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推行“人工智能+环保”系统建设,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探索生态环境治理新路径
□本报记者董天力本报通讯员闻芳马俊良

河管员清理河道杂物


俯瞰大道王闸俯瞰大道王闸



马颊河庆云段两岸风光


  10月23日,在庆云县马颊河畔,年过六旬的钓鱼爱好者李玉贵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河岸,他专注地盯着水面,身旁的水桶里,数条鱼儿不时翻腾。“前几年,这里水质不好,哪还有人来钓鱼?现在好了,水变清了,鱼也回来了,这才是记忆里的马颊河。”
  昔日的马颊河(庆云段)是“劣V类”水质,如今该河道入选第二批省级美丽河湖典型案例,自然岸线保有率高达93.2%,重现14种鱼类和11种大型底栖动物,以及驻足落户的白鹭,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这条河流的新生。这一转变,是德州市坚定不移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智慧赋能、系统治理和绿色转型三轮驱动,持续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愈发坚实。
  智慧赋能 环境治理迈入“高效精准”新阶段
  环境监管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德州的答案是:向科技要效率,向数据要精准。
  走进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环评与排污许可AI系统正在高效运转。当企业提交针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项目的环评报告表后,AI模型能对报告的关键要素进行高速扫描和逻辑校验,最快20秒即可完成初筛,快速识别出报告中可能存在的明显缺项、逻辑矛盾或与政策法规显著不符的问题点。
  “AI快速定位疑点,让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集中精力进行专业判断和关键内容的深度核查。”德州市生态环境局行政许可科负责人王帆表示,这套“AI初筛+人工复核”的双轨审核机制,有效缩减了人工处理基础性工作的时间,大幅提升了整体核查效率和审核精准度。
  智慧应用的范围正在不断拓展,在机动车排放检验监管领域,一套升级后的监管系统,利用AI与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检测线的非现场全过程管控。“新的监管平台能第一时间识别异常检测行为以及异常过程数据,避免了因数据异常对车辆进行复检,也降低了检测站人工审核的时间,给车主节省了检车时间。”德州东汇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经理蔡兵介绍,智慧监管不仅提升了检测数据的准确率,也更好地规范了整个行业的运行。
  在乐陵市,智慧化手段已深度嵌入城市治理体系,该市搭建的省级化工园区一体化平台,集成了能源管理、碳排放核算等8大模块,实时监测企业万元产值能耗、碳强度等18项指标。这套系统通过数据赋能,推动园区年节约水资源10.5万立方米、危废减量35%。针对30万亩枣林这一核心生态资源,乐陵还建立了动态数据库,量化评估其碳汇能力,让生态价值可计量、可转化。
  系统治理 攻坚克难守护碧水蓝天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关键在于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方针。德州市聚焦主要矛盾,科学制定并执行年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案,狠抓降尘抑尘、臭氧污染防治、移动源治理等重点任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
  德州市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全国第二批市级水网先导区的城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快构建“三通六带”现代水网体系。在这一框架下,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治理路径。临邑县在流域治理中探索出的“三个聚焦”工作法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辖区内德惠新河十里铺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达到25.2%,改善幅度位居全省500多个省控断面首位。
  “我们针对重点区域河流断面,邀请专家团队制定治理方案,增强水体自净能力。联合多部门、乡镇、街道,以“定期检查+突击检查”方式排查涉水环节。”德州市生态环境局临邑分局流域管理股股长李云海介绍,当地打造的“智慧+联动”水质监管载体,实现了线上监管与人工采样的全覆盖,建立了部门联动、快速响应的流程,确保异常问题能够被及时溯源并得到整治。
  马颊河(庆云段)的治理则展现了全域统筹、系统施治的决心。近年来,庆云县高标准实施河长制,确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52人,累计巡河1548次。同时,累计投入10亿元,完成城区257公里雨污分流管道建设、91个老旧小区改造,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县制雨污分流改造。通过清理违规畜禽养殖户、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实施生态补水与湿地修复等一系列组合拳,彻底扭转了河流面貌。
  企业的深度治理是这场攻坚的关键环节。10月20日,记者在昇兴(山东)包装有限公司看到,企业在原有RTO废气处理工艺基础上,投资750万元新建了沸石转轮技改项目。
  “我们通过沸石转轮的浓缩工艺,将产污节点产生的低浓度、大风量废气进行浓缩,后脱附成高浓度废气进入RTO进行焚烧。项目技改完成后,沸石转轮的处理效率达到90%以上,RTO的处理效率达到98%以上,极大减少了无组织排放。”公司总经办主任翟维敏详细解释了技改带来的环境效益。
  此外,全市还在移动源治理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已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非营运柴油货车5337辆,并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一套多维发力、协同增效的治理格局逐渐形成。
  绿色转型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
  在乐陵市,亚萨合莱国强(山东)五金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节能电机平稳运转,智能温控设备精准调控,一套边角料回收系统正实时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原料。曾经“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场景,已升级为“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制造模式。
  “以前车间设备老旧,能耗高还常出故障。依托市里的绿色转型政策,我们更新了生产线,车间环境好了,工人干劲足了,去年出口订单同比增长30%!”亚萨合莱国强(山东)五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敬芳的感慨,代表了众多转型企业的心声。
  乐陵市将绿色工厂建设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通过“政策扶持+专家指导”双向发力,截至去年底,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5家、市级9家,形成三级联动的绿色制造培育体系。
  产业的绿色转型,不仅体现在单个企业的技术改造,更体现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重塑上。武城县的暖通空调产业,就经历了一场从“散乱污”到“共享集约”的涅槃重生。面对曾经分散式、作坊式企业带来的环境与发展困境,武城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无震荡关停1017家“散乱污”企业,并创新性地催生出110家“共享工厂加盟公司”。
  绿色转型的深入推进,始终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滋养。近日,在庆云县,全市首笔污水处理专项贷款1350万元的成功落地,破解了环保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抵押弱”的融资困境。
  同样,平原农商银行以“绿色引擎”助力绿色企业扬帆远航,截至今年7月上旬,绿色企业贷款规模已达1.88亿元,支持了如春阳环保等一批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金融力量的注入,正为德州的绿色转型带来源头活水。
  从马颊河畔的清澈涟漪,到企业车间的节能改造;从AI审批的极速效率,到“共享工厂”的资源整合,德州正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岳红星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发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让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探索生态环境治理新路径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建设生态文明 呵护碧水蓝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