落地生根
  作为乐陵为数不多的农技推广研究员,年近50岁的段梅堂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1997年,段梅堂从莱阳农学院毕业,主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他放弃了城市优厚生活,回到家乡一心搞农业试验;几十年如一日忙碌在田间,为了能专注于农技研究和推广,毅然辞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职务,农忙时在乡镇的试验田一待就是40多天……“将先进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是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技推广首要解决的是怎么推、谁来推的问题。”段梅堂说。
  在黄夹镇,段梅堂有一块试验田,“这块试验田就是我的办公室。”他说,刚毕业时,乐陵的农业生产技术很落后,品种改良几乎为零,种植模式也是一家一户,形不成合力,更不要提市场竞争力了。
  为了将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更多农民的田地里,段梅堂几乎一年四季都在这块试验田“泡”着,“翻地、播种、浇地、施肥,事必躬亲。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时间,试验田里小麦从每亩400公斤提升到500公斤,高兴得他几夜没合眼。
  技术有了,谁来推广呢?“那时人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意识不强,再加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重视不够,一些好的农业技术研发难,推广更难。”段梅堂说。当时,乡镇虽设立了农业部门,但由于人员变动快,专业知识不足,培训跟不上,导致为群众服务能力和意识不强,工作人员成了农技服务的“假把式”。
  改变在2010年出现。当年,乐陵市实施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从健全机制和完善组织架构入手,打造了1个农技推广中心和覆盖17个镇街的农技推广区域站,建成业务指导上以农技推广中心为核心、农技推广区域站为支点的框架结构。
  落实农村振兴战略,农村农业要优先发展,科技推广至关重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好产品、好技术,更需要好的农技服务。构建完善的农技服务体系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合,既需要农技推广的国家队,更需要最基层、最接地气的农技专家。”李妍说。为此,市人民政府、各乡镇人民政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和市农业农村局及各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实施改革的文件,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设置市、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10个,均为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116人,其中市农技推广中心编制46人,农技推广区域站9个编制70人,一线农技人员105人、占90%。“如今在乡镇,拥有了固定的农技推广员,队伍的不断壮大为该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段梅堂说。
  对于农技推广员的管理,我市建立农技推广责任、人员聘用、考评、培训等相关制度,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人员聘用制度,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实行农技人员包片驻点服务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实行农民、农业农村局、推广机构三方共同考核,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评制度。同时聘请省内专家对广大农技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了培训制度,建立了以国家公益型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科技教育部门积极参与、涉农企业及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
  此外,我市实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农技人员分级分类培训机制,立足需求选准培训对象、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方式。按照省级文件要求,组织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参加省级脱产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使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成为指导服务的行家里手,确保三成以上在编农技人员参加德州市举办的脱产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弥补能力短板和经验盲区,提升实操水平和专业技能。
培育示范主体 深耕农民身边的试验田
  农技推广怎样提质增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农民们看得见、摸得着。
  9月20日,在段梅堂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郑店镇樊屯村。村党支部书记樊学彬早早地就在村口等候。“这几天玉米正在收获,虽然今年雨水较多,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整体来说问题不大。”樊学彬说。
  2014年,樊学彬以党支部名义创办了乐陵市瑞泽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从起初的几个社员,发展到如今全村入社、拥有1700多亩的大型合作社。“我们是纯农业村,种地是群众的主业,但对怎么种好地、用什么种子、施什么肥、怎么管理都是凭经验。”樊学彬坦言,现代化农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这也正是他领创办合作社的初衷。
  乘着政策的东风,樊学彬积极与市农业农村局对接,成为我市“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就是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主要是针对普通农户、种粮大户以及农业合作社每年进行遴选,推广农业方面的新技术及良种,将试验田搬到村民身边,从而带动更多农户运用新技术。”段梅堂说。
