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说不完的乐陵金丝枣
作者:丁坞镇苑小张村
  我的家乡乐陵市 (原为县)盛产金丝小枣。
  我对乐陵金丝小枣有着特殊感情。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是写乐陵小枣的: “乐陵小枣没有核,又好吃来又好卖,把它卖到外国去,换回外汇机器来。”文中说的是金丝小枣中的一个品种——无核小枣。由于年代久远,记得可能不准确了。也就是从那时,我知道了我们乐陵出产的小枣很有名。后来,调到乐陵县委宣传部工作,从此每年都写有关乐陵金丝小枣的稿子:乐陵金丝小枣喜获丰收、乐陵枣花蜜又获增产、乐陵扩大金丝小枣种植等等,供给新华社、 《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这期间,写的像模像样的金丝小枣稿子应该是刊登在 《农村大众》 1981年11月3日第二版上的 《枣乡行》。
  1984年底,我调德州地委宣传部工作,人离家乡远了,心离家乡却更近了,感觉家乡的小枣是那么甜美。当时,我不明白这叫“距离产生美”。每每与人说起乐陵,必谈金丝小枣,生怕人家不知道,把金丝小枣看作自己的家珍炫耀。 1985年,我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风光通讯:《金丝枣乡别样娇》,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时将标题改为《金丝枣乡风光好》,在《今日山东》节目播出占了整个节目时间段,播音员圆润甜美的嗓音,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金丝小枣产区的乐陵、庆云、无棣、河北省沧州等地,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丝小枣生产、宣传战。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我得出一个判断,在这场刚刚揭开序幕的金丝小枣生产竞争中,历史最悠久、名气最大的金丝小枣产地乐陵市,抓小枣生产和小枣产品开发落后于无棣、沧州等地。作为乐陵人,我牵挂着家乡金丝小枣产业的发展。我想:在商品经济时代,资源优势可恃亦不可恃。市场的融汇,打破了 “老幼长尊”,冲破了地域界限。乐陵尽管是 “正宗”产地,纵有丰富的资源,你不发展,不寻求突破,很快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北。也许是自作多情吧,我为家乡小枣生产处境着急呀!我想写一篇争相发展金丝小枣产业的稿子,提醒家乡人莫在 “正宗”的凉席上睡大觉了!
  我的想法得到本报农业部编辑王丰的支持,他诚心给我指点和策划,同我商讨了采写框架。从1993年2月12日到24日,我跨区到滨州无棣、河北沧州等小枣重点产区进行调查。其间得到本报驻滨州记者站站长王福录同志、沧州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申志强同志的热诚帮助,使我顺利完成调查采访。回来后写了 《金丝小枣之争》和 《来自河北的挑战》两篇通讯。王丰又做了编改,并配发短评。本报先后在5月20日和6月12日刊登。
  这两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映。德州地委书记张惠来6月12日看了 《来自河北的挑战》后作出重要批示: “此件请农委、乐陵、庆云同志们阅。沧州地区和沧州市的 ‘大、精、快’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加快经济发展和致富步伐,要发挥优势,抓机遇、抓市场。要求真务实。”
  张惠来书记批示后,乐陵、庆云两市县党委、政府都组织 “五大班子”及农业局、林业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反复认真地学习研究,对照批示精神,借鉴沧州经验,结合乐陵、庆云实际,提出以小枣种植、管理、开发 “大、精、快”为目标,实施小枣 “一品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加速发展小枣生产的规划与设想和政策规定,并认真组织了实施。
  《金丝小枣之争》在本报刊登这天,是我从事写稿21周年日子。那天写了几笔感言:
  “今天报纸 (《大众日报》)发了前不久写的 《金丝小枣之争》稿,算作念记往昔,算作祝贺,算作激励走向明天。
  去年的今日是写稿20周年,本应好好沉思回想一番,因时值有事缠身,未能如愿。好在,风波已过,污浪平息。有达不到目的的,有从最坏处着眼达到目的的,也算掀过了一页。
  人生短暂,又是一条长河。谁也难免遇上个风天雪夜,谁也难免遇上个浊水逆流,冷冷静静地处置,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纪念昨日,珍重今日,努力写好自己的明天。”
  1998年7月,我又写了 《稳定责任制,延长承包期,乐陵农民放心培植小枣产业》,这是对老问题反复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30年不变,实际中群众还是怕变;当地年年抓种枣树,还是时紧时松。原因是,中央说政策不变,下面却不断地在变相改变;种枣树效益好,但枣树结果慢,政策多变,群众就种不上劲,谁愿意为别人白劳动呢?
