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立冬时节话养生

  11月7日迎来立冬节气,不少人开始犯愁:想运动怕出汗着凉,想进补又担心上火,穿得再厚还是觉得冷。从大众关心的“动”“补”“暖”三个养生关键点入手,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医生,讲解科学唤醒阳气、辨证进补、调理御寒,引导读者科学运动、合理膳食,健康过冬。
心有阳气不畏寒
□本报记者唐志梅本报通讯员王琰
  11月2日,34岁的刘女士来到德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向医生诉说她的困扰:“天气刚转凉,我就特别怕冷,早早穿上羽绒服,还是觉得寒气往骨头里钻。”
  接诊医生、该科主治医师谢春冬请刘女士触摸自己颈后的大椎穴,触手一片冰凉。“您穿得并不少,”谢春冬解释,“问题在于身体内部产生热量的能力有所下降。”
  现代生活节奏快,长期熬夜、精神压力、饮食不规律,都在消耗人体的阳气。这会导致“内热外浮”的现象:身体内部能量不足,有限的阳气却浮在体表,造成手心发热、心烦口干的假象。此时护卫肌表的阳气反而薄弱,使得寒气容易入侵。
  “每个人的‘冷’因体质不同,表现也各异。”谢春冬详细分析了三种常见类型:第一种是“上热下寒”,这种情况患者往往感觉上半身总有火气,反复口腔溃疡、面部发热,但身体腰腹以下却格外怕冷,不仅小腹冰凉,两条腿也总感觉有寒气,穿得再多也很难焐热。其根本在于中焦脾胃枢纽功能失调,心火不能下行温暖肾水。调理需要打通中焦,引火归元。第二种是“湿热瘀阻”,这类人在怕冷的同时,还感觉身体沉重、昏昏沉沉,午后尤其困倦。他们往往脸上爱出油,口中发黏,舌苔厚腻。这种冷感源于体内湿气阻碍了阳气运行,热量无法输布到四肢。调理重点在于疏通,清化湿热。最后是“气阴两虚”的人群,他们既怕风怕冷,又容易出汗,面色苍白,口干舌燥。这是因为气和阴液都已耗伤,既缺乏产生热量的基础,又无力固守津液。调理需要气阴双补,恢复身体平衡。
  针对这些体质特点,调理方法也各不相同。简单的食疗如一杯温阳的“二桂茶”,或做一些促进循环的办公室运动作为辅助。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通过专业辨证,找到个人畏寒的根本症结,进行针对性调理。
  谢春冬提醒,畏寒并非简单的“体虚”,而是身体内部能量失衡的信号。真正的温暖,需要从调理内在开始,让身体自身的能量系统恢复平衡运转。
先辨体质再进补
□本报记者张丽娜本报通讯员侯进
  “本想着喝羊汤暖身,没想到连续喝了3天,喉咙肿得咽东西都疼。”11月1日,德州市立医院中医科诊室内,市民田福国(化名)指着喉咙,无奈地向主治医师陈芳描述自己的病情。近期气温骤降,不少市民像田福国一样,试图通过饮食进补御寒,却因方法不当引发健康问题。记者从医院了解到,近两周,因盲目进补导致上火、积食的患者较此前有所增加,其中以急性咽炎、胃肠积热症最为常见。
  “从上周开始,门诊每天都有因进补不当而前来就诊的患者。”陈芳介绍,这些患者多有相似经历:为抵御降温,集中大量食用羊肉、牛肉、阿胶等温补食材,或过量服用人参、燕窝等滋补保健品,随后出现喉咙肿痛、口干便秘、腹胀腹泻等症状。12岁的乐乐(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孩子妈妈每天用阿胶碎给孩子熬粥补身,连续吃了十几天后,乐乐不仅嘴角起了水泡,还出现便秘症状。就诊后,陈芳为其开具了助消化的中成药,同时建议停用阿胶,改吃苹果、梨等清热水果,三天后乐乐症状明显缓解。
  “秋冬进补要因人而异,不少人不清楚自身体质就盲目跟风,很容易出问题。”陈芳介绍,通过日常表现就能简单辨别自身体质类型。热性体质者平时易上火,常伴口干、便秘、长痘等症状,宜选梨、百合、银耳等清补食材,少吃羊肉、人参等温补食材;寒性体质者怕冷、手脚凉、易腹泻,可适量吃羊肉、桂圆、红枣,并搭配萝卜、白菜中和其燥性;平和体质者无明显不适,进补以平补为主,多吃山药、鸡肉、豆制品即可,无须刻意偏重滋补品。
  即便食材适合体质,也不能一次性大补。陈芳提醒:进补前若有舌苔厚腻、腹胀等积食或湿气重的情况,可先吃小米粥、冬瓜汤等清淡饮食调理3到5天,待脾胃功能恢复后再进补;若进补后出现轻微口干,可通过多饮温水等方式缓解;若不适症状持续超3天,或出现腹泻、过敏等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立冬时节话养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健康】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