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上接一版) 围绕两区同建,新开工社区12个、续建23个, 35个农村社区道路硬化、供暖、供排水等配套设施同步实施; 38个乡镇产业园区开工建设,新流转土地7.3万亩,新增规范合作社519家、家庭农场36家。粮食生产实现 “十一连增”,我市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启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在所有社区 (村)建立了保洁队伍、配备了清洁设施, 5个示范乡镇启动了城乡环卫一体化试点。
  四、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项目建设获得大突破。今年,共引进项目108个,到位资金71.6亿元,增长19.3%。上海联孚、北京嘉寓、广州摩斯卡等一批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正式落户,招商引资质量和数量实现双突破。筛选确定83个重点项目全力帮扶, 1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 3个项目列入省 “黄三角”重点、 6个列入德州市级重点,创源碳素、岩棉保温板等31个重点项目陆续竣工、投产。青岛保税港区 (德州)功能园区作为蓝黄两区融合发展的成功样板,列入 “一圈一带”发展规划,新建园区道路3条,污水、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引进项目13个,山西艾博特、兰天大成等项目快速推进, 16万平的保税仓库获济南海关批复。依托企业扩张激活存量,实现本土企业与外来项目双翼齐飞。星光、泰山等8家企业进入德州市重点培植计划,新上项目27个。 4家大企业完成全年投入计划的 139%,税收增长 36%; 4家科技成长型企业完成投入超过全年计划的两倍,税收增长137.8%。我市被认定为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市中民营创业园成为省中小企业辅导基地。积极对接 “一圈一带”战略,总投资242亿元的24个项目列入 “一带”规划, 30项内容纳入德州市“一圈一带”实施意见。
  五、强化环境支撑,发展合力进一步凝聚。争取上级资金16.4亿元,其中省 “两区一圈一带”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2050万元。通过开设金融大讲堂、成立中小企业过桥还贷互助会、市财政设立 “新三板”挂牌奖励基金等措施,加大金融产业推进力度。完成直接融资21.6亿元,间接融资34.9亿元,市内银行贷款规模实现两年翻番;建业五金等 3家企业实现场外挂牌,五洲国际博览城在香港上市。全年引进、转化科技成果 46项,争取上级无偿科技资金4038万元,撬动企业投资 16亿元; 12个项目分别列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 23个项目列入省级技术创新计划;泰山集团获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我市连续3次荣获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新增建设用地2575亩,保证了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引进人才1600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3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人;金麒麟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成立。组织94名领导干部到昆山、 48名单位负责人到清华大学、 26名年轻干部到国家有关部委培训学习,公务员和企业家队伍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六、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全年用于民生、社会事业支出达到16.6亿元,增长14.8%,占总支出的77%。投资1.52亿元,实施了新一中设施配套、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城乡幼儿园等教育基础建设工程。投资1500万元建成3处中心敬老院,崇圣公园、福利中心等重点工程主体完工。设立了德州首家 “阳光救助中心”,发放优抚金、大病救助金等各类救助金7000万元,市财政用于新农合、新农保的支出分别达3852万元和1700万元;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新铺设自来水管网200余公里,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达到100%,我市被评为省级水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市;小农水县、农业综合开发、河道治理等工程项目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丁坞水库建设项目近期将获省发改委批复。新增城镇就业7450人,失业再就业1700人; “半小时就业服务圈”成为全省典型,我市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做法被人社部在全国推广。积极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活动,1.2万名党员入户为群众解决困难近万件。食品安全 “五小”监管模式在德州市推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成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中心,设立了13个调解委员会,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 “全国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越级上访同比下降28%。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警务工作向基层社区延伸,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稳步提升。严厉查处“三乱”行为, 3人被吊销执法资格, 15人调离执法岗位。人民武装、审计、统计、人口计生、政府法制、市民热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住房公积金、气象、老龄、民族宗教、人防、档案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七、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政府效能实现新提升。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规范制度建设,出台了财政预算、项目评审、工程审计、公开招投标等一系列规范操作的政策办法,财政部门完成投资评审总额3.34亿元,审减资金1.02亿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累计受理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项目61项,节约资金1731万元;审计部门跟踪审计政府投资项目32个,审减造价1428万元。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持续推进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等制度的落实。 52项便民事项集中纳入市便民服务中心;对违反效能规定的23个单位、 34人给予处分。倡导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反对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简化例行活动。以发展为要、群众为本、团结为重,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凝聚力,领导成员做到主动协调补位、集思广益破解难题,快节奏、高效率推进政府工作。
