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肩“挑”起15名老弱病残
作者:贾鹏
  本报讯 在我市西城街道办事处田卯村,有一位特别仗义的农民,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什么叫扶危济困。
  这位农民叫郑金国,今年44岁,经营着一个不大的消防工具加工厂,全厂19名工人, 4名智障人员, 2名残疾人,9名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
  5月19日,笔者慕名前去采访,郑金国黝黑的脸上挂满笑容。 “其实我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顺便帮帮乡亲们,让他们有活干,能挣点钱,做的事根本不值得一提。”郑金国笑着说。
  今年44岁的郑金国, 1989年初中毕业后,先后当过3年兵,干过7年农电工, 2000年,他搞起家庭作坊,开始做斧子把加工。起初,自己一家人干,随着生意越做越大, 2005年,他投资30万元扩建了厂房,专注生产消防工具,并开始雇佣工人。
  “那时我看到村子里有不少老弱病残人员和家境困难乡亲,他们没文化、没能力,生活很困难,就想帮帮他们。”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郑金国雇佣的第一批工人,就是村里的贫困户郑玉明和李宝枝夫妻俩,以及轻微智障的郑占方等3人。之后,随着厂子规模的不断扩大,村里的聋哑人士郑洋洋、智障人士郑占方、留守老人芦福杰、石洪霞等也被郑金国招进厂里。
  “金国对我们家的恩情,我们这辈子都忘不了啊!” 55岁的郑玉明说起郑金国来由衷感慨。郑玉明没文化,妻子李宝枝从小驼背,儿子郑立健患有轻度智障,原来一家人仅以种地为生,生活非常贫困。没想到郑金国不仅没嫌弃他们,还把他们一家人都招进厂里。现在,郑玉明在厂里做旋工、妻子李宝枝磨斧头把, 23岁的儿子郑立健组装斧头,家里人人挣工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仅去年,他们一家3口人在厂里就挣了8.8万元的工资。
  51岁的郑占方患有轻微智障, 20多年前,妻子因家庭贫困离家出走,只留下他与聋哑儿子相依为命,郑金国见此情景,便招他进厂做零杂工,改善一下家庭条件。 6年前,郑占方的儿子郑洋洋长大成人,因是聋哑人,到处找不到工作,只能待在家里吃闲饭。郑金国便又招郑洋洋进厂,现在郑洋洋已是一位拥有娴熟技能的斧头磨工,一年工资4万多元。
  虽然郑金国厂里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这些老弱病残都可以做到,而且是以劳动量来计算工资,但对郑金国来说,智障人士干活学得慢,忘得快,郑金国教会他们一个活,往往要叮嘱成百上千遍,尽管这样,还是出现各种意外。组装斧头的郑立健干起活来经常走神,把斧子头按歪了;刷漆工郑占方对漆对错了,把好好的斧头刷漆刷成次品。 “招这些智障人员干活,虽然很费心,每天都要盯着看着他们干活,但看到他们有活干能挣钱,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郑金国说。
  “金国这人做人仁义,做事仗义。”55岁的留守老人芦福杰说,这几年,他们这15个老弱病残在厂里平均每人每月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尽管这几年厂子效益不是十分好,但郑金国从来没拖欠过他们一分钱的工资,并且谁家里碰到急事难事,他都慷慨解囊,无偿资助。
  “说真的,这几年除去工人工资、水电费等各项开支,厂里实在是不赢利。但看到我们厂里这打工的15名工人,一年按计件劳动量就开支40多万元,我就很有成就感。 ”郑金国说,为了维持厂子生计,能养活这一帮工人,这几年,他一直秉承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卖一件产品能挣一毛钱他也卖。 本报记者 贾 鹏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肩“挑”起15名老弱病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健康】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