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让群众感到安全就在身边——“群众满意度调查的背后”系列报道
作者:赵光
  (上接一版)将全市划分为69个网格,设立社区警务室,单独招考69名本科毕业生下沉到基层派出所,专职从事社区警务工作,并全部配备了电动摩托车、智能手机等装备。同时,制定了 《乐陵市公安局 “社区六进”工作考评办法》,内容涵盖入户走访、警务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保证民警在社区的工作时间、信息真实性和工作积极性。
  一辆电动摩托、两个马扎、几个笔记本的“马扎工作法”,走不空走回不空回,带回问题送下服务的 “顺风搭车工作法”,让社区民警进村入户拉家常、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和诉求,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通过社区民警共采集各类信息 30万余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75000余份,为群众提供咨询10000余人次,预约服务、代办户口、上门送证300余人次。在走访群众的基础上,有效提高群众见警率和熟悉率,同时,公安部门也尝到了 “甜头”,一些案件信息得到挖掘, 2014年,我市社区民警共协助破案10余起,抓获各类嫌疑人员16人。
  闪烁警灯织就安全防控网
  “每天晚上都能看到街上警灯闪烁,大街上几乎没有打架的和喝醉了耍酒疯的,上下夜班回家感觉踏实多了。”我市金麒麟集团员工黄志伟由衷地称赞。
  社会治安是衡量一个地区群众安全感的温度计。一个地区,如果社会治安不好,经常发生偷盗或打架斗殴的恶性案件,不但群众没有安全感,大家正常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极大影响。为提高百姓安全指数,自2012年,我市公安部门在强化打击工作的同时,把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工作贴民意、顺民心的重要手段,按照 “警力跟着警情走”的原则,在主要路段、要害部位设置6个治安卡口,划分21个巡逻责任区,根据责任区内的发案情况,在市区,抽调80名警力徒步巡逻、 4辆警车定点巡逻、 6辆警车流动巡逻,在农村,每个派出所安排1辆警车在辖区内开展巡逻工作,每天晚上要完成辖区1/3的社区 (村)的巡逻任务, “白天见警察,夜间见警灯”,对社会面治安实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无缝隙动态控制,减少巡防盲区,营造治安高压态势,震慑各类犯罪。 “虽然巡逻工作辛苦劳累,但是能让社会治安状况好转,而且我的家人朋友也都能跟着受益,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市防暴大队巡逻民警惠豪说。
  在村级治安联防队方面,因地制宜,挖掘社会资源,向群众要警力,以村治保主任、村治安员为主要力量组建145个村警队伍,在派出所社区民警的指导下,分担最基础的治安巡逻、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管控特殊人群工作任务;17个乡镇(街道)都建立起了8-10人的治安联防队,各社区(村)建立起10-15人的治安巡逻队,将防控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
  今年以来,我市共组织集中巡逻24次,出动巡防警力860人次,治安联防力量2000人次,巡逻车辆 600余台次,接出有效警2830起,抓获现行犯罪嫌疑人39名。
  向科技要警力要安全
  笔者在对我市城区和乡镇群众的采访中,他们均表示了对目前我市社会治安情况的认可,但也有部分群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城街道办潘家村村民赵耀林就告诉笔者: “现在的见警率比原来多多了,但是晚上警车到村里来的次数还是少,要是每天晚上警车不定时的来村里转转就更好了。”
  群众对见警率有新的要求,但警力不足却是现实,不仅仅在我市,在全国来说也是一直困扰公安工作的老大难问题。我市兴隆街派出所有14名民警,肩负着保卫辖区近7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相当于一名警力要管辖50000人,压力可想而知。警力严重不足,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向科技要警力成了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市坚持信息引领,强化科技支撑,重点抓好大数据警务云信息化建设,打牢警务云基础。全市90%的农村在村主要街道、路口安装电子监控,城区、乡镇各高清卡口、电警、点位全部开通,全市各乡镇31处 “一键式”音视频紧急求助报警箱启用, “天网”工程从各主干道出入路口、景区景点、公共场所、交通路口、重点单位拓展到各乡镇、村组,实现了社会面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有效管控。同时,市公安部门还架构起了全市电子痕迹网络和无线痕迹网络,以科技信息力量有力地服务了社会治安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2014年8月28日至8月31日,我市朱集、郭家、铁营、花园4个乡镇 (街道)连续发生5起乡镇政府驻地、财政所、信用社、联通营业厅等地被盗案,被盗现金近8万元,我市公安机关运用科技和信息力量,仅用5天就将犯罪嫌疑人曾某从外地抓捕归案。
  截至目前,我市共借助视频监控资源破获各类案件21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3人。
  本报记者 赵 光 通讯员 刘文芳 苗 丛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群众感到安全就在身边——“群众满意度调查的背后”系列报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法治金融】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