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项目的如火如荼,新农合的顺利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全面实施……近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重建设、提服务、求改革,深入推进转型升级,让 “病有所医、医有所保”成为群众的真实写照。
重建设: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原来,在家门口看病一直是老百姓的愿望,而如今走进各乡镇 (街道)卫生院,整洁的环境,先进的设备,精心的护理不禁让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现在住院不光有电视报纸看,而且还可以在健身广场健身呢。”正在杨安镇卫生院住院的张振兰直夸卫生院条件好。
近年来,我市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就今年,我市又有朱集、花园、奎台三处乡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及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为 “中央国债补助项目”,总投资分别达到170万元。目前,朱集、奎台两处卫生院已完成一楼框架浇筑,二楼框架正在施工,花园乡镇卫生院基槽工程正在施工中。此外,总投资310万元的市急救中心建设项目已近竣工,即将投入使用。总投资3亿元的新建人民医院项目,现已完成招标,即将开工建设。
提服务: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出市
“有了新农合就是好,只要交几十元钱,住院便可报销上千元,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11月22日,郭家街道王皮村的冯书学高兴地说。
前段时间,冯书学因患上了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市人民医院,住院费共花去了5000多元。出院时,新农合当即一次性为其报销了3000多元,他高兴地一个劲直夸政府的好政策。
今年,我市在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实现了城乡医疗保障全覆盖。加大政府补助,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同时,今年4月,正式启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机制,将20种重大疾病纳入重大疾病医疗保险补偿范围,患者在新农合结算予以补偿后,可再经保险公司对住院期间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进行补偿。目前,我市新农合住院报销44896人次,报销总额11644.70万元;普通门诊报销425942人次,报销总额1425.81万元;慢性病门诊报销7935人次,报销总额为81.96万元。上半年二次补偿追加补偿62.28万元,分拨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632.85万元。
我市还积极开展了 “千名专家援基层、万名主治进乡村”、 “基层医务与护理管理人员培训”、 “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多种活动,加强卫生机构队伍建设,提升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如今,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 “农民住院看病,政府出钱买单”已成为现实。
求改革:523种药物“零差价”惠及百姓
西城街道石家村的王秀荣今年56岁,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她说,自从实施药物“零差价”后,每个月可以节省几百元的医药费,对于慢性患者简直是太实惠了。
自2011年,我市试行基本药物制度,对全市20家基层医疗机构和379个新农合定点卫生室全部配备和使用523种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价销售。同时,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拨付1388万元用于基本药物销售利润差价专项补助。自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我市基本药物费用下降达40%,门急诊、住院人次分别上升46.64%、17.25%;急门诊、住院均次费用分别下降35.04%、16.21%,个人住院自付金额下降8.7%。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惠民工程,只要有利于群众的健康,再难我们也要坚持。”我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自2009年,我市投资1500万元,实施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构建卫生信息化“11251”总体框架。建设一个全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升级一个覆盖市、乡、村的三级高速卫生信息专网,建成居民健康和医疗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药品监管、综合管理等五大应用系统,实现全民健康一卡通。目前,我市共有60万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同时,今年4月启动了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建设活动,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上中医,实现了百姓就医从新农合“多报”到国医堂“少花”的转变。目前,丁坞镇卫生院、杨安镇中心卫生院等7家单位完成了国医堂建设任务,平均业务量提升10%。本报记者 宫 娜 通讯员 苏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