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政府工作报告
  三、全面加强支撑平台建设,发展载体更加坚实。完成了总投资1.86亿元的西部新区总长近14公里的5条道路及近45公里的供水、雨污管网配套建设。垃圾处理厂投入运行,新人民医院完成规划设计选址。完成了总投资8500万元的循环经济示范园总长14.2公里的 “三横一纵”路网建设。完成了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区旅游路、游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朱集镇被评为山东省最佳休闲乡镇。 “两区同建”工作成为德州市典型,全年实际拨付到位资金1.774亿元,累计拆旧面积5694亩,新开工、续建社区34个,高标准新建楼房117.6万平方米,社区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同步推进。 23个乡镇产业园区投入使用,带动乡镇税收增长52.8%。飞达集团晋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岭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社。粮食产量实现 “十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06元,增长29.9%。
  四、创新思维突破瓶颈,发展环境更加完善。全年新增贷款17.11亿元,同比增长50.9%。直接融资 14.84亿元,间接融资24.6亿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48.4%和111.3%。设立了规模1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获批创建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全省实验区”,成立了现金调剂中心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累计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6.9亿元。引进金融机构4家,成功举办了首届 “金融产业发展大会”。金麒麟集团完成股改,股权融资1.76亿元。金釜工具、马克力德实现场外挂牌交易。第二批建设用地置换项目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新增建设用地2340亩。编制完成了16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顺利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依法查处违规占地380亩。 200多名领导干部赴沭阳学习 “沭阳经验”, 30多人次到德州市、省和国家部委挂职学习,聘请专家来乐陵举办各类讲座20多次,我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 “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五、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全年招商引资预计到位资金71.15亿元,完成任务的158.1%。累计引进项目220个,合同引资390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73个。仅4月份就有22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集中开工,宇世巨80万吨甲醇深加工、燕陵科技等4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累计争取到位上级资金15.3亿元,总量居德州市第1位。 8个项目累计申请黄蓝专项无偿资金6150万元,居黄三角19个县市区第1位。累计争取科技无偿扶持资金2284万元,占到全德州市争取资金总额的1/3。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获批德州市唯一的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总投资160亿元的青岛保税港区 (乐陵)功能园区成功落地,黄蓝区域合作的创新模式成为全省的典型。与泛华集团、工大集团、东营石油管理局、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人才教育基地、生物秸杆制气、年产10万吨冰糖等项目签约选址。
  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涝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面对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我们强化群众生命安全首位意识,迅速启动了防汛应急预案,建立了 “一中心、七小组”的抗洪救灾指挥调度体系和 “灾情响应、物资准备、配送调运、灾民安置、灾情发布、灾后重建”六位一体的科学救灾体系,严格落实 “市级领导包乡镇、乡镇班子成员包村、脱产干部包户”的配套联动机制。面对灾情险情,各级干部令出即行、听从指挥、盯在一线、主动工作;全市上下不讲条件,甘于奉献,主动牺牲局部、个人利益,维护全市大局。累计紧急筹集拨付救灾资金1544万元,为受灾特困群众发放救助资金230多万元,发放救援帐篷1000多顶。紧急出动救灾人员8.5万人次,在跃丰河、马颊河、前进沟等险工险段实施重大抢险20多次。新建安置房屋600余户,维修1000余户,妥善安置灾民2万多人。发放农业保险5000多万元,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灾伤亡事故,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夺取了抗涝救灾、灾后重建工作的重大胜利,得到了民政部、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七、立足民生工作基点,发展的共识与合力叠加集聚。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的理念,完成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14.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99%。高标准完成了新一中配套设施建设,完全具备了搬迁条件。市级财政投资2507万元新建中小学楼房18569平方米,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8处。教学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分别投入 1300万元、3179.8万元、 1734万元实现了医改、新农合、新农保全覆盖;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项目,被卫生部评为创新模式全国十佳;投资9070.4万元新铺设农村安全饮水管网850公里,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生育工作顺利通过省检查验收。开展了 “高雅艺术走进乐陵”、 “周末剧场”等系列活动,中国首个 “画枣村”成为全省特色文化品牌。