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桃园街道以产业联动聚合力,以治理共享暖人心——
协同发展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

明月小院打造多元场景,吸引亲子家庭和年轻游客前来打卡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辛凯王丁
  清晨的阳光洒在平原县桃园街道平苏路上,路东侧的社区里,居民有说有笑地走进共富工坊;一路之隔的西侧,玉米收获后的田地里,农机手正忙着翻耕土地——这是桃园街道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片区的一幕。
  如今,一张融合了现代社区烟火气与田园风光诗意的“实景图”,正沿平苏路徐徐展开。桃园街道在片区建设中坚持从“人”出发,推进产业联动,推动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集聚,并向着高效治理与深度融合转变,逐步建成城乡融合与田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从种到销“一站到底”
  农业是桃园街道的优势产业,如今正以科技为引擎、以服务为纽带,把小农户精准嵌入大生产,走出了一条多元发展、联农带农的增收新路。
  赶在玉米收获前,鲁望农场已完成2万亩小麦的测土配肥,静待播种。在这里,科技融入耕、种、管、收每一个环节。“越是年头不好,科技这‘定海神针’作用越大。”农场主何石宝感慨。今年4、5月份因干旱少雨,个体农户出现减产,鲁望核心区小麦实打测产亩均达到750公斤左右,高出个体农户近150公斤。“深翻、精播、一喷三防等技术的应用,让粮食增产显著,这些农户都看在眼里,跟着我们种订单粮的人也越来越多。”何石宝说。
  鲁望农场旁的贾庄气象站试验田,是农户的“田间课堂”。饮马店村村民杨忠魁是这里的常客,也是“订单农业”的忠实粉丝。“以前自己摸索,产量起伏不定;现在有农场‘打样’,俺也学会了看苗情、巧施肥,亩产蹭蹭涨,一亩地多收入300元!”他乐呵呵地算着账,“订单”不仅包销路,更教会了他科学种田的本事。目前,鲁望农场已放出75万公斤小麦订单,像杨忠魁一样在产业链上增收的农户越来越多。
  “不仅要种得好,还要让农户卖得好、收益高。”桃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可介绍,街道正全力打造覆盖全链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024年11月落户的登海种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起了2000亩玉米育种试验场。“目前,我们从试验田一万多个品种中筛选出500个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等到明年这些品种会继续种植筛选,年复一年,直到为农户筛选出适合当地的‘硬核’品种。”登海种业负责人朱庆斌介绍。以登海种业为平台,各类农资企业被高效链接,为农户提供从“一粒种”到植保方案的定制服务。
  针对粮食储存难等问题,街道谋划建设了桃园为农服务中心,预计年底投用。“一天能烘干小麦2000吨、玉米1000吨,还能统一仓储、错峰销售。”中心负责人任振鹏介绍。
  如今,依托鲁望农场、登海种业、为农服务中心等新型主体,桃园街道已构建起从种到销的“一站式”服务网络,辐射带动10万亩土地。农业这个“老优势”,正通过多元发展和紧密利益“链接”焕发新生机,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多元业态串珠成链
  连日来,桃园街道明月小院民宿,络绎不绝的客人来此聚餐游玩,饭菜飘香伴着笑语声声。“餐饮加上采摘、各类主题体验等,旺季日均接待游客500余人,带动附近20余人就业。”项目运营经理高鹏话里透着欣喜。
  明月小院所在地原是闲置的农机大院,如今已是绿荫掩映下的“乡村亲子微度假”综合体——宋式、田园等多风格民宿错落有致,萌宠互动、草坪音乐节等多元场景吸引着亲子家庭和年轻游客前来打卡。
  “我们瞄准的是城市人对高品质乡村生活的向往。”高鹏说,明月小院的意义远不止一处民宿,以其为引擎,联动周边村庄,旨在打造1000亩农文旅综合体。沿线村庄正同步开展环境整治,桃树山楂连绵成片,蝴蝶兰种植基地正加紧建设。西高村依托项目流转土地净增集体用地40亩,年增收7万元;后勇村种植水果玉米,实现村集体增收14.8万元,“田园管家”劳务队让50余名村民月均增收2000元。
  民宿聚人气,产业促增收。这些天,丹源蛋业的服务经理宁杨往养殖户家里跑得特别勤。“最近鸡苗怎么样?天冷了要多注意。”他一边查看情况一边叮嘱。丹源蛋业近年来持续推进标准化、数字化养殖,鸡蛋畅销广州、上海等地市场。更重要的是,企业将周边养殖户吸纳为签约伙伴,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跟企业合作,一只鸡一年能多赚4到8元,心里踏实多了。”养殖户岳修军说。目前,丹源蛋业已带动320余户农民融入现代产业链,实现稳定增收。
  如何让“桃园好物”走得更远、卖得更好?桃园街道将目光投向电商赛道。街道建设“桃园礼”电商基地,推动丹源鸡蛋、老鹅农特产、桃园绢花等本土产品“触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天歌牧业的鹅产业、丹源蛋业的蛋鸡产业实现全链条联动,养殖、加工、销售深度融合,在激活特色产业集群新动能的同时,实现了联农带农、集体与群众双增收。
共治共享汇聚合力
  随着乡村向新型社区的转型,传统的“就村抓村”“单兵作战”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形态。2021年下半年,桃园新村物业投诉量一度居高不下,房屋报修、环境杂乱、基础设施缺失等问题集中爆发,基层服务承载能力不足的困境凸显。如何破局成为摆在新村党委面前的首要课题。
  “我们从精准服务切入,把村民的小事解决好,整个村的治理也就顺畅了。”新村负责人何辉介绍。
  新村从群众最急迫的需求入手,将“暖心食堂”作为破局的第一步。通过入户走访,捕捉到“留守老人午餐难”这一痛点后,办起暖心食堂,为142名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为26名行动不便者送餐上门。食堂自此从未停歇,其背后是一套“多元共担”的可持续模式:新风公益基金、各村集体出资、经营者“以空间换服务”,共同形成每年20万元资金保障,让服务实现“长流水”。
  暖心食堂的意义远不止一顿饭。它迅速演变为老人们情感交流、排解孤独的公共空间。每天上午不到10点,暖心食堂便坐满了老人,拉家常,分享食物、老物件等,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更意想不到的是,这里成了新村治理的“信息港”和“议事厅”。
  东苑A区曾有一住户长期在主干道旁堆放废品,屡劝不改。村干部在食堂偶然聊起此事,83岁的村民邢国明主动站出来:“那是我老伙计家的闺女,我去说。”经过他从中协调,堆放物很快被清理,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像这样,许多治理难题在食堂“拉呱”中烟消云散。方寸之地,孵化出一个活跃的“治理微单元”。
  以暖心食堂为起点,新村的服务清单不断拉长:建起共富工坊,修建篮球场,安装健身器材、休闲长椅、惠民充电桩,开展家政培训,组建“跑跑腿”志愿服务队、红色物业……村“两委”、专业社工、志愿者、公益组织、市场第三方等力量被逐一激活、整合。新村通过领办一个个公益项目,将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构建起一个响应迅速、功能复合的“治理共同体”,解决了村“两委”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
  精准服务,是最有效的治理。当一件件“小事”被认真对待、解决,群众的心气顺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便油然而生,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便水到渠成。这种变化直接体现在新风公益基金的募捐中:2021年募捐时工作人员费尽周折呼吁;2024年春节,90多名本土及在外能人主动捐款捐物,万元以上的大额捐赠者达7人,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也主动加入。
  乡村,在有效治理和温暖服务中,凝聚起共建共享合力。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协同发展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