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乐陵小枣发展的四个高峰
  乐陵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由黄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海拔(黄海高程)10米至12米左右。乐陵的地质构造根据在郑店附近的钻探资料,于917米揭穿第三系,下伏太古界的角闪石花岗片麻岩。境内普遍缺失老第三系,新和界厚度小。自中生代白翌纪末期,由于受燕山运动的影响,随着大断裂的发生,乐陵便逐渐形成沉降凹陷区,从此奠定了平原的基本轮廓。在此基础上由于古黄河泛滥冲积,大量风化物质随水而来,土壤成土母质,耕层质地以轻、中壤为主。其中,中性砂壤土占可利用面积的48%,主要分布在马颊河两岸及县城东北部的朱集、大徐、三间堂,也就是今天乐陵枣树的主要产区。经化验,地下水质酸碱度一般为中性,PH值在7-8之间,这些都非常适合枣树的生长。回首浩瀚的历史长河,乐陵小枣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高峰,从而形成现在的规模。
  乐陵小枣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魏晋南北朝。随着这一带人口数量的增多及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化,平民百姓为了生存,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又加大了对枣树的发展力度。据 《魏书?食货志》记载: “太和九年下诏……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劳徐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劳,榆枣,如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取不毕之地……”,这一政策的强力推行,使乐陵的枣树种植量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大面积增加。
  隋唐至宋金元期间,青齐一带的枣树规模可从浩瀚如海的唐宋诗词中窥见一斑。如唐李白的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所写:“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卢照邻的《山林休日田家》描绘:“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 ”沈佳期的《夜泊越州逢北使》:“饥共噬齐枣,眠共席秦蒲。 ”宋代王安石的《枣》中所言:“河怀青齐间,万树荫平陆。谁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 ”等等,以乐陵金丝小枣为代表的青齐枣寄托了人们对过往岁月和缥缈仙境的无限追怀与向往。
  乐陵小枣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明清两代。明初,朱元璋为使久经战乱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颁发榜文:“今天下太平,百姓别无他道,宜用心生理,以足衣食。枣、柿丰年可以卖钞,歉年可以当粮。”同时,把农业生产作为地方官吏摧升、降职的考绩之一。据乾隆版《乐陵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曾下诏书:栽种枣果,不论多少,均无赋税。乐陵小枣生产得以发展迅猛。明万历十九年,知县王登庸“教民树艺,劝民种枣。有过者课种枣,以赎惫,故邑多枣。 ”
  到了清初,乐陵仍沿用明制,实施“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力”的政策。清末赋税虽繁,但对枣也未加征。由于帝王和地方官吏重视,制定法规,免税奖励,加上农民辛勤栽培,乐陵小枣得到了大规模发展。枣的稳定收人增强了农民的经济力量,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 《县志》记载,清初乐陵已被誉为 “斗地打石粮”、 “一年顶三秋”的枣树生产宝地,不少诗人触景生情,赋诗赞颂。如潘内召的 《咏枣花》、刘彤的 《虚心枣》、张谬的 《富平枣》等都生动真切地描绘了当时枣树生产的景况和诗人内心的感受。乐陵诗人吴泰庞写的题为《同登乐陵城晚眺》的七言绝句,就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乐陵枣树栽培的盛况和金秋时节成熟的枣果挂满枝头的丰收景象: “乡心话尽海天东,掣伴城头眼界空。六月鲜荷连水碧,千家小枣射云红。”
  1944年秋,乐陵全境解放,给枣树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乐陵金丝小枣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第三个高峰。土改时期,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了“树随地走,确权发证”的政策,大大调动了枣农的积极性,使小枣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至1950年,全县枣树又发展到近80万株,年产干枣239万公斤。同年,县政府及所属主管部门,为改进枣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又建立了指导全县枣树生产的国营农场 (后扩建为国营园艺场)。由于乐陵小枣尤其是品种优良的金丝小枣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1952年秋,苏联国家植物园园长莫洛托夫尼基特率领考察小组来我国考查小枣期间,曾派华西耶夫等人来乐陵详细考察了郭家乡(现郭家街道办事处)枣牌刘村“枣王牌”老枣树和无核小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将部分金丝枣苗和土壤样品带回苏联研究。从此,乐陵小枣开始向国内外广为传播,并进一步促进了小枣生产的发展。至1958年,全县枣树已增加到112万株,年产干枣达320万公斤。1960年,向苏联、阿尔巴尼亚和国内10个省、自治区的65个县(市)供应枣苗170万株。 1961年至1964年,因连续遭受严重涝灾,产量下降。1965年2月,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同志来乐陵视察工作,对枣树生产作了重要指示。之后,乐陵研究确定了新的规划和措施,加强了科学管理,并建立了培养枣树管理专业人才的园林学校,使小枣生产又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66年春,全县新增枣粮间作面积6万亩,栽种枣树40万株,全县枣树总株数107万株,年产干枣325万公斤。
  在此期间,乐陵小枣的知名度空前提高。在60年的红色巨著《红旗谱》第二十五章中,作家梁斌就多次提到乐陵无核小枣。乐陵金丝小枣自古即为皇家贡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也将乐陵金丝小枣定为国务院专用“特需枣”。每年秋季,山东省公安厅便会派专人专车前来乐陵,精心挑选数吨品质纯正的金丝小枣运往北京。
  “文革”期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重粮轻枣,以粮挤枣,打乱了农业生产的布局,挫伤了枣农的积极性,使小枣生产又受到了严重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乐陵小枣生产的第四个高峰,也是有史以来金丝小枣生产的黄金时代。乐陵为发展小枣生产制定了 “地随树走”,树上树下一起承包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并于1984年做出了《关于加速发展枣树生产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承包期延长到30年不变。1989年8月,乐陵市人大通过决议,决定每年9月1日为中国乐陵金丝小枣节。小枣节融经济贸易、文化艺术和参观旅游于一体,为弘扬枣文化,发展小枣生产,振兴乐陵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90年代初,全市枣粮间作面积已发展到50万亩,其中心产区的10万亩枣园已初具规模。全市枣树已达到100()万株,年产干枣巧00万公斤,乐陵市被林业部定为红枣出口基地。随着小枣生产的不断发展,小枣加工增值也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找到了由产品经营向商品经济迈进的新起点。全市枣制品加工厂家达50多处,主要产品有30多个品种,每年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枣制品300多万公斤,每公斤小枣可增值10多元,年创收3000多万元。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乐陵金丝小枣和乐陵无核枣双双被北京奥组委选定为奥运会专用果品。截至2016年,乐陵已成功举办了28届金丝小枣节,为乐陵金丝小枣的跨越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全市100万亩宜枣耕地全部实现了枣粮间作化,枣树总株数达2500万株,人工林覆盖率达90%左右,年产干枣2亿斤,是全国最大的金丝小枣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枣树生产的发展,给乐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扩大了乐陵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拓宽了乐陵经济市场,为广大枣农铺平了奔向小康的道路。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乐陵小枣发展的四个高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法制社会】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