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了北海银行,通过发行“北海币”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货币市场,“北海币”后来成为整个山东根据地的主币。
1938年4月,为了保障军政供给,稳定市场流通秩序,扭转混乱的金融局面,抵制日伪货币,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和掖县抗日民主政府筹建了自己的银行。因掖县地处胶东西北部,北临渤海,故将银行取名为“北海银行”。8月初,北海银行首次发行了带有“掖县”地名而没有年份的纸币,百姓称为“北海票”。8月15日后发行的北海币不再加盖“掖县”地名,在蓬莱、黄县、掖县三县及周边邻县流通。
1941年下半年,边区党委决定,由边区财政委员会副书记张耀曾负责筹建冀鲁边区北海银行。6月,冀鲁边区北海银行在乐陵县大桑树村一带成立,张耀曾任行长,下设材料、鉴定、总务、印刷、会计、通讯运输等股,并在大桑树村东四里的霍寨村建立印钞厂。霍寨村南有一条东西起伏绵延十几公里的沙丘土岭,大的高约三四十米,岭上树木茂密,荆棘丛生,平时少有人踪。边区分行便在这里的隐秘处挖了地洞,用木头撑顶,成了印钞车间。暗哨藏在岭上最高处的树上放哨,周围十几公里地面上的情况尽收眼底。
张耀曾带领一专署粮秣科和乐陵县建设科的四名干部及一名印刷工人,借用乐陵县委印小报和一专署粮秣科印粮票的两台石印机,开始印制加盖“冀鲁边”字样的北海币。从此,北海币在冀鲁边区全面流通。
1942年,日军加强了对冀鲁边区的控制,频繁进行残酷“扫荡”,边区印钞厂的处境非常险恶。6月,印钞厂从霍寨转移到海兴的献庄,设在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院子里。
这个院子的主人叫赵中伦,是八路军抗日堡垒户。院里西南角有个厕所,厕所的墙角处堆着土灰,墙西是邻家羊栏。赵中伦除种地还经营羊毛生意,他的南屋住着七八个外乡人,对当地人称是和他一同做生意的伙计。
扫去厕所墙角地上的土灰,就会发现一块木板地面,掀开木板便露出一个洞口,往里走是一个长五米、宽四米、高两米的地下室,柱子上吊着泡子灯,灯下摆放着三台石印机,靠一面墙放着条桌,这就是刚搭建的印刷北海币的车间。
印钞车间上面是邻家的羊栏,羊群的叫声、走动声正好掩盖了印刷声。那几个外乡人就是印刷北海币的工作人员。
赵中伦每天背着粪筐庄里庄外转,发现敌情就赶紧回来拉一下通往地下室的铜铃,工作人员听到后就立刻停止工作。
1943年4月,为躲避日军“扫荡”,边区印钞厂又转移至马厂、小山一带。
1943年秋,冀鲁边分行与清河分行在垦利县合并成立渤海分行,冀鲁边印钞厂同时并入清河印钞厂,成立渤海印钞厂,印制发行加盖“渤海”字样的北海币。
冀鲁边分行在其运作的几年里,共发行14个面额的纸币,分别为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伍元、拾元、贰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贰佰元、伍佰元、壹仟元、贰仟元。(摘自 《乐陵抗战那些年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