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细说乐陵小枣之枣的历史
作者:市
  乐陵是金丝小枣的发祥地和原产地。金丝小枣的栽培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繁于今朝,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写成的 《诗经》,其中有 “八月剥枣”的诗句。 《广博物志》记载: “周文王时,有弱枝枣甚美,禁止不令人取,置树苑中”。 《战国策》载,苏秦游说六国时,对燕文侯说: “绕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这些记载说明,周代初期,乐陵的枣树不但具有一定的数量,而且已有优良品种选择,并引起帝王和官吏的高度重视。
  北魏时期,乐陵已广泛种植枣树,而且品质已经非常优良。据高阳 (今临淄)太守贾思勰所著 《齐民要术》记载: “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膏多肥美,为天下第一”。当时乐陵属青州郡,所指乐氏枣即乐陵枣。由此可见,距今2280年前,乐陵枣已经名扬天下。现在在乐陵城东仍存活一株干径105厘米的古老枣树,相传隋末唐初瓦岗军名将罗成曾在此树下栓马歇息,距今已1400余年的历史。
  明、清两代,是乐陵金丝小枣发展盛期,据明万历年间 (公元1573—1620年)新修县志记载: “明知县王登墉教民树艺,劝民种枣。有过者课种枣,以赎衍,故邑多枣”。明洪武年间,曾下诏书: “种枣果不论多少,均无赋税”。清初沿用明制,清末税虽多,但对枣也未加征。据清 《山东通志》记载:嘉庆元年 (公元1796年),乐陵知县张大成 “立枣林书院,延名师主讲,庚辰科肆业,乡榜四人皆捷南宫”。由于帝王和地方官吏的重视,加上劳动人民的辛勤栽培,乐陵小枣得到迅速发展。据 《乐陵县志》记载,清初盛世,乐陵已成为 “斗地打石粮,一年顶三秋”的风水宝地。许多诗人触景生情,纷纷赋诗称颂。如潘内召的 《咏枣花》、刘彤的 《虚心枣》、张缪的 《富平枣》等都描绘出当时的美景。诗人吴泰庞在 《同登乐陵城远眺》一诗中写道: “乡心话尽海天东,挈伴城头眼界空;六月鲜荷连水碧,千家小枣射云红”。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乐陵小枣规模和红枣挂满枝头的丰收景象。这期间,关于金丝小枣的民间传说也非常多,如: 《乾隆御笔封枣王》、《母子树的传说》、 《甜歌蜜姐的故事》、 《贾道台审枣树》等在当时流行,而且流传至今,这也说明金丝小枣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位置。现在,在乐陵境内仍有百年以上老枣树5万多株,其中五百年以上的枣树有近万棵之多,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客观地证明了乐陵小枣的悠久历史。
  到了民国年间,乐陵小枣继续得到发展,到抗战前夕,栽培规模达到历史顶峰。据1920年林修竹主编的 《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记载: “查该邑 (乐陵)旧时树株以枣树为最盛,树木丛杂一碧无际,如天然森林,是为山东省之冠云”。 1934年山东国际贸易局出版的 《中国实业志》记载: “枣,乐陵一县为最多,民国二十二年全县有枣树136万株,产干枣27.2万担,常年产30万担,销往济南、天津、南京、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乐陵金丝小枣的发展十分重视。 1965年,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在乐陵建立山东省枣林研究所。这在全国当时是唯一设在县 (市)的省级枣林研究机构。同年2月,李先念副总理来乐陵专门视察枣树生产,并于1990年为乐陵小枣亲笔题词。1989年乐陵市人大通过决议,每年9月1日—15日定为 “中国乐陵金丝小枣节”。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枣树生产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枣树生产的积极性。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细说乐陵小枣之枣的历史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