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金峰将2000元救助金送到同乡尹志花手中时,尹志花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 “感谢刘老板!”而刘金峰则一个劲儿地表示: “千万别叫我老板,不敢当。”
刘金峰所言并非谦虚。刘金峰来自我市丁坞镇蛤蟆刘村,是名再普通不过的进城务工者。而今年春节前夕,他却做出一件不普通的事情:拿出1万元捐给家乡的敬老院及贫困家庭!
一直被称为 “实在人”
刘金峰此举并非一时冲动,这种想法在他年轻时便已经萌生。刘金峰对记者说,生长在农村且并没读过多少书的他,经历过贫苦的日子,理解没钱的难处, “最穷的时候,收完粮食想磨成面粉,却连加工费都交不起。”
为了谋生,他走街串巷卖过甘蔗,开过农药店,给乡镇农机队当过拖拉机手……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刘金峰都勤恳又实在。刘金峰在农机队时,很多拖拉机手给别人轧场都用慢二档,因为这样比较省油,但效率会降低;刘金峰则一直用快二档或三档。有同行说刘金峰傻: “这活儿是按时间收费,用慢二档既省油又多赚钱,何乐而不为?”刘金峰就不这么认为,他知道每位村民赚钱都不容易,能给省一点是一点。
慢慢地,刘金峰 “实在人”的名声逐渐在村里流传。此时的刘金峰觉得,自己做的这点儿事儿不值一提,他希望能有机会帮助更多的人。
为攒善款勒紧腰带
2006年,经亲戚推荐,刘金峰去往天津打工,在一家再生资源公司担任装卸工。这份工作无疑是辛苦的,每天与废纸、废塑料、废铁等打交道。刘金峰笑言,自己从小力气大,七八十公斤的一捆废纸,扛起来毫不费力。
勤恳工作3年后,刘金峰开始有了积蓄。 2009年的一天,刘金峰听说了一名老乡在外地做生意赚了钱,返乡后给乡亲们捐钱的故事。这件事给了刘金峰很大触动,他当时就决定,要和这名老乡一样,给需要帮助的乡亲们以资助。
可这名老乡与刘金峰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财力颇丰的小老板,后者则是年收入仅3万的打工者。要想达成这个心愿绝非易事。于是,刘金峰采取了或许是最质朴的做法——勒紧腰带省钱。从那以后,刘金峰的生活可以说是 “滴酒不沾,荤腥不啖”。饿了就花两三块钱买馒头就咸菜;炎热的夏天,工友们都喝几瓶啤酒解暑,他从来只喝白开水;冬天,自己租的房子里冷如冰窖,他甚至舍不得买蜂窝煤点火炉,而是去捡树枝木头当柴火……
为了存钱,刘金峰专门在银行开了个新账户,每月都会把省下的钱存进去。他决心,攒够1万元就捐出去。
只要条件允许,会继续捐钱
春节前夕,刘金峰的账户里终于攒够了1万元钱,于是,他拿出6000元买了油米面捐给丁坞镇敬老院, 4000元作为救助金捐给了尹志花、庞学冬等贫困村民。
刘金峰说,他捐钱不图名,不图利,就是想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再需要有比咱需要的,再辛苦有比咱辛苦的”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至今,刘金峰还没把捐钱的事儿告诉家人朋友。他说,他们可能目前不会理解支持自己,但自己会慢慢说服他们。“只要经济情况允许,这一定不是我最后一次捐钱。”刘金峰说。
(张晓航 刘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