  各位代表,实践的过程令人感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理解帮助,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乐陵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在砥砺奋进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应对挑战中得到了深刻启示:一是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发展是改变欠发达面貌的根本出路,必须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才能不断提高我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必须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改革创新是最大红利,必须善于用创新的思维、市场的办法来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面临的难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市科学发展;三是必须加快转型、提升质效。质量效益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支撑,必须努力转方式调结构,扩大增量消费和优化投资,对外借力和对内提升并举,才能实现稳中快进;四是必须实干争先、务实推进。求真务实是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必须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才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五是必须齐心协力、同向同行。干部是加快发展的最大资源,必须在实践中培养、锤炼,凝聚所有力量同心同德、共同奋斗,才能形成推进乐陵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六是必须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群众是发展的基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必须把群众路线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倾情为民、激发活力,真正把推动乐陵跨越发展变成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跨越发展的任务与区域竞争压力依然艰巨; “大高名外”项目仍然不多,效益释放进程仍较缓慢;城镇化任务异常繁重,思路需要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功能配套转变;民生事业层次仍然不高,教育、医疗、城乡基础设施等欠账依然较多。对于这些问题,市政府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主动顺应全面深化改革大势,借力 “一黄一圈一带”战略机遇,从上级政策中找办法,从改革开放中找出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这些问题一定会有效解决。
  关于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乐陵乘势而上、跨越提升的关键之年。准确研判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科学安排各项工作,对加快我市转型发展、率先进位尤其重要。通过在各级各部门、全社会各个层面广泛征求意见,并召开务虚会议,综合吸收了各方面的建议,确定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以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 “提升年”定位,以好中求快为总体要求,抢抓 “一圈一带”实施新机遇,创新工作机制,依托提质增效争取最大红利,继续主攻工业强市、项目带动、城乡建设、要素保障、民生改善五大重点,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合力建设幸福新乐陵。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争取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3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培强主导产业。以膨胀总量、做大税收为核心,把巩固优势与挖掘潜力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产业优质投入,整体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围绕德州市十大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五金机械装备制造、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体育、循环化工、节能环保5大产业基地,年内确保主导产业投入增长30%以上,争取1个产业列入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二是壮大龙头企业。按照 “个性培植”的原则,围绕8家市级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资扩能等方式,支持企业围绕主业和优势新上项目,促进大企业加速升级、成长型企业快速膨胀。年内确保4家大企业完成投入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 4家科技成长型企业完成投入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筛选排定 “双十企业”,并修订完善扶持政策。年内争取3家企业纳税过亿元、 7家过5千万元、 16家过1千万元。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家开展专题辅导和培训学习活动,增强企业家的现代管理意识和抓 “转、投、创”的机遇意识。三是推进项目建设。对接 “一黄一圈一带”规划实施,争取1个项目进入省重点, 8个项目进入德州市重点。严格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以倒逼机制推进项目建设。四是提升中小微企业。继续实施中小微企业管理提升工程,落实优惠政策和培育任务,积极搭建企业和人才、技术之间信息共享、对接合作平台。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力争年底新增 “四上”企业20家、私营企业300家、个体工商户2700户,省级 “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家、德州市级2家。
  二、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提升。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结合 “一圈一带”支持政策,调整修订服务业发展规划,科学布局商贸网点。一是打造核心区。以西部新区义乌商贸城、黄三角会展中心、五洲国际、雨润广场、德百广场等综合体为主导,以居住、休闲、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业态为支点,提升公共服务和高端服务职能,着力打造集政务服务、商务办公、商贸金融、休闲运动、知识密集型服务、生态宜居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复合型城市核心区。争取启动高标准体育场馆、射箭器材博物馆建设。二是打造新版块。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推进综合物流园、五金工具博览城建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借交通枢纽节点优势,规划建设高速出入口、铁路站口物流集聚区;尽快启动郑店公铁物流园建设,打造鲁西北地区 “旱码头”。依托金丝小枣交易城、五洲国际建材装饰城等载体,推动流通业集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逐步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打造鲁西北商贸中心。三是打造大旅游。坚持市场运作模式,引进专业化、高层次团队,把做旅游项目与做文化、做产业、做效益统一起来。强化枣林资源保护力度,以枣林游览区提档升级为主攻点,以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乐福洲乡村休闲区、钩盘河湿地公园、碧霞湖风景区、果蔬采摘园、爱国教育展览馆等旅游项目为网点,从更高起点、更宽视野规划打造生态旅游区。规范构建综合性酒店、美食广场、农家乐等类型丰富的旅游餐饮接待格局。年内争取千年枣林游览区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