新增城镇就业、失业再就业7400人和1700人。年均多支出2500万元一次性补齐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差额,企业退休人员工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全面提高。全面完成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累计为73名贫困大学生、 1000多名大病贫困患者发放救助金300多万元。扎实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大走访活动, 1218名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累计梳理征求意见、建议19000多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6000多件,处理各种矛盾纠纷1000多件。深入开展缉捕逃犯、命案必破等专项行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完成了全市1089个自然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我市被评为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市。我市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市。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药品网络化管理的做法得到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严格落实 “三定一备案”制度, 28个部门264项审批事项全部实现 “一门受理、一门办结”。先后有10多次德州市级以上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
  八、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提高。视团结为境界、智慧和本领,靠团结干事来凝聚人心、倡树正气。制定出台了政府班子成员补位工作制度,对重大项目、民生工程等决策事项多次召开会议集体讨论研究确定。工作中注重沟通交流、补台补位,生活上相互关心体贴、体谅照顾。有诺必践、有行必果,对迁占补偿、惠民政策配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资金全部按时足额拨付;对企业及招商项目严格按照政策和协议落实兑现;对历史遗留问题不推诿、不掩饰、不回避,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举措来赢得理解支持、化解矛盾问题。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对政府与群众利益,以民为先、让利于民;对单位、企业与群众利益,公开操作程序、依法协调处理。制定了政府领导班子、政府部门集中学习制度,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促进学习与思考、调研相结合,做到学以立德、学以添智、学以致用。
  各位代表,通过一年来的辛勤努力,全市跨越发展的物质条件更加具备,社会基础更加坚实,环境氛围更加浓厚。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理解帮助,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乐陵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在抢抓机遇中推进跨越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跨越发展目标,必须准确把握上级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乐陵实际。在实践中我们得出几个基本判断: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跨越发展作为最紧迫的中心任务。经济总量小、财税实力弱是我们最大的市情。必须深刻领会上级 “稳中求进”的实质内涵,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抢抓战略机遇,把 “快”作为根本路径,把 “稳”作为基础前提,稳中求快,以快促稳,紧紧扭住 “跨越发展”这个要务和中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推进落实。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机遇面前,必须有一批会抓机遇、善抓机遇的干部,跨越发展的关键节点,迫切需要全市干部解放思想、提升标准、强化责任,提高抢抓机遇的能力,必须下大气力转变干部作风,发挥广大干部的创造性和工作主动性。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创新。把改革创新、对外开放作为跨越发展的根本出路,用创新的办法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理念和竞争机制,聚集发展的资源要素,实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通过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实现好改革创新最大红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民生改善。把改善民生作为跨越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推进经济跨越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以跨越发展改善民生,以改善民生促进跨越发展。
  在总结经验、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经济总量和财税收入的快速增长仍建立在基数小的基础之上,工业单体规模小、产业聚集度低、结构亟需优化,部分部门服务发展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干部思想作风有待改善等问题。对此,市政府不回避、不掩饰,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2013年工作目标和重点
