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的“锄禾记”

周强望着收获的玉米喜出望外。记者 姜伟 摄


开着拖拉机粉碎秸秆


操作无人机进行一喷三防


  

口述 周强 整理 本报记者 芦瑞瑞 本报通讯员 李超 王丁
  个人简介周强,1989年11月出生,现任平原县运通达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平原县腰站镇梁庄村党支部书记。2025年3月获评山东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产业拓展标兵”。
  终于雨过天晴。10月21日到23日,两台轮式收割机顺利下地,合作社的500多亩玉米全部收割并存储起来。把玉米拿近了仔细一看,玉米粒金黄饱满,村民们总算安心了。
  原计划10月10日前后收割,可一场秋雨断断续续下个不停,社员们心里着急,紧着催。但我心里有数,一来种植面积大,机收改人工,成本大大增加;二来种的晚熟品种,挨到月底问题不大。
  我叫周强,今年36岁。种地4年来,每年都有新考题,今年秋收惊险通关了。
  从零开始从零开始,,包了包了6363亩地种庄稼亩地种庄稼,,一年辛劳一年辛劳,,换来粮满仓换来粮满仓
  2021年9月,从没种过地的我,包了63亩地种起庄稼。
  大学毕业后,我当过兵,干过法警,也做过生意。2021年4月,当选平原县腰站镇梁庄村党支部书记。在镇上的村干部中,我是最年轻的,经常参加各种培训。每次学习,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土地、庄稼以及合作社的运营情况。有不懂的就问,时间一长,我对农业种植有了大致了解。
  9月,邻村的种粮大户放弃包地,改行做农药、种子生意了。我思量,梁庄村地处“吨半粮”核心示范区,土壤肥沃。小麦、玉米从种到收全程基本实现机械自动化,容易上手。种好了,丰产丰收,享受各种政策奖励;种不好,哪怕减产绝产,还有农业保险兜底。再加上学了一肚子“学问”,正好没有用武之地。就这样,我家和周边村民的一共63亩地,成了我的试验田。
  我总结了小麦种植“八部曲”,即粉碎秸秆、旋地、播种、镇压、浇冻水、二次追肥、一喷三防、收割;玉米“五部曲”,即播种、浇水、打药除草、一喷三防、收割。
  选好种子和肥料至关重要。培训时,我和镇上经营种子公司的泽丰农业负责人是同桌,他熟悉附近土壤情况,推荐了几个品种。我照单全收,分散种植,让他们比着赛长,选出最优品种。肥料多亏班里前后桌的推荐,他们多年选用史丹利复合肥,我直接“拿来主义”了。
  头一遭种地,糗事一箩筐。不过及时修正、复盘,就能变成经验。
  播种时,播种机上有11个耧眼,去时需要全部打开,折返时要根据畦田宽度关闭五六个耧眼。走的畦田一多,记混了,该全部打开的只开了一半。播了三四个畦田,我纳闷,为啥种子不见下呢?跟机手一合计,才反应过来。多了不一定增产,少了一定减产,所以又重播了一遍。
  再说浇水,浇水还不容易吗?不容易。从一头往另一头浇,水都把田埂漫过去了,中间还是干的。村里的大爷告诉我,畦田中间高两边凹,得从中间往两边浇,我赶快调整。
  “曲子”奏完,陆续迎来玉米、小麦收获期,一年辛劳,玉米、小麦的亩均产量分别达到750多公斤和700多公斤,这样的成绩,我始料未及。我的感悟是,要带着感情种地,像照顾孩子一样,时刻关注,有个“头疼脑热”及时用药,有点“小情绪”,及时“疏导”,这样它们才能健康茁壮成长。
  成立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种植规模增至种植规模增至585585亩亩,,乡亲们由观望变信赖乡亲们由观望变信赖
  种地实现“开门红”,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刚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很多人持观望态度。我接连干了四件事:通天然气、改造旱厕、修路、建设高标准农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取得了大伙的信任。
  服务群众,同样的窍门——带着感情做工作。就拿改造天然气来说,很多老人因为烧柴火、烧炕,不愿意改,我就挨家挨户上门,跟他们拉呱,分析利弊,有时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只要合情合理,耐住性子,总能说通。