  三、积极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市场资本、企业管理、科技人才等要素导入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以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契机,以小枣、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畜牧等特色产业为重点,积极培植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标准化种养基地,加快黄三角调味品产业新城、大孙大型现代化农牧基地、杨安镇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铁营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年内争取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二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在完成前两批试点的基础上,确保全市50%的村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年内争取新流转土地8万亩。三是推进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在增信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抵押贷款、信用联盟、保险等方面加强支持,年内新增规范化合作社 100家以上、组建联合社 10家以上、培育家庭农场 30家以上。四是创新现代经营方式。通过承办和参加红枣、调味品行业博览会、展销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重点城市和大型流通企业的购销对接,探索建立高端农产品交易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食品安全为核心,加快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的组建,组织开展好产品推介、市场营销及 “三品一标”认证等活动。五是夯实农业基础。紧盯国家、省在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高区方面的政策动向,加大对涉农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按照 “整合资源、集中连片、功能互补”的原则,对水利、农业、发改、农开、国土等部门的涉农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布局。实施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千亿斤粮食产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等重点工程,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实施 “河道整治、灌区建设、泵站改造”等大水网改造提升工程,启动丁坞水库建设,增强饮水、灌溉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四、借势扩大对外开放。借助 “一黄一圈一带”战略实施和 “两高一铁”年内全部通车的机遇优势,大力营造对外开放的浓厚氛围。一是加大科学招商力度。强化各产业办公室招商引资主体作用,加大对产业现状、预期、政策等方面的研判分析,科学谋划契合实际的招商计划、项目,突出招商的实效性;带领和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央企、强企、上市公司的对接合作,争取合作一个项目,做强一个企业、提升一个园区、带活一个产业。同时,适当提高招商项目进入门槛,对投资企业采取双向约束的激励办法,把最低亩均税收和提供优质就业岗位作为项目进入的 “红线”,保证招商引资的质效。二是深化区域对接合作。将天津作为 “北接”的重中之重,将青岛保税港区作为对接 “蓝区”的切入点,实施产业、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全方位对接。深化与胜利油田、哈尔滨工大、北京兰天大成、天津农垦等行业龙头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承接好产业、技术转移,争取在 “一圈一带”区域发展中率先突破。三是推动园区档次提升。进一步提高园区土地集约水平,释放发展空间。着力推动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统一规划主导产业配套园区;集中财力、加大投入,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区完善设施、做大总量,实现滚动式发展;充分发挥青岛保税港区 (德州)功能园区的政策优势,加快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保税库、储备库、知名企业,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打造 “不临海的港口城市”;加快农高区建设,建立健全园区管理推进机构,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四是大力发展外经外贸。加大对威格尔橡胶、德润食品、百枣纲目等进出口潜力企业的引导、服务力度,壮大外贸出口主体和出口实力。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览会,多元化拓展市场。支持骨干企业在增资并购、境外上市等方面实现突破,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年内争取进出口总额达到4.5亿美元,超额完成德州分配的利用外资任务。
  五、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建设品质城市为目标,构建以城区为中心、示范乡镇 (街道)为基地、两区同建延伸完善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一是推进 “三城联创”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品质。围绕 “三城联创”的目标任务,继续加大投入,重点实施好园区提升、城市管理提升、道路改造等城乡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推进西部新区热力供应、循环经济示范园污水处理厂、郭家变电站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扩大东郊和文昌变电站供电容量。推行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 “城市主干路严禁、次干路严控、背街小巷规范、城乡一体”的 “无缝隙”统管目标。充分发挥执法执纪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各类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曝光力度。加快推进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完善 “治用保”体系,加强空气质量检测监管,确保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上级约束范围之内。积极抓好双拥工作和各项优抚政策的落实,促进军政军民关系融洽,确保军有所优。全面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年内通过复审。二是推进示范乡镇建设,打造县域次中心。坚持以人为核心,根据上级改革方向和政策,加快示范镇详规和一般镇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支持省、市级示范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支持中心镇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创造条件引导资本、要素向乡镇倾斜。三是推进“两区同建”,构建生态文明乡村。持续推进两区同建,围绕 “两区两边”,以乡镇驻地和大村庄为重点,适当启动新社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升建成社区档次,形成集聚效应,年底确保打造4个德州市级精品社区。支持乡镇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入驻,构筑乡镇财源的增长点。年内争取建成3处万亩以上大型现代农业园区,每个乡镇至少建设2处5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园区。继续实施农村公路 “网化工程”,对农村公路进行新建和改造,力争2015年全部完成。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继续在垃圾转运站建设、运输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城市环卫设施、技术、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广普及村庄健身及文化设施,着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六、强力推进改革创新。坚持改革创新,集聚要素保障,破解发展难题。 (一)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完善促进发展、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释放社会活力。严格执行 “收支两条线”管理,健全部门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压缩 “三公”经费,真正实现 “聚财有方、理财有规、用财有效”。 (二)推动融资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年内争取2家德州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帮助豪德集团成立金融仓储公司。全力推进农村信用联社银行化改革,确保年内挂牌开业。