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建成186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细节见真情 温暖银龄就医路

设有﹃老年人专用﹄服务机。记者唐志梅摄


  

□本报记者滕璐唐志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群体对健康和医疗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信息化就诊的普及,却让许多老年人面临着“数字鸿沟”,就医反而不便。为破解这一困境,我市大力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引导医疗机构进行适老化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86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重阳节前,记者走访发现,通过服务流程再造、硬件设施升级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敬老、助老、爱老之风已在这些医疗机构中蔚然成风。
创新诊疗模式 实现一站式就医
  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来说,在不同科室间辗转就医,既耗时又费力,还不利于整体治疗方案的实施。为此,我市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让老人“看病不再难”。
  “不用换科室,就把我爸的好几种病都治了!”在德州市中医院老年病科,患者家属杨林(化名)由衷赞叹。他的父亲今年82岁,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慢阻肺,若按常规诊疗流程,需往返多个科室。但在这里,科主任刘秀红带领团队,组织心血管、内分泌、肺病等亚专科骨干力量,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了“多病同治”的综合方案。
  “我们通过综合评估,将多个健康问题‘协调统一、整体优化’,减少重复用药,让老年患者得到准确、有效的诊治。”刘秀红介绍。同时,科室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特长,利用药物控制配合穴位注射、雷火灸等中医技术,有效缓解了患者手脚麻木、失眠等不适。科室还研制了代茶饮、足浴包,将服务延伸至“治未病”。
  “建立老年病科从根本上优化了就诊流程,将辗转各科室的奔波转化为高效的‘一站式’综合诊疗,让老年人就诊更安心。”德州市卫健委医养健康科科长董月菊说。
升级硬件设施 让友善看得见
  在优化服务流程的同时,德州市各医疗机构推进硬件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很多细节随处可见:门诊楼出入口平坦的无障碍通道,台阶、坡道处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采用大号字体的清晰指示牌,都让老人“找得到、看得清”。
  在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一项“拆窗行动”赢得了老年患者的一致好评。医院将新湖院区的药房、收费处等封闭式服务窗口,全部改为开放式窗口。“以前到窗口想查查报销项目,隔着玻璃,想听清楚里面的人说什么可费劲了,现在好了,玻璃没了,沟通起来就没障碍了。”一位正在咨询的老人满意地说。工作人员可以近距离指着电脑屏幕,耐心为老人逐条讲解费用明细,面对面沟通,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硬件升级的背后,每一处都带着“为老人服务”的心思:冰冷的方凳圆凳,换成了带靠背的舒适座椅;为满足特殊需求设立的家庭卫生间,配备了安全扶手,守护着老人的隐私与尊严;门诊大厅入口及内科、呼吸科等老人集中诊区,就近配备了50余台自助轮椅和平车;设置老年人专用自助机,界面字号会更大,旁边总有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导;提供温水的直饮水机、宽敞明亮的“老人专属休息区”……从大字号标识到开放式窗口,这些硬件设施的升级,正让老年人就医体验从“便利”迈向“舒适”。
志愿陪诊服务 当好“临时家人”
  10月25日上午,在德州市立医院诊室,陪诊员卜凡细心提醒医生:“张医生,大妈耳朵有点背,麻烦您说话大声点。”她刚陪同82岁的张彩凤(化名)老人完成挂号、就诊等流程。而在门诊大厅,陪诊员马鸣鹤为刚看完病的王卫国(化名)老人递上老花镜,耐心解读化验单。更让老人舒心的是,陪诊员还帮他使用一键叫车系统,出租车直接开到门诊楼门口。这样温暖的场景,正是德州市立医院推出“一站式免费陪诊服务”后的常态。
  针对老年人面对智能导诊设备“看不懂、不会用”等就医痛点,医院将服务前置,把导诊岗前移至医院大门口。今年7月,医院门诊热线正式开通免费陪诊预约服务,老人或家属可提前拨打热线预约,由专人提供全流程陪护。服务推行以来,已累计服务超千人次,患者满意度达98%以上,切实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就医体验。
  “做老年人可信赖的临时家人。”一站式门诊服务中心主任王冉冉道出了服务的核心。13人的陪诊团队不断总结经验:要记下老人的基础病史,沟通时凑近些、声音大些、语气温和些……“年轻人觉得很简单的事,对老人可能就是道坎儿。我们多走一步,老人就少些难处。”医院党委书记冯丙树表示。
  在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德州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的实践给出了独具特色的“基层答卷”。从诊疗模式的创新突破,到硬件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再到充满人情味的志愿陪诊服务,德州186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建成,正共同推动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老年就医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细节见真情 温暖银龄就医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健康】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