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城南五里有个小王村,村子不大,只有几百口人。早年间,人们都习惯性地称这个村为“半截皋”。根据历史记载考证,不是这个“皋”字,应该是“阁”,正确的叫法是“半截阁”。那么,为什么小王村被称作半截阁呢?
早在古代,乐陵这一带是退海地,村子稀疏,多荒草野地,少见炊烟。那时候村子里有户姓张的人家,户主叫张天义,他四姨家在南方,相距有三千多里。
有一年张天义去四姨家,在四姨家村边看见有一户人家在用高粱烧酒,门口还挂着一个酒坊的幌子。到四姨家后张天义就说:“姨,你给我帮忙办个事行不? ”四姨问道:“办啥事啊? ”他说:“你村有个酒坊,我想跟人家学个手艺,回家做个烧酒的生意,因为咱北方人不怎么会烧酒,这生意准行。 ”四姨就说:“这事啊,好办。酒坊掌柜是你姨夫的干兄弟,咱家就有那酒坊的酒,你尝尝。 ”从那以后,张天义就学会了烧酒。
张天义回来后按照学到的技术开始烧酒,烧出来的酒还真不错,香浓味醇。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村的人都来打酒,生意越做越大。眼见着手里有了钱,张天义又开始打起了种高粱的主意,于是在村北开出一大片荒地,自产自用节约成本。高粱熟了需要看管,张天义又盘算着干脆在地边上盖座上两间下两间的小楼,把酒坊也搬过去,顺带着看护高粱地。
这盖楼既需要雇瓦工,也需要雇木工,这瓦工在村子里能雇到,但是木工却不好找。张天义正为这事发愁的时候,碰巧在村头遇见一个过路的木匠,是个浓眉大眼的高个子年轻人,背着木箱,提着锯。张天义上前搭讪了几句,听说小木匠正在找活儿做,便把他领到家里来了。张天义跟小木匠说:“我想盖座两层小楼,看庄稼用,不知道师傅会不会盖? ”没想到小木匠拍着胸脯说:“别说盖两层,就是三层、四层我也会。 ”双方很快谈妥了工钱,张天义要求小木匠第二天插手干活。
其实张天义不知道,小木匠只是个学徒工,因为觉得手艺学好了,便耐不住性子与师父闹翻了脸,师父也嫌他好高骛远、不实在,不愿再教这个徒弟,小木匠就自己跑出来揽活儿挣钱。几天后,楼阁垒到了半截高时,下面该上木匠的活了,瓦匠们就问小木匠下一步怎么垒。没想到小木匠憋得满脸通红,支支吾吾半天答不上来,最后逼急了便说:“盖楼不是个简单事,我得好好盘算盘算,明天给你们回话。 ”晚上小木匠想来想去想不出个法子,又怕东家怪罪下来,于是下半夜的时候悄悄收拾好工具溜走了,剩下这半截阁墙,再也没盖成楼。
不久后,赶上闹灾荒,山西洪洞县有个叫王忠良的,带着一家人逃荒来到此地,一时间没住处,就在这半截阁墙子里凑合着住下。已断了盖楼心思的张天义知道此事后,又生出一个主意,他找到王忠良商量:“你们可以借住我这地方,但是你们得负责看管俺家的高粱地,如果能帮着干活儿还可以给些粮食。 ”从此,王忠良一家子就安心在这里住了下来。
许多年后,王忠良的后代发展成了十多户人家,形成了一个小村子。因村子居住的都是王姓人家,自然而然被称为了小王村。但因为村子是从那个半截阁开始的,所以人们提起来,还是习惯称它为“半截阁”。后来,乐陵其他地方出现了几个小王村,人们为了区分开来,就称这个村为“半截阁小王村”。□王洪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