  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我市支持农业科技服务公司、专业服务组织、科技服务能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社会化服务力量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目前,已遴选260户示范作用好、辐射带动强、帮扶意愿较高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粮大户等作为种植业科技示范主体;遴选40个能力较强、乐于助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植大户、农机大户等作为农机化科技示范主体;遴选27家能力较强、乐于助人的畜牧经营主体带头人、养殖大户等作为畜牧业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为进一步发挥示范主体的带动作用,我市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档案,农技人员制定分户指导方案,通过指导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为示范主体推广技术,提高示范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
  同样是科技示范主体,郑店镇张北台东村种植合作社则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我们与申安丰泰等央企合作,流转1000余亩土地,进行优良麦种繁育,收益比单纯种地提高不少。”张北台东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河说。
  与樊屯村一样,张北台东村也是纯农业村,且位于乐陵边界,一直没有合适的产业,刘良河担任书记后,决定还是在土地上做文章。2013年,他召集村里党员进行商议,最终决定由村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先期有5户村民加入。“做农业不能冒进,但也不能太保守。”刘良河说。他了解到一些农业央企需要大块试验田来繁育新品种,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行对接,没想到还真成了。“我们出土地,党支部进行管护,技术由企业以及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提供,每斤麦种收购价比普通小麦多0.15元。如今全村260户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刘良河说。
  近几年,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在乐陵发展势头良好,村民争相加入,对于农技应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前没觉得技术这么重要,还是守着老思想闷头种地,自从市里和乡镇管农业的同志来给我指导后,这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不学习真不行啊。”杨安镇崔刘社区种粮大户李伟光说。
优质项目做支撑 打造乡村振兴“乐陵样板”
  “将好技术推广到基层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优质农业项目和集群,放大示范引领作用。”李妍说。
  近年来,我市综合考虑本地农业优势,整合各方资源,科学布局、统筹规划,以发展绿色、精准、智慧、循环等现代农业为目标,与全国高校院所开展对接合作,聘请专家进村入户,打造了一批质量效益高、竞争力突出、科技利用率高的农业示范项目,撬动农村产业振兴。
  依托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打造,我市建设了900亩杨安镇王屯辣椒种植示范园区,探索实现了“二产”促“一产”带“三产”的融合发展道路。
  “种辣椒是个技术活,为此,市农业农村局为我们请来了专家指导,如今我们村的村民都成了种辣椒的能手。”王屯村党支部书记刘子远说。2020年,市农业农村局聘请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博士、研究员王淑芬和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博士、副研究员张自坤组成的专家团队做技术顾问,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经过努力,王屯村年集体收入增加了12万元,项目区内预计年产辣椒300余吨,按平均收购价每公斤12元,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与高校院所专家合作,成为农业技术提升与推广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王木腿村位于孔镇镇政府北8公里处,现有254户856人,耕地面积1721余亩。该村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在家耕种土地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村内耕地撂荒日趋严重。
  2018年11月,孔镇镇与王木腿村党支部组织部分群众代表赴高唐、蒙阴两地参观葡萄、苹果、桃种植基地。这些基地的种植模式和技艺,让一些有经验的群众连道“靠谱”!回到村后,支持开发果树基地的群众占了一大半。当年,该村党支部创办的果树种植合作社成立。农户以土地做股份入股园区,化零为整,统一经营。
  截至目前,王木腿村共有178户入股,占总户数的70%,以资金入股的户中10万元的户有11户。今年桃和苹果亩产收益能达到3000元,明年达到丰产期后收益将实现再翻番。
  有了土地支持,技术和人才引进也要跟上,合作社引进以色列“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技术作为项目的设备保障,聘请省果树研究所3个果树专家和1个植保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对园区全天候进行技术指导。“园区内地附地膜代替除草剂的使用,林果间距3米,起垄种植,中间种植黑豌豆,秋天耕到地里,为土壤补充有机肥,形成种植的闭环模式。”省果树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李林光说。
  此外,我市还投入资金400万元,打造全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示范应用优良品种,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重点围绕攻关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建设,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并与山东省农科院小麦首席专家王法宏合作,实现项目区小麦生产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拉长小麦产业链。
  “近年来,国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重要部署,对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技推广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李妍说,高质量农业产业项目的建设为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户搭建了技术指导的桥梁,探索了农资企业、农技专家、种植户合作的新模式,打通了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产业振兴 有“技”可寻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