  乐陵的枣树,凡是保留下来的都在受益。但是,在一些乡村,成活一棵,其苗子的价值赶上 “金条”了。就是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农民没有种管积极性,种一茬所剩无几,花费的本钱、工钱太大了。
  为了这篇稿子,当时我给本报总编室许衍刚主任附信说: “记者部转达了您们关于给乐陵 (报纸发行大县)写一篇稿子、突出刊发的意见。今和该市宣传部新闻科的杨源水同志写了此稿,传给您们,请您们决定。乐陵连续三年多来抓枣树生产,全市上下下了大力,这是有史记载以来,第四次大面积种植枣树,并把它当成一项产业、一项工业来抓。第一次是明朝万历年间知县王登庸;第二次是建国后60年代中期,李先念副总理视察乐陵后;第三次是1984年至1987年,王坤玉任县委书记时;第四次就是1995年以来李胜玉任书记至今,所下功夫最大,效果最明显 (与解放以来前两次比较)。”
  进入21世纪,乐陵金丝小枣生产不断发展,我依然关注着家乡小枣产业的发展,一旦得知好消息,从不放过宣传机会,写了一批稿子,像 《一棵 “冬枣王”带出十万子孙》、 《乐陵拍卖3500株古枣树今年果实采摘权, 1600岁 “枣王”采摘权拍得6000元》、 《四月鲜枣挂满枝》等。
  几年前,我根据自己对乐陵金丝小枣的认识和理解,想写一篇关于小枣的全貌文章,又觉得把握不了,便打电话向我敬重的本报农业部原主任许学芳请教。他说,你就写小枣趣事,用讲故事的形式放开写。但是只写了个开头,没能写出来。 2008年8月,受写通讯 《土豆新论》启发,突然感觉写小枣也有灵感了,乘兴写了一篇通讯 《小枣新论》,与 《土豆新论》作为姊妹篇。我个人认为, 《小枣新论》是继金丝小枣之争》以后又一篇比较有深度的稿子。很遗憾,这篇通讯发给本报要闻版,没有采用。欲转给县域版,编辑说只能发1500字以内篇幅,原稿3000多字,我舍不得被拦腰砍断,放弃了给县域版。后来,在 《德州日报》刊登。
  我对 《小枣新论》很留恋,曾几次与本报经济部副主任李鹏飞说起此稿,得到他的肯定。 2012年4月,我把 《小枣新论》发给了李鹏飞。鹏飞看后认为,这篇通讯可以破一为二,从枣文化角度写一篇,从枣经济角度写一篇,不妨先写枣文化,题目叫 《枣树三千年》。我很赞同鹏飞的意见,我知道自己的本事远远不够了,与鹏飞商定,我“敲锣”,他 “定音”。这样,在乐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玉胜配合下,我草写了 《枣树三千年》,然后把稿子撂给鹏飞。我佩服鹏飞,他对历史和经济很有研究,掌握知识宽泛,文字功底深厚,写作新闻独具风格。同年10月中旬,鹏飞大刀阔斧重构改写了稿子。 18日, 《枣树三千年》以其靓丽姿容从本报向读者款款走来。我由衷感谢鹏飞对枣乡人、对金丝小枣的厚爱。
  可以肯定地说, 《枣树三千年》是最近60年来写乐陵金丝小枣的最精彩的一篇新闻作品,也是第一篇比较全面从文化视觉写金丝小枣的新闻作品。它就像金丝小枣家族中的骄子无核小枣——佳品也!
  回想自己几十年不间断地写家乡的金丝小枣,追问自己为什么放不下小枣情结?借用诗人艾青的诗句表达我的心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乐陵金丝小枣树的根,扎在了我的心上。
  选自2013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一路走来——朱殿封工作通讯选》
全凭刻苦攻难关
□ 王新民
  春节前,大众日报朱殿封给我捎来 《朱殿封消息选》、 《工作通讯选》、 《人物通讯选》、 《评论散文选》四本书,是他从事新闻报道40年的精品精选。并且每篇文章的开篇都有附言,清楚地交待了所写稿时的社会背景,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感言。
  文章选的好,附言写的更好。两者相得益彰,令人读来如品香茗,如饮甘泉,不由为他的专心、细心、耐心,四十年做好通讯报道一件事所感动,特写一首小诗,以示祝贺:
  三千文章见报端,
  “四选”辑书四十年。
  铁棵磨针功夫深,
  冰冻三尺历署寒。
  练成一支生花笔,
  尽写齐鲁新风范。
  新闻战线一儒将,
  全凭刻苦攻难关。
  (丁坞镇苑小张村)
□朱殿封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说不完的乐陵金丝枣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