  2013年是全市跨越发展的攻坚年。为集思广益、集聚民智,使今年的工作更符合群众意愿、更适应跨越发展的要求,自去年12月起,市委、市政府在全社会各个层面广泛征求了意见和建议,并召开市委常委 (扩大)会议,综合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确定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德州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主题主线主基调主旋律,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稳中求快、以快促稳”为总体要求,以三产融合、四化同步为主路径,把工业强市作为第一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把扩大投资作为第一动力、把园区建设作为第一载体、把民生改善作为第一追求,健全完善机制体制,聚集资源要素,为构建区域性节点型经济文化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 GDP确保增长12%、争取13%;地方财政收入确保增长30%、争取35%;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 25%、争取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争取增长17%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5‰以内,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一、突出项目建设,在扩大投资中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优一产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大企业扩张。把大企业、大项目作为激活存量的主抓手,以支持、鼓励企业强化市场营销和加大投资力度为切入点,抓好 “点对点”包保、并联审批等制度及各项奖励激励政策的落实,年内争取列入德州“1351”工程的10家企业新上项目40个,完成投入超过40亿元。根据税收贡献重新遴选排定 “双十”企业名单,坚持纳税、奖励“双线平行”的原则,严格落实兑现各项扶持政策,年内争取1家企业纳税过亿元、 3家过5000万元、 10家过1000万元。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商引资。按照 “8+N”架构,以7个产业办公室、专业招商机构、骨干企业为招商主体,以拉长产业链条和增链补链为方向,明确任务、强化调度,确保每个产业办年内至少引进1个投资过5亿元的大项目和1个外资项目。加强与在外工作人员、企业关联客户的沟通联系,通过举办发展成果汇报会、项目推介会等招商活动广泛搜集线索。密切与各类协会组织的交流对接,建立乡镇商会协会,年内力争引进过50亿元项目1个,过20亿元项目2个,过10亿元项目5个。三是坚定不移地培强主导产业。通过主抓产品转型促进三次产业对接融合,拓展体育、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两大产业的 “宽度”和 “跨度”;通过上下游企业定向配套、关联企业聚集等方式拉长五金机械装备制造、循环化工产业的 “长度”;以科技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手段提升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 “高度”。年内,力争2个产业列入德州市级产业集群、 1个列入省级产业集群。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民创业。深入实施 “双百中小企业培育提升工程”,抓好 “三补一贴”政策的落实。筛选100个有前景、有实力的创业项目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年底前争取40家 “创业户”发展成 “小企业”。支持乡镇社区、产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力争2个乡镇工业园区成为德州市创业辅导基地, 1个成为省级辅导基地。
  (二)加速提升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做大服务业体量。加快西部新区三大商贸组团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年内见形象。以4个高速出入口、德龙烟铁路客货运站为重点,抓好物流片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冷链物流、仓储、信息、保险、广告等新型服务业态,引进、新上一批优质的教育、卫生、养老、居住等公共服务业项目。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以50万亩枣林旅游区为重点,高标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启动红色旅游片区、国强千年枣林生态农业旅游度假村、大孙生态农业观光区等项目建设。开辟和扩大小枣、桑椹、有机蔬菜等自助式采摘体验区,丰富旅游业形式。提升泰山体育文化博物馆、中国金丝小枣博物馆、梁锥希森新村等现代工农业特色旅游点档次。三是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推进枣都温泉度假村、五洲国际五星级酒店、黄三角会展物流中心五星级酒店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嫁接盘活等手段提升老城区批发零售业,推进中国红枣交易城、建材市场、调味品市场等专业市场提档升级。通过实施 “农超对接”激活农村消费潜力。四是积极稳妥地扩大外经外贸。引导帮助企业调整优化产品出口结构,稳定客户订单,力争进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在完成德州市指导任务的基础上实现大幅增长。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张,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年内力争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抓好市、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和市、乡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加快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结合去年汛期灾情,摸清全市河网及水利设施底数,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高标准实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启动跃丰河南段、五店沟、前进沟治理工程,争取获批新一轮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丁坞水库批复立项。
  二、以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为抓手,筑牢跨越发展的平台
  (一)突出抓好园区建设。一是高标准抓好西部新区建设。加快新人民医院、党校培训中心、人防指挥中心、五合社区等工程建设,推进行政、文化、配套服务等功能西移聚集。实施北部工业区北扩,启动青岛保税港区 (乐陵)功能园区建设,力争三年形成规模。加快文昌变电站、郭家变电站、东郊变电站及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内投入使用。完善新区路网及 “四供两排”配套设施。以西部新区为连接带动,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促进对接融合。二是完善循环经济示范园功能。启动污水处理厂、水库及防旱排涝设施建设,实施省道247拓宽改造。完善园区路网及配套设施,健全安监、消防、环保、应急处置等行政功能。以铁营镇驻地为中心,启动全镇整建制大社区规划建设。三是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设立集食品、农副产品安全检测及农高区、农产品质量示范区建设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专门机构,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农高区调味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四是支持好乡镇园区建设。在税收征收、用地、办证、项目审批管理等方面最大限度下放审批管理权限。按照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强化对乡镇园区规划、招商引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服务,采取 “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园区基建投入。