创新金融服务,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抵押、助保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规模,做好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以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运行为纽带,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进行。依托城市融资平台,做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策划融资。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支持企业融入资本市场扩张发展,年内争取金麒麟集团实现上市, 3家企业实现新三板或区域市场挂牌交易。 (三)推动人才集聚、科技创新。进一步整合政策、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给予资助,对新创建的国家、省级科技平台给予奖励,打造人才引进 “洼地”和科技创新 “高地”。深入实施 “枣乡英才”工程,组织好对接合作交流会、人才招聘会、专场推介会等活动,年内争取引进省内行业领军人才3人、高级职称人才20人以上,培育创新团队5个。加大 “柔性引才”力度,千方百计对接国内各领域专家、学科带头人等高端人才,建好高层次人才数据库,真正实现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以共建技术创新平台为切入点,深化产学研合作,年内新增省级创新平台4家,争取华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金麒麟国家工程实验室申报成功。 (四)推动保障机制创新。统筹配置用地指标,优先保证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及民生建设用地需求。加大土地开发、增减挂钩项目复耕验收、重大项目争取力度。建立规范有序的项目用地进退机制,促进建设用地高效利用。针对区域战略明确提出支持我市的工程项目,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筹划和有关园区申报工作,确保全年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增长10%以上。
  七、扎实改善社会民生。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一是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9处,确保新区实验幼儿园和中心镇幼儿园投入使用;年内第一中学成功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 16所城乡中小学创建德州市示范性精品学校。二是实施 “百业千岗万人培训”和 “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年内新增城镇就业7500人、失业再就业17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600人、扶持创业1000人。三是加快实施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深入推进卫生信息化、家庭医师签约、规范化电子居民健康档案建设;所有卫生院具备开展一级手术和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条件和能力,争创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四是发展民办养老机构1处,高标准建设乡镇中心敬老院1处、农村社区幸福院20处,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五是进一步提高低保、五保供养标准;依托 “阳光民生救助中心”,健全市、乡、村三级阳光民生救助网络。六是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00套,改造棚户区2000户、危房1000户、农房6000户。七是确保新图书馆、孙轶青艺术馆、崇圣公园、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建成使用;继续开展好戏剧、电影、图书 “三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八是继续推进农村公路 “网化”工程;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九是依托市民热线平台,开展涉及家居、家政等多领域便民服务;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网格化,扩大城市垃圾上门收集面,加快公厕、便民市场、农贸市场等便民设施建设;启动龙泉水厂二期及备用管网建设工程。十是强化 “两中心、四体系、五平安”社会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 “一岗双责、属地管理”制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定、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
关于政府自身建设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 “一圈一带”新机遇、人民群众新期盼,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理政能力,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一)加强学习,努力打造开明包容的政府。
积极适应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变的大环境。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既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全面深化改革方向,又深度研究具体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既及时了解周边地区信息动态,又深刻把握自身市情、实情,做到知变、思变、快变,坚持以顶层设计谋划发展、以问题导向理清思路、以底线思维争取主动,切实增强判断形势、顺应大势、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转变职能,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政府。
规范理顺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把不该管的事项剥离出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监管、提升效能,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上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探索将市政建设、绿化养护、环卫保洁等公共服务以外包或委托管理的方式推向市场。规范 “三中心”运行,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清理 “规范化、标准化”,为民服务 “全覆盖、零距离、便捷化”。
  (三)改进作风,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政府。
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基层大走访活动,建立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让 “访民情、察民意、解民忧”成为常态,使政府决策始终建立在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继续坚持 “分线、一线”工作法,重点工作做到时间倒推、工作倒排、任务倒逼,真正凭诚信、靠实绩,树形象、赢民心。深入开展反 “四风”和 “庸懒散”专项治理,严惩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压缩支出、会议和公务活动,逐步 “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严格自律,努力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府。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行政权力事项全面清理,建立行政权力数据库,确保依法、公开、规范运行。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涉及人事招考、政府采购、重点支出等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项实行全过程公开,切实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推进乐陵在新一轮竞争中跨越提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系列战略机遇,秉承奋力赶超的勇气与智慧、务实担当的胸怀和精神,用心谋事、主动作为,为建设幸福乐陵做出更大贡献。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