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触动心灵的滇西之旅
  

□满春重
  今年春天,几位朋友一道踏上了滇西之旅。我们渴望领略祖国西南边陲的独特风貌,深入感受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这里虽然没有名震天下的山川胜景,也没有声名远扬的古迹名胜,然而这一趟旅程,却在我心间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景点,联系起来细细品味,却似乎在阐释着某种相同的逻辑,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依照旅行社的行程规划,我们在昆明落地后稍作休整。次日清晨,便跟随旅行团乘坐大巴车,向着中缅边境城市德宏州的芒市疾驰而去。这段长达近600公里的路程,汽车行驶了差不多一整天。抵达芒市后,我们径直前往勐巴娜西珍奇园。踏入园区,仿佛步入了一个植物与奇石的梦幻世界,各类奇石名木古老珍稀品类繁多,令人大开眼界。但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园区内的周恩来总理纪念亭。夕阳余晖中,一座洋溢着浓郁傣族风情的高大建筑映入眼帘,金黄色的亭塔熠熠生辉。亭前黑底金字的匾额上,“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几个字苍劲有力。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快步走进亭内,逐字逐句阅读“纪念亭记”的碑文。原来,1956年12月,周总理与贺龙副总理在缅甸访问期间,同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理莅临芒市,主持两国边民联欢大会。周总理在会上语重心长地教导大家,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积极搞好边疆建设。这座纪念亭,是德宏州人民为缅怀周总理,于1988年初精心建造而成的。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行程的第三天,“一寨两国”之行深深触动了我。与其说是被景点的景色吸引,不如说是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万千。这是一个傣族村寨,寨子的一部分隶属中国,另一部分则属于缅甸。中方一侧叫银井,缅方一侧叫芒秀。过去,寨子里的两国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相处十分和睦。随着“一寨两国”景区的建成,一道高高的铁栏杆墙将芒秀村隔开。景区内,游客如织,热闹非凡。记得那天是周六,我前往卫生间时,看到一群二三年级模样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排队。他们身着统一的校服,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欢声笑语不断。但当我们沿着铁栏杆墙前行,准备参观“一寨两国水井”时,眼前的景象却截然不同。墙外的沟坡上,挤满了兜售香烟的缅方小商贩,其间还夹杂着不少伸手向游客要钱的小姑娘,大多十来岁年纪。这些孩子穿着凌乱,眼神黯淡,嘴里不停地重复着“给点钱吧”。我本想给予帮助,可如今出门习惯扫码支付,身上没有现金。我隔着栏杆询问能否微信支付,她们却似乎听不懂,依旧机械地重复着那句乞讨的话语。看着周围游客也大多没有现金,想必她们一天的收获寥寥无几,可即便如此,她们仍日复一日地守在这里。联想到缅北地区近年来的内战,以及频发的社会治安问题,我不禁为这些孩子的未来深感忧虑。那一刻,沉重的心情让我无心再欣赏边陲小寨的美景。
  而在腾冲的“国殇墓园”,我的心灵受到了更为强烈的震撼。这里又称“娃娃兵陵园”,是为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建。长眠于此的烈士,大多是年轻的士兵,平均年龄仅15岁,最大的不超过18岁,最小的只有9岁。在1944年的松山战役中,他们不畏强敌,英勇奋战,最终壮烈牺牲。在作为滇西战役重要组成部分的松山战役中,中国远征军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成功收复腾冲。墓园里,3300多位烈士的遗骨在此安息,墓冢前矗立着高大的“烈士纪念塔”。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献上鲜花,静静默哀。园区内的雕塑群中,一位年轻母亲抱着幼小孩子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导游介绍,这位母亲带着孩子投身到抢修滇缅公路的会战中,不幸遭遇意外,献出了生命。滇缅公路作为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对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意义重大。滇西各族人民为保障道路畅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怀着沉痛的心情,我们又来到这组雕塑前,献上鲜花,致以崇高的敬意,眼含泪水,衷心祈祷天堂祥和平安、世上再无战争。园内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通过翔实的资料,全面展示了滇西抗战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在这片庄严肃穆的土地上,游客们面色凝重,虽然现场一派肃然,但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澎湃的热血,仿佛能听到那场正义之战的激昂号角,正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油鼓劲。
  与“国殇墓园”的凝重氛围截然不同,佤族古村落司莫拉充满了欢声笑语。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有着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摆渡车把我们送至村口,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着《阿佤人民唱新歌》,欢快的旋律瞬间点燃了大家的热情。走进村子,一座座佤族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木门、黄墙、黑瓦相互映衬,房前屋后木瓜、芭蕉郁郁葱葱。别具一格的火山石板路,串联起一家家民宿、餐馆和特产商店。2020年1月19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这里,与村民围坐在一起,共话幸福生活。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前行,敲响习近平总书记敲过的大木鼓,还来到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的残疾人开办的小吃店,自己动手制作大米糍粑。店老板和服务员热情好客,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我们接过和好的彩色大米粉团,放入模具中按压成型,制成印有“福禄寿喜”等字样的糍粑,放在烤炉上烤制。不一会儿,香甜软糯的糍粑便烤好了,蘸上白糖,美味可口。离开时,木鼓声依旧不时传来,新一批游客又踏上了这片幸福的土地。
  旅行结束后,在返程的飞机上,这几天的经历如电影般在我眼前不断放映。这些画面中,有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边是身着校服的孩子纯真的笑容,一边是隔着栏杆要钱的孩子黯淡的神情;一边是远征军“娃娃兵”浴血奋战的呐喊,一边是景区里人们无忧无虑的欢笑。而有的画面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周总理当年在芒市主持中缅边民联欢大会,接见少数民族群众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司莫拉佤族村召开“板凳座谈会”,与佤族群众亲切交谈。
  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闪过,让人不禁思绪万千:若不是全国各族人民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敢于牺牲、浴血奋战,能有今天的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吗?若不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能有56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吗?若不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能有如今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的大好局面吗?若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能有今天富足美满的生活吗……
  答案在人民群众的心里!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触动心灵的滇西之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