  (二)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定完善 “五位一体”的城乡全域立体发展规划。在空间布局上,以城区为龙头、 6个中心镇为骨干、 “城中村”和交通沿线村为节点、其他乡镇驻地和中心社区为基础,形成“点线面结合、产城融合、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在发展方向上,做大三大园区产业体量,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以郑店、杨安镇、铁营、朱集、丁坞、黄夹6个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功能完善提升,打造次区域中心。强化城中村、交通沿线村的规划管控力度,形成上连城市下接其他乡镇和中心社区的放射极。在工作推进上,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强中心镇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乡镇产业园区建设,抓好市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网络,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力度,创建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影响力大的精品社区。
  (三)构筑城乡一体的立体架构。结合德州市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实施314改线工程。以4条省道为骨干、以县乡道为脉络,有计划、高标准实施县乡路、村村通公路维护改造工程,启动黄商路建设,打造干支相连、县乡相通、村村相接的路网。综合景观、防汛、排涝等功能,实施 “引水入城”和 “水网改造提升”工程,构筑碧水绕城、旱涝双保的水网体系。
  三、创新思路、群策群力,破解制约跨越发展的瓶颈
  一是用产业化的手段破解融资瓶颈。成立金融产业发展办公室,推进政银企合作常态化,在保持间接融资不断增长的同时扩大直接融资,年内力争1家企业实现上市、 2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和私募引进、 5家企业实现场外挂牌交易。利用城市融资平台策划包装争取扶持项目。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探索建立企业资金 “保链”机制。加强对保险行业的监管,规范整顿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支持信用联社银行化改革。启动金融大厦建设,力争年内引进村镇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各1家,争取设立德州银行同城支行,新成立政府参股的融资担保公司2家。二是着力破解科技人才制约。以 “机关人才、企业人才、重点急需人才”为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 “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入手,大力开展“人才提升年活动”,深入实施 “枣乡英才”工程,严格落实人才引进培养相关政策,营造“栓心留人、人尽其才”的育才用才环境。支持企业采取项目外包、技术入股、周末轮值专家等形式吸引高端人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入实施 “390”计划。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年内争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至少4家,确保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争创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三是千方百计保障用地需求。用活黄蓝扶持政策,争取点供用地指标。结合 “两区同建”,积极申报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项目。整顿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出租、转让承包地及私搭乱建行为。四是创新完善机制体制。加大 “收支两条线”检查力度,严惩各类铺张浪费行为。完善和强化财政投资评审、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建立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管理运行制度,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四、以打造阳光民生为着力点,建设幸福
乐陵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保民安。加快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完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构筑网格化、信息化、项目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按照 “团结依靠多数、教育引导少数、严厉打击极个别”的原则,认真细致地做好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确保不发生重大恶性信访事件。深入持久地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积极实施 “天网”工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巩固农村规范化管理成果,提高 “三资”经营管理水平。