  我年轻,村里老年人居多,我叫他们叔、婶子、大爷、大娘……谁家有事,随叫随到,尽最大努力帮忙解决。不知不觉中,感情自然拉近了。这一点,第一年种地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大爷大娘经常到地头上给我出谋划策。
  2022年,我成立了平原县运通达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逐渐扩大种植规模时,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乡亲们的认可。先后有32户社员加入,种植规模逐步增至585亩。
  入社后,每年每人每亩地至少有1200元的保底收入。春种秋收涉及的各个环节,需要人工的,我就从本村找,按天结算。
  为了不辜负大伙,在科学种植、不断提高玉米小麦产量的基础上,我想拓展新的增收渠道。
  2022年,也是我国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其作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核心措施。
  我果断拿出100亩地,试验两行玉米四行大豆带状间隔种植,玉米稳产的同时,增收一季大豆,大豆亩均产量150公斤。
  为了增产,的确花了不少心思。单说为大豆喷农药这个环节,一个人背着喷雾器,另外两人每人拿块布遮挡,3人同步移动,以免喷到玉米叶上。
  想增收,处处都需精打细算。因为购置了多种农机具,为了尽快回本,农忙时,机手几乎都是连轴转。还得把自己练成全面手,关键时刻顶得上。有一回旋地,机手家里有事,找不到替补,我壮着胆临时上阵。拖拉机后边拉着旋耕犁,机手提醒过我到地头必须提起,我忙忘了,提得不及时,拖拉机被拱出地头三四米,好在撞到树上停下来,否则就冲进了河里。夜色深沉,我惊出一身冷汗,缓过神来,再接着干。
  天道酬勤,合作社发展稳步向前。
  普通玉米粒论斤称普通玉米粒论斤称,,水果玉米按水果玉米按个卖个卖,,花钱买教训花钱买教训,,一茬接着一茬种一茬接着一茬种
  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这个念头一直在我脑海盘旋。
  有一次外出学习,我看到有人种植水果玉米。经过反复打听,确定水果玉米收益可观。首先,按当年的行情,普通玉米粒论斤称,水果玉米按个卖,一斤普通玉米粒的价格和一根水果玉米的价格相差无几;其次,小麦是11月前后种,来年6月收,水果玉米3月底种7月收。种植周期缩短3个月,而且一年能种两茬。
  2024年,我拿出60亩地开启新一轮试验。种之前,大家都说水果玉米不好种。虽说有心理准备,可种了之后不得不感慨:确实不好种!
  4月初,水果玉米刚刚往外钻芽的时候,我见识到了麻雀和野鸡的厉害。我住在土地旁边的小屋里,每天凌晨4点,它们准时叫我起床。因为地里没有其他能吃的作物,它们把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水果玉米上。我先是买了驱鸟器,几天后,它们回过神来,驱鸟器随即失效。又试着放鞭炮驱赶,收效不大。随后,雇了几个乡亲拿着小旗来回转着驱赶。
  种植期虽短,但铺地膜、除草、治虫等多个环节的人工费用远超预期。最后一算账,没有达到预期收益,但比种麦子的收益还是高一些。
  父亲说:“踏踏实实种玉米和小麦多稳当,何苦折腾?”我说:“年轻,就得折腾。”
  花钱买了教训,当然要接着种。这一回,我提前想好预案,采用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比如购买无人机精准驱赶麻雀和野鸡,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等,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上一轮种植多支出的人工成本。
  果不其然,地不欺人。10月中旬,水果玉米亩均产量达1500公斤,亩均收益超3500元,较传统玉米增收2000元,带动了40户农户户均增收600元。今年,我又种了两季,优选了新品种,种植面积增至75亩,情况相对稳定。
  接下来,还要筛选新品种,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前路充满未知,我会勇往直前,不断“深翻”脚下和人生沃土,带给乡亲们更多惊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的“锄禾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人物 广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