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大佛引得远客游
——四川乐山大佛游记
作者:24
  朱殿封
  然而,乾隆年间查礼的诗中,有 “披图试览江山胜,嘉州城角乌尤偏。衬出凌云四百尺,惜无杰阁栖金山”的诗句,嘉庆年间严学淦的诗中,有 “借菩萨力施神通,百丈金身镌大佛。赤足下踏冯夷宫,圆顶直透光明空”的诗句,都反映了大像阁不复存在的情况。不论大像阁毁于何时,是否重建过,今天的游人无论如何也是看不到了。
  我们沿着大佛右侧岩壁上人工凿成的九曲栈道,从山顶往下行,所以最先看到的是大佛头部、面部、进而全身。俯视、仰望乐山大佛,他给人以慈祥中有威严、凝思中含智慧的感觉。但见他耳长埵轮,眉如初月,二目微睁,鼻直口阔,双手抚膝,足踏莲花,伟岸之躯端坐于金刚座上。大佛形象除了按照佛典规定受到外来因素影响外,明显具有了许多 “中国化”、 “南方化”特色。
  从大佛的头部造型看,他有着以中国南方人为摹本来建造的明显痕迹。佛像眼裂的走向处在水平位置上,不向北方人那样呈上斜状。佛像的眼裂开度较大,没有北方人那种发育显著的蒙古褶。佛像的鼻根较低,鼻形偏宽,不像北方人那样高窄。佛像有一颗长胜于宽的椭圆状头形,与北方人短而且宽的浑圆头形不同。
  从大佛的禅坐姿势看,在印度佛像中,一般皆取 “结跏跌坐,”即修禅者取双脚交迭腿上而坐的姿势。乐山大佛是垂双足坐式,并且大佛坐的位置略高,他的双膝不是斜向前方且高于臀部,而是平直向前,大体与臀部同位。这显然是同唐玄宗时已较普遍使用正四足椅(交椅)当坐具分不开的。
  乐山大佛的建造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人们是按照自身的面貌和愿望修造大佛的,在修造过程中无疑要包括自身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中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佛教在中国民众的土地上站住了脚,使佛教这一原本外来宗教具有了中国特色,乐山大佛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中国化的大佛,在人们心目中凭添了许多与大佛的亲近感。
  面对这尊举世无双的弥勒大佛,我又一次在心中追问自己:到乐山看大佛,大佛会告诉你什么?大佛本身象征着什么?
  今天我观乐山大佛,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历史上看,大佛是宗教的产物,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产物。太宗贞观年间,高僧玄奘在成都学佛、受戒,并西行印度取经,归国翻译大量佛经,又写成 《大唐西域记》一书。唐太宗大加赞赏,撰 《圣教序》表示 “助师弘道。”于是,佛教大受青睐,开始与道教并行。修建乐山大佛,正是佛教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时期,没有当时发展的佛教文化的大背景,如此巨大的大佛摹崖造像是难以修造成功的。大佛作为一件中唐时期的宗教雕刻艺术,距今 1000多年,这种时间距离赋予我们以历史审美价值。虽然海通当初修造大佛的主旨是弘扬佛法,显其无边法力,但佛像修成后,大佛就从佛教的小圈子走向了大文化圈,开始与文学艺术、与景观及旅游相融合,不断进行文化的积淀与整合。历代一批批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作记、赋章、留诗,像唐代的司马曙、薛能,宋代的苏轼、范成大、陆游,明代的安盘等等文人,都在凌云山写下了许多文章词赋,为地方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人文与景观的水乳交融,使大佛为山河壮色,山河为大佛增雄。以至后来,大佛甚至成为乐山的代名词 ,这是文化传播使然。天南海北的游客千里万里迢迢来到乐山,是淡于宗教,浓于文化的。有谁仅仅只是为了看一眼乐山大佛的形体容貌而来呢?他怎能不接受 “大佛文化”的陶冶?怎能不感受乐山传统文化的魅力?怎能不感受外来佛教文化被源源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消化、改造、融合,进而变成自己的文化中的一部分,这种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呢?
  悠悠,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乐山大佛引得远客游。 (24)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佛引得远客游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