  二是扩大民生投入强民本。重点实施十大民生工程: 1、完成新一中搬迁,在城区启动建设2所容纳1000人的大型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 (街道)至少建设一所容纳6个班以上的公办中心幼儿园。 2、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新人民医院和花园、郑店、朱集三处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完善卫生信息化服务网络,在区域协同、远程会诊、影像同步传输等方面打造全国典型;推行城乡家庭医生式签约预约服务,对高血压等重点人群定期随访和免费查体。 3、提升计生服务水平,对符合政策的育龄夫妇全面推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面落实企业退休职工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养老补助政策,市财政承担破产企业职工相关补助待遇。 4、社会福利中心年底竣工,朱集、杨安镇、丁坞3处中心敬老院6月底实现入住。 5、完善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转移续接机制,提高就业水平,年内新增城镇就业7500人、失业再就业14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000人。 6、实施 “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好 “高雅艺术进乐陵”、 “周末剧场”、 “万场电影下乡”活动。 7、加快爱动在线健身场馆建设,在城区中小学、公共场所建成8所爱动在线体验场馆,乡镇驻地、中心社区至少建成6所;为50个社区 (村)配备公共健身器材。 8、崇圣公园、革命烈士纪念馆年内建成。9、抓好农村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对损毁的路、桥、涵、闸进行维修,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10、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理顺供售热体制,提高供热质量;启动市区停车场、各类农贸市场、公厕规划建设;以城区主干道为重点,实行垃圾上门收集清运处理。对以上十大民生工程,市政府将加大跟踪督办力度,确保落到实处。
  三是提升服务水平护民利。抓好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升乡镇、社区群众服务站功能。以解决好拆迁安置、工资拖欠、供水供暖、物业管理等问题为重点,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把 “12345”市民热线工作纳入考核体系,进一步提升办结时效、办结质量和办结满意度。健全完善热线考核办法,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把热线办成 “真心倾听呼声、真情解决困难”的人民满意热线。
  五、以三城联创为统领,倾力改善生态环境
  启动 “省级生态市”、 “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三城联创活动,力争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创建成功。一是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结合大绿化工作,以 “三环、两线、一区”绿化为重点,力争城区新植树木480万株、新增公共绿地65万平方米,全市造林3.5万亩。结合 “两区同建”,抓好垃圾收集转运、公厕改造等设施建设,力争年内至少4个乡镇建成省级生态乡镇, 2014年达到10个、 2015年达到15个。二是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施城市 “亮化、净化、美化、绿化”四大工程。进一步完善交通信号设施,高标准配齐垃圾清运设备。探索环卫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理顺环卫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围村问题,做到城区保洁应保尽保。加大对探头门店、背街小巷治理整顿力度,严查重办各类乱搭乱建、违规建设行为。大力开展国防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深入实施双拥共建主题实践活动。三是抓好环境保护工作。以强化排污费征收为手段,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城乡水环境监控,坚决关闭各类污水直排口,彻底改善跃马河、盘河及骨干引水河道水质,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检查。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深入开展以 “环保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为主题的环保教育,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植根全社会。
  六、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效能
  一是建设敢于争先、勇于担当的责任政府。把具体的工作细化为项目,拿出时间表、定出路线图、明确责任人,以 “五线七办”为主体,强化督查调度,严格奖惩兑现。树立“抓好工作是本职、抓不好工作是失职、不抓工作是渎职”的理念,大力营造 “人人争先恐后、事事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二是建设善抓机遇、与时俱进的学习政府。吃透上情、把握市情,善于在复杂的形势中寻找机遇、抓住机遇。把学习作为创新思路、提升境界的根本途径,做专家型干部,善于用专业的知识为企业提供科学指导,在优质高效服务中赢得企业家的理解、尊重、支持。三是建设政令畅通、运行高效的服务政府。找准上热下冷、阳奉阴违、私利至上等问题的症结,建立完善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压力传递机制。继续抓好 “三定一备案”、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等制度的落实,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等工作运行机制,加大对 “三乱五霸”、 “吃拿卡要”、公权私用、农村宗族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市政府领导班子在严格落实好项目包保责任制的同时,带头深入所包乡镇一线,有针对性地做指导、送服务、察民情、解难题,合力推进各乡镇协调发展。改会风、转文风,简化例行活动,促进行政提速、服务提效。四是建设清正廉洁、亲民爱民的为民政府。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就业、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等民生工作制度,公开操作程序,公示办理结果,坚决打击暗箱操作,严厉查处幕后黑手,让最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公权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勇者先。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68万乐陵人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同心同德、奋勇拼搏,为推